众所周知福鼎白茶,安溪的铁观音都是国内名声很火的,但是福安的茶艺文化的经典谁又知晓呢,今天小文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福安的茶文化吧。

福安人的饮茶艺术文化,把茶作为一种余兴来欣赏,这在福安畲族中有上乘的表现。福安松罗乡一带的畲族村庄的新娘过门之前,亲家嫂要向前来迎亲的亲家伯敬“宝塔茶”,她们象要杂技一样,将五大碗茶叠成三层——一碗作底,中间三碗,顶上再压一碗。饮茶时,亲家伯要用牙咬住“宝塔“顶端的碗茶,随手夹住中间的三碗,连同底层的一碗分别送给四位轿夫,他自己当众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要是茶水一滴不溅,显示功夫到家,便招满堂喝采,溅了或倒了,就会遭亲家嫂们的奚落。人们通过饮茶活动来增添生活的乐趣,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福安自唐代就开始种植茶叶,而且已有饮茶的习俗存在。一九七二年在福安溪潭乡溪北村后山墓葬中发现瓷制茶托杯三件,经专家鉴定是唐代中期的文物,有力地说明了福安不但种茶历史悠久,饮茶风俗也是源远流长。以后经元、明、清各代,茶叶更加兴旺,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问世,芳名远播欧美诸国,为福安茶史增添一页光彩照人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福安更加致力于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使福安茶山经久不衰青春永驻,各类名茶竞相争荣,茶树良种不断育出,从种茶到制茶,从“坦洋工夫”红茶到“明前绿毛锋”的诞生,从当年三十六家茶行到如今精制厂遍及全市各乡镇,历经数代人的创造,福安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悠久的种茶历史煎陶出饮茶风俗。这种感染力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福安的许多农户都有自制茶叶的技艺,一到清明季节男忙女碌,户户采茶制茶,而后藏于小圆口的茶箱内供一年使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养成了常年喝自产茶的习惯,一泡就是一大碗,喝个痛快,故人碗茶就这样应运而生, (2)在诸如恳亲敬友,馈赠礼品,婚丧喜庆,古葬旧俗、治病药方等生活和民俗的领域中,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3)从现有挖掘的民歌茶谣,可明显地看出盛极一时的坦洋茶事对农村经济和人们生活面的影响。从歌谣: “三月拣茶三月三,身穿蓝裤漂白衫,天亮起床吃快饭,去到茶馆拣茶干,白茶又嫩福州卖,姑娘又嫩后生贪。”又如“十月择茶秋风凉,拣茶阿妹穿洋裙,也拣黄道好日子,去送茶客上大船,船在水面飘飘去,不知何日再相逢?”可看出当时的坦洋姑娘已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羁绊和福州客传情说爱。千里姻缘茶为媒,”正是历史上的茶叶第一个为福安打开对外贸易的门户,饮俗之兴,亦功在茶史。

在福安古老的祭祀仪式中,常有茶的位置,而且赋予神秘的色彩。例如汉族的“龙籽袋”,即在棺木进穴时将茶叶、麦豆、谷子、芝麻等撒下红毡,由亡人家属收集于袋内带回家巾以祈添丁发财五谷丰登,畲族还有病逝带茶归的风俗。这些古俗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反映了人们重茶如神,借茶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祈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