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患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为了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县医院感染科采取举办“手足口病大讲堂”、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防治知识,赢得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蒲城县医院为您守护健康:防治手足口病,请看这里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3、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蒲城县医院为您守护健康:防治手足口病,请看这里

临床表现:

(一)普通病例表现

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舌、软腭、硬腭、口腔内侧等处为多。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2~3天自行吸收,不留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二)重症病例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一般表现为阵挛、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感情淡漠等。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白,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压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护理:

1、 一般护理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干扰素喷剂涂患处。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 、消毒隔离

(1)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半小时。

(2)生活用品、奶具等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消毒。

(3)大小便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消毒。

3、饮食护理

患儿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硬食物。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后给儿童洗手习惯,不要让儿童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发热护理

发热患儿应勤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在37.5~38.5℃之间多饮水,温水擦浴,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5、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嗜睡、体温、神志等的变化。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蒲城县医院为您守护健康:防治手足口病,请看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