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广东美术馆原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璜生正式受聘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聘任仪式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国际报告厅举行。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他表示,相信通过王璜生总馆长的加盟,将让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成为中国美术教育新的样板。

作为我国著名美术馆研究者、美术理论家、策展人及艺术家,王璜生曾参与广东美术馆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广东美术馆馆长达12年。在任期间,他成功地将当代先锋艺术力量召集到广州,使之成为华南实验艺术重镇,其中尤以他亲手打造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最为人所熟知。

王璜生出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2009年,王璜生出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一职。他的到任,也使得这所拥有超过半个世纪收藏史的美术馆,迸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活力。短短8年里,他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价值和前瞻性兼具的展览,相继推出的“泛主题展”和“未来展”两大双年展品牌,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当代艺术。

在艺术创作方面,王璜生出生于广东揭阳一个有着浓厚书卷气的艺术世家,其父王兰若先生是粤东地区著名的艺术大师,天真苍劲的笔底功夫既得古人笔墨之灵韵,又兼容西洋的创作理念。

王璜生出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然而,王璜生并未沿着父亲艺术道路走向传统的中国画创作,而是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极具当代气息的文人艺术家。其作品往往夹杂着传统文人的品性修养与突破自我的独立不羁精神,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现实及历史议题的深刻关注,通过对文化记忆的重建,让人们对当下现实产生思考。

美术馆应介入当代历史

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保护文明和记录历史的机构。它需要在保护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发掘,并重新赋予它们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主动介入历史、尤其是当代艺术史中去,凭借专业的精神对历史进行判断。否则,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就会漠然。美术馆介入当代史固然重要,但这里也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因为当代史是需要沉淀的,所以我多次强调必须以更为客观和专业的精神来介入,需要有“史学意识”和一定的距离感。比如我们做第一届“广州三年展”,就是对90年代艺术进行梳理,当时是2002年,已经有了几年的沉淀,这样的态度就比较客观。但“冲在最前面”也不是不行,关键要看怎么做,怎么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美术馆应该把握好每件个别事件和整体历史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它对历史的一种态度和责任。

艺术普及更需考虑受众需要

在国外,美术馆的日常工作也非常重视观众。他们的服务不是说来的人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专业公众提供专业的服务,对普通观众提供普及化的服务。而我们现在很多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后,只是很笼统地追求观众量,这是不够的。当然,现在我们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美术馆,这个趋势没错。但公众在这里需要获得什么?获得的途径如何?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现代的大学教育和博物馆美术馆都同样拥有一个崇高的理念,即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学科的研究和传播,提升社会的人文理想和文化素质。因此,可以说学问、思想、精神、教育、素质,成为了“大学”和“美术馆”的共同理念和责任。

现在很多美术馆都很重视公众教育方面,但多数还是比较表面化。比如说,很多美术馆一谈到公共教育,就想到教少儿画画,或让一群人到展厅画画,或者提供一些导览服务等。随着美术馆的发展,这样的公共教育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提供更为学科化和多样性的服务。

广东当代艺术既要接轨国际又要根植本土现实

首先明确一点,传统不能作为判断事物优劣的标准。岭南画派之所以在近现代的美术变革中崭露头角,依靠的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岭南花鸟画是在广东这块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土地上诞生出来的艺术可能性。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不能在已有的成就上面停步不前。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就广东当代艺术而言,我们也要秉承着以往的创新精神,去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推进广东当代艺术的进程,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跟国际有更全面的接轨,展开学术层面上的交流,交融不同的视觉体验和艺术精神;其次是要保持一种艺术理性精神,找到真正适应民族发展要求的艺术,作出基于现实和兼顾想象的文化判断。

广东的文艺理论实力很强,杨小彦、冯原等评论家都在美术史论和前沿文化思想方面有独特建树,在中国艺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自身的艺术理论建构方面和本土的当代艺术创作者应当报以更多关注,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个体或者局部来说,不可否认,广州有一批活跃的青年艺术家,并且在创作上有一定影响力。但是从整体上讲,我们对自身的关注不够,青年艺术发展要依靠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和健康的艺术机制。在当代艺术的文化引领和生态打造层面上官方应该提供更多支持,确立一个理性的标准系统和艺术审美的方向,艺术市场标准规范化是广东艺术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几年一直在全国青年艺术界活动的艺术家罗必武,也有和我类似的看法。不过近年来在艺术土壤的营造上,广东也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做出了很多努力,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除了官方和民间的支持,广东新生代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应该不断更新既有的艺术观念,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注重与外界展开深入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地域性的突破和超越。

(图片来源于南方艺见及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