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剛建國的時候,有人用一句話形容了當年我們國家的貧困,說的是窮的火柴都生產不了。在我們的老一輩的說法中,火柴一直被稱爲是洋火,或者有人稱爲自來火,這是我們現在常見的一種取火工具,甚至在近幾年,火柴似乎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那時候人們都以爲,火柴是英國人發明的,沃克將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合在一個小木棒上面,在砂紙上面摩擦,然後就可以升起一團火焰,這一直是人們人爲最早的火柴。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纔是火柴的祖宗,我們的火柴,比他們早了一千多年。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講硫磺粘在一個小木棒上面,用打火石之類的東西點燃。在北宋的《清異錄》中也提到了關於人們用杉木條塗上硫磺引火照明的事情。在南宋,杭州的大街小巷上面都有賣火柴的人,只不過當時的叫法還是發燭,當然,因爲價格也不低,買得起的人還是不多。

在明清時期,發燭的技術得到了改進,是這一商品更加大衆化,在《南村輟耕錄》中有說到將松木削成小片,薄如紙,頂端塗上硫磺,用來發火或者代替燈燭。在那個時候,所謂的發燭其實就是用來引火的,不能像現在的火柴一樣,劃一下就燃燒,要是嚴格來說的話,其實他們的還不是真正的火柴。

總過得傳統火柴都是手工生產出來的,生產效率並不高,在加上各種人力物力,成本價格並不低,所以售價也居高不下,但是此時,外國對於火柴的生產進行了技術改進,不僅僅是將黃磷和紅磷加入其中,還採用了工業生產的模式,生產效率非常高,雖然賣的便宜,但是龐大的數量也讓他們賺了不少錢,這樣的的火柴在流傳到中國後立馬對我們的時常產生了衝擊,我們的傳統火柴就這樣慢慢地失去了競爭力的力量。

長久以往之下,中國的火柴慢慢在市場上面越來越少,我們打過用到的都是洋人的火柴,所以人們將這些火柴成爲洋火。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1920年,劉鴻生創辦了他自己的鴻生火柴公司,他面對外來的火柴吸收其相近的生產運作方式,並且慢慢的發揚我們自己的優點,最終費了很大的力氣纔將瑞典的火柴擠出了中國,並佔據打扮的中國市場,也就是這時候,我們的才真正的將洋火又改回火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