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Southland

导读

本文将从战略角度探讨十字军远征埃及为何会失败。

在给十字军的大战略这一问题画上句号之前,我们有必要对13世纪法兰克人在叙利亚以外进行的两次大规模行动做一介绍,而这两次行动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也正来自于他们对大海的完全统治。我们所指的两次行动,分别为1218年至1220年和1249年至1250年对埃及的入侵,二者分别由布里耶纳的约翰(John de Brienne)和圣路易(St.Louis)领导。相比于阿马尔里克在1163年至1169年所进行的那些远征,这两次行动在时机上更为有利。在阿马尔里克的时代,他仍需要保护耶路撒冷王国本土,将国内驻军调往尼罗河作战十分危险。而到了13世纪,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耶路撒冷王国已经只剩少量海岸要塞,其中大部分都能够自给自足,而且有能力自保。因此相对而言,防守这些港口要更容易很多——在十字军远征埃及时,如果大马士革或者耶路撒冷的总督进攻阿克或者泰尔,当地至少能够坚守数月之久。这些港口背后就是大海,可以从威尼斯和热那亚获得支援。更重要的是,对埃及的这两次远征,并不是由巴勒斯坦诸男爵征召的当地民兵,而是由从西方而来的大规模十字军进行的。因此,这两次行动并不会导致巴勒斯坦面临更多来自内陆的危险。

埃及是一个十分诱人的猎物,那里要比其他地方更为富庶,人民也不好战,其统治者所依赖的军事资源并非本族士兵,而是由突厥人、库尔德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佣兵部队。而且在1219年,埃及和叙利亚也分别处于阿尤布王朝的两个支系统治之下,艾尔-卡米尔(El-Kamil)在开罗统治着埃及,艾尔-穆阿扎姆(El-Muazzam)在大马士革统治着叙利亚,虽然二者并不敌视对方,但也很少合作。因此,作为与保卫巴勒斯坦完全不相关的行动,1219年和1249年征服埃及的两次尝试都吸引了不少关注。倘若在一位指挥有方的统帅带领下,无论是约翰还是路易的军队都有可能完成这一目标,唯一值得商榷的只是在征服当地之后,如何守住占领区。无论如何,这一计划都是值得一试的。

1218年从阿克出发前往埃及的十字军舰队

可即使该计划可行,实施时也仍需要遵循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方能获得成功。通常而言,一支军队只要能够大胆地向开罗进军,就总是能够“扼住埃及的喉咙”。通往开罗的可行道路只有两条,进攻者还要绝对避免被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数不清的运河和水道绊住手脚。第一条道路首先要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登陆,南进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尼罗河最西部一条支流以西(如拿破仑在1798年所做的那样),之后经由达曼胡尔(Damanhour)向吉萨(Gizeh)前进。这条道路的缺点在于,其最初两到三个阶段的行军必须穿越沙漠,向开罗的反方向前进,而且最后还是要跨越尼罗河。在面对敌军的情况下横渡尼罗河干流,对于一支已经深入内陆的军队而言很可能带来巨大风险。第二条路显然要更加适宜,这条路线起于古代的佩卢西乌姆(Pelusium)附近,经由萨拉耶(Salahieh)和伯贝司(Berbeis)前往开罗。这条道路可以使入侵者直捣开罗,其间不需要跨越任何运河或者水道,而整个行军的距离也不超过一百英里。不过这条道路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就是在最初两段路程上必须穿越沙漠。想要入侵埃及之人通常都会选择这条道路,冈比西斯(Cambyses)、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阿穆鲁(Amru)以及塞利姆一世(Selim I)等人都是依此行事。沃尔斯利爵士(Lord Wolseley)在1882年之所以能够选择其他道路,原因只是他手中握有苏伊士运河,可以将陆路行军距离缩短40英里。法兰克人也十分熟悉这一条道路,阿马尔里克在1168年就曾沿该路前进攻克伯贝司,并真正地围攻了开罗。倘若不是为巨额的赔款所蛊惑,原本他是很可能攻破开罗的。因此,布里耶纳的约翰和圣路易二人全都忽略了这条显而易见的顺路而去选择在杜姆亚特附近登陆,就非常令人惊讶了。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中的杜姆亚特围攻战

从杜姆亚特通向开罗的道路要从尼罗河三角洲正中央穿过,其间有数不尽的运河和尼罗河的四条主要支流,为守军提供了大量可以设防的坚强阵地。只要当地统帅的勇气和才干不比常人更差,沿这条道路入侵埃及就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反而是法兰克人两次远征的命运足以证明入侵者统帅的能力水准之低——布里耶纳的约翰经过了八个月的围攻才占领了杜姆亚特,等到他开始向三角洲前进时,其军队已经力竭。在阿什蒙运河一线(Ashmoun Canal),面对河对岸艾尔-卡米尔苏丹的大军,十字军被迫停下脚步。虽然他们曾多次尝试突破防线,但都没能取得成功。在得知自己与作战基地杜姆亚特之间的土地已经全部被敌军收复之后,约翰对于成功也开始感到绝望。尼罗河此时正在上涨,埃及人又掘开了大坝,迫使十字军慌忙地向杜姆亚特撤退,不过洪水并没有蔓延到所有地区,这也使苏丹大军能够紧追在他们身后。最终,为了避免因饥荒或洪水而全军覆没,十字军被迫与对方议和。艾尔-卡米尔允许十字军自由离开,条件则是必须撤出杜姆亚特(1221年8月)。

圣路易在1249年尝试从同一路线发动入侵时所遭遇的命运要比前者更为悲惨。考虑到布里耶纳的约翰已经在此折戟沉沙,圣路易还要冒险选择这条道路就更为让人惊讶了。在入侵开始阶段,其运气似乎要比前任更好,他仅与穆斯林进行了一次小规模交锋便占领了杜姆亚特。但在那之后,他却花费了不少于六个月的时间等待补给和增援,而苏丹则利用这段时间扩充麾下军队,并在这位法国国王的前进道路上布下了大量障碍。到1249年11月路易国王终于开始进军之后,他便立刻被约翰所遭遇的同一道障碍所阻——埃及人据守的阿什蒙运河根本无法跨越,他不断建造的各种桥梁、堤道都被敌军的远程武器所摧毁。最终,路易找到了一个仅能供骑兵使用而步兵无法跟随的深水渡口,在夜间带领骑兵涉渡而过。起初埃及人受到了奇袭,但国王的弟弟,阿图瓦的罗伯特(Robert of Artois)在国王亲率主力抵达战场之前便带领前卫部队鲁莽地冲进了曼索拉城(Mansourah)街道,使路易丧失了获胜的可能性。罗伯特及其手下部队全军覆没,路易抵达后付出了一半骑士伤亡的代价才进抵曼索拉周边地区。不过路易最终还是成功抵达了自己营地的对岸,步兵们也终于得以完成他们早已花费了大量劳力去建造的堤道,与国王会合。这样一来,法国人便在阿什蒙运河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但由于损失过于惨重,军队已经无力继续前进。他们在曼索拉附近徘徊数月时间,既无力前进又不愿撤退,直到军队中爆发了饥荒和瘟疫后才被迫放弃入侵。可到了此时,埃及人早已破坏了十字军与杜姆亚特之间的道路,在向北挣扎撤退的过程中,他们又在连续数日的撤退战中被切成了碎片,最终国王本人也被敌军包围,成了阶下囚。在那之后不久,全军所剩的少量残部也放下了武器,他们甚至无法像1221年的约翰那样与敌军议和,而大部分俘虏也都被埃及人冷血地屠杀。

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中被埃及人俘虏的法王路易九世

对于法王路易的整个计划而言,即使他能够在抵达阿什蒙之后立刻成功渡河,他仍要继续面对尼罗河的三条宽阔支流以及无数运河才能到达开罗,而这些河流都是十分易守难攻的。对于十字军之所以两次疯狂地选择根本不可行的杜姆亚特—曼索拉—本哈(Benha)一线,而沿非萨拉耶和伯贝司的开阔道路前往开罗,只能解释为这是他们极度缺乏地理知识所导致的结果。很显然,十字军被杜姆亚特的港口和要塞所吸引,认为在佩卢西乌姆以东完全没有任何城镇的情况下,可以将此处作为非常优秀的前进基地和补给站,并将这里视为南下的最佳起点。除此以外我们也无法找到任何的其他解释。在完全占据制海权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可以随意选择在任何地点登陆。佩卢西乌姆以东的海岸虽然水位相对较浅,但对于13世纪那些轻型船只而言根本不构成任何障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如今英国地形测量局绘制的尼罗河三角洲官方地图就能发现,在佩卢西乌姆以及周边沼泽以东有一片沙滩,其水深足以供轻型船只靠岸。由于这里距离埃及的军事中心十分遥远,当地根本不可能组织起任何抵抗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公正地判断,13世纪对埃及进行的两次大规模入侵失败主因,即是在缺乏地理知识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可行的进军道路。如果他们选择更加明智的道路,原本有很大可能会获致成功。关于这一点,穆斯林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在基督徒初战获胜之后,埃及人已经军心涣散。1220年,艾尔-卡米尔甚至曾提出只要十字军能够撤离杜姆亚特并返回家乡,他就将耶路撒冷、太巴列、吉布莱特、阿斯卡隆、拿撒勒(Nazareth)以及劳迪西亚割让给他们。到了1249年,穆斯林几乎在没有遭到任何攻击的情况下就撤离了杜姆亚特,而集结在阿什蒙运河背后的大军事实上也是秩序混乱、士气低落。倘若这支军队在萨拉耶和伯贝司附近没有宽大河流保护的开阔地区被迫应战,他们肯定无法守住阵地。

与试图征服埃及的两次灾难性远征相同,1101年普罗旺斯的十字军以及1248年路易七世的大军也同样是因为对地理知识的完全缺乏才招致毁灭。

本文摘自《中世纪战争艺术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