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周汝昌:“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启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

张伯驹,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1898年3月14日张伯驹生于河南项城,成长于显赫的官宦之家,张锦芳之子。

张锦芳的哥哥张镇芳的两子女不幸先后夭折,1904年,张镇芳找有4个孩子的弟弟张锦芳商量,张锦芳便把6岁的长子张伯驹和幼女过继给了张镇芳。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官商亨通的张镇芳

张镇芳乃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袁世凯兄嫂之弟。历任湖南提法使、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民国初年担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又协助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失败后弃政从商避居天津。

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先生们都称他为“神童”,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就读,新学书院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天津新学书院

1912年,父亲张镇芳由署理直隶总督转任河南都督,张伯驹随父赴河南开封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1914年,随父亲迁居北京,长居于此。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年少时的张伯驹

1915年张镇芳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银行——盐业银行,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让其主管盐政。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盐业银行古今照片,现为工商银行办公地址

1915年春节,17岁的张伯驹随父亲拜访袁世凯,袁世凯送给他狐皮、紫羔皮袄各一件、金丝猴皮褥子两件、书籍四包、食品四包。同年,张伯驹考入袁世凯建立的陆军混成模范团。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袁世凯

1916年,由其父张镇芳做主,18岁的张伯驹娶安徽督军之女李月娥为妻。李月娥缠足,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张伯驹对这门包办的婚姻并不满意,很少住到夫人李月娥的屋子。

李月娥终日与保姆相伴,在无聊的生活中学会了抽大烟,李月娥因身体不好又无所事事,就整天不出门,连按礼节应该每日下楼给公公、婆婆请安的事也免去了。但公公、婆婆很体谅她,全家人都称她为少奶奶。李月娥因病死于1938年,当时天津闹水灾,张伯驹正在北京,也没有回天津为她料理丧事。

张伯驹第二位夫人邓韵绮原是北京的京韵大鼓艺人,张伯驹之子张柳溪回忆:“我大妈当年是唱得好的京韵大鼓艺人,我上大学时她已经四五十岁了,仍断不了哼唱几句。她的长相不算娇艳,也不太善于打扮自己,穿着绸缎衣装也不比别人更美,当年主要是唱红了的。她到底是出身贫寒,所以很会料理家庭生活,她能把我父亲在北京的生活安排料理得很好,北京家里的管家和厨师也能够按照我父亲的需要随时侍候,做出令我父亲满意的丰盛菜肴。”

张伯驹的第三位夫人王韵缃是苏州人。王韵缃的父亲从家乡外出做工在北京安了家。张伯驹经过大中银行职员的介绍看中了王韵缃(银行职员),就在北池子一带弄了一套小院,娶了王韵缃。不久以后王韵缃就怀孕了,张镇芳早就盼望有个孙子,知道王韵缃怀孕后,就把王韵缃接到天津家里同住。王韵缃生下张柳溪之后,爷爷奶奶就没有再让王韵缃母子回北京,而是留在了天津家里。”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年少时的张伯驹

1918年,张伯驹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由此进入军界,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一度做到了旅长,然而官场的腐败、堕落,他看不惯上层军官在洋人面前趋炎附势,对老百姓又蛮横欺压。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25年,张伯驹不顾父母反对,脱下军装,辞去一切职务。父亲不想他终日无所事事,安排他进了盐业银行,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管理处的总稽核。

因为盐业银行的政治背景,清廷的大批文玩都抵押在这里,张伯驹在此上班,经常接触这些书画,渐渐对研究古典文化艺术、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见多识广造就了他日后超乎寻常的鉴赏眼光。

从这时开始,倚靠盐业银行的背景,张伯驹开始步入中国收藏界。他女儿曾回忆:“我父亲看准的古董从不还价,只说你什么时候来取钱就可以了。”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27年,张伯驹收了康熙皇帝御笔一幅,上书“丛碧山房”四字,这是张伯驹的第一件藏品。“丛碧”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千石岭》一诗:“不知山几重,杳杳入丛碧。”

张伯驹因为太喜欢这幅字了,自家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后来,他把自己的号也改成了“丛碧”。后来他在《丛碧书画录》中记下了这段渊源:“任邱博学鸿词庞垲(康熙年间进士,曾任福建建宁知府)号丛碧,此或赐庞氏者,为予收蓄书画之第一件。而予所居,好植蕉竹花木,因自以为号。”

这便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这一年,张伯驹刚满30岁。

女儿张传彩:“父亲从30岁左右开始收藏,一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书画精品、绝品。每件藏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父亲一生很长的时期内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称作“败家子”。我小的时候,也不理父亲。他只要看到好的东西,一定买下来,没钱的时候借钱也买。常常先付对方一部分费用,余下的分段付清。那时,琉璃厂的大古董商马保山先生有好东西就最先通知父亲。发现了好的作品,父亲会非常兴奋。他会尽快赶到收藏者的住处,先睹为快。只要看中的,想尽一切办法收藏。”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在丛碧山房花园内

1927年起张伯驹投身于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等职。

张伯驹被委派去上海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总稽核时,三夫人王韵缃因公婆不愿让孙子张柳溪离开,没能随行,37岁的张伯驹去上海后邂逅并在苏州明媒正娶了20岁的潘素。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潘素

潘素是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之后,其母系出名门,13岁时母亲病逝,网上众说纷纭,说继母因为家道衰落把她卖到青楼去了,实际上事实应如她外孙楼开肇所述:

“我的外婆原名潘白琴,1915年出生在苏州。她的父亲是潘智合,母亲是沈桂香,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我外婆十几岁时丧母,父亲娶了后妈,后妈觉得白琴不能每天在家里闲着,要挣点钱,就像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一样。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潘素

因为她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学习书画,也会弹琵琶,正好有一技之长,就到上海的书场,就是表演弹唱的地方,在那里谋生。现在外面传言的,说她因为母亲去世,后妈把她卖到青楼,完全是按照9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演绎的情节编造的。后来越演越烈,大家你编我,我抄你,直接就把潘素写成是妓女了不是那么回事。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我的外公张伯驹,当时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盐业银行的董事,主管上海盐业银行的业务,经常需要往返北京、上海。有些人想象他的夜生活,要吃花酒、应酬,说他是在风流场所遇到我外婆。后面还演绎成张伯驹和一个国民党军官争一个女人。这都是传言,与事实越来越偏离。

其实我外公和我外婆的相识,在我外公的日记里面都有记载:他们是通过父辈的一个世交,叫孙履安,通过他的介绍,两个人相识,最后在苏州完婚的。”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晚年的张伯驹和潘素

“外公在我眼里总是从容恬淡,外公、外婆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他们在一起有着惊人的默契,他们日常要么切磋棋艺,要么一人画画另一人题诗。外公如果和外婆因为出差分开几日,总要填几阙词,表达思念之情,家中总是一片和谐。”外孙楼开肇回忆。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俩人晚年在下围棋

1930年张伯驹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冯耿光等组织“国剧学会”,其附属刊物为《国剧画报》,戏曲周刊。1932年创刊,1933年停办。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余叔岩(左)和张伯驹(右)

“我外公在31岁时跟从余叔岩学戏,每日晚饭后去其家,余叔岩饭后吸食鸦片过瘾,宾客满座十二时后开始说戏。常至深夜两三点归家,至次晨九时钱宝森来打把子,如此十年,余叔岩的戏文武昆乱传伯驹独多。”

他与大师余叔岩的友谊更是一代佳话。余叔岩平生,只教了孟小冬三出半戏,李少春两出,但教了张伯驹四五十出。张伯驹就此成为余派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李少春等人数次向他请教。

1936年溥儒(清恭亲王奕訢之孙)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后流于海外。这件事情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照夜白图》

张伯驹深恐溥儒手中的《平复帖》蹈此覆辙,因此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但溥儒索价20万元。后来溥儒丧母急需钱财为母发丧,张伯驹以4万元购得。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平复帖》

另一位白姓字画商人听说此事后,也想拿到此帖卖给日本人出价便是20万。庆幸的是,《平复帖》已在张伯驹手里。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张伯驹对看中的文物一掷千金,但在生活上很朴素,“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那时很多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人家开出的价,他从来不还。”女儿张传彩说。

1937年,张伯驹四十大寿,为河南旱灾义演《空城计》,自饰诸葛亮,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王凤卿、程继先诸名角饰配角,轰动京城。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馆,当天群星闪耀,盛况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但当时的八卦篆刻家陈巨来说张伯驹演戏“拙于嗓,登台串戏,第三排座客,只能见其张口,声音如蚊子也,如友人均戏呼之为‘无声电影’也。”因无影像资料,今人就不得而知了。

1941年6月6日,一条新闻轰动了上海滩,文物收藏家、民国盐业银行的总稽核兼常任董事张伯驹被绑架了,下落不明,轰动一时。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

绑架者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否则撕票。“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有钱都买了字画。”张传彩回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拿钱赎人。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父亲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他说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绑架案发生的时候,潘素才25岁

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撕票”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将张伯驹救出。

1945年,王世襄参与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得以与张伯驹结交。王世襄回忆他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想到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我一说,他就说‘你拿回家看去’,这下倒给我添了负担了,《平复帖》在我家放了一个多月才毕恭毕敬地捧还给伯驹先生,一时顿觉轻松愉快,如释重负。”由此可见张伯驹对晚辈的提携和身外之物的态度。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画的兰花

1946年底,北京古玩商马霁川手上有展子虔《游春图》,张伯驹建议故宫博物院将此卷买下,但博物院无力收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据说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真迹,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字样。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变卖在弓弦胡同的丛碧山房和夫人潘素的金银首饰。

张伯驹的丛碧山房原是李莲英旧居,古朴典雅,收藏家马未都曾说:“在今天北京城里,这样大的四合院,先不说买要花多少钱,拆迁就要拆出3个亿。”但这所宅院被张伯驹拿去换了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张伯驹以170两黄金的高价将《游春图》收入囊中,后来,张伯驹把自己在承泽园的新居命名为“展春园”,甚至还以“游春主人”自号——他是以中国传统文人的方式来庆祝此事的。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画的番石榴

1949年以后,盐业银行公私合营,张伯驹以董事身份参与财产评估后,以个人无股票不能再任董事为由,退出了公私合营银行。

此时张伯驹已经没有额外的收入了,但他仍坚持负担袁克定的生活,袁克定袁世凯的长子。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的家产很快坐吃山空,生活难以为继。张伯驹将他接到家中生活,女儿回忆“袁克定每次拿到文史馆工资,就欲交给我母亲,但父亲不许收他的钱。说既把他接到家里,在钱上就不能再计较。”这一养就是十年,直到袁1955年去世。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袁克定,袁世凯长子

1952年,经郑振铎推荐任文化部顾问。

章诒和在《君子之交》一文中记述了张伯驹一件好玩的事情。解放后,好玩又好古的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意欲得之,但出手人要价不菲。而此时的张委员已非彼时的张公子,他虽担任了众多理事、委员之类的职务,但均系虚职,并无实惠。夫妻两人的工资应付日常开支和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亦难维持,再想拿出钱来收藏古玩,似乎有些不自量力,败家子习气。“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观看潘素作画

1956年他们开始在北京后海居住,之前两人经常组织古琴雅集,“稊园吟集”、“庚寅词社”,定期聚会,隔三差五作诗吟联。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稊园吟集,张伯驹和潘素(左下)

“我外公比较安静,而我外婆是很开朗的一个人,家里经常来客人,都靠我外婆接待。她讲话是带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那时候家里来的人都是各界名流,搭腔啊,应酬啊,都是她。我外公外婆的生活非常朴素。我印象中,他们夏天就两套衣服,冬天也就两套衣服。冬天穿棉服,衬衫是冬天穿夏天也穿,冬天穿长袖的,到夏天就变成短袖的。”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俩人在赏画

1956年,视书画重于性命的张伯驹,竟将8件珍贵的书画捐献给了故宫。张伯驹夫妇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无偿捐献出来。

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分文未取。他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文化部给他颁发了一张部长沈雁冰亲笔签发的一纸奖状: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书法等共八件捐赠给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部长沈雁冰一九五六年七月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耗尽家业收藏,为何又无偿捐之?”后来,张伯驹对一位至交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很多人不理解父亲,把好大一座房子卖了,换了一个帖子,再把这个帖子捐出去,到底为的是什么?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张传彩老人很平静地说:“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爱国家的人,他认为这些文物首先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只要国家能留住他们,他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书法题跋陆机平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57年,张伯驹把所有精力投入戏曲排练中,“他就像战乱时不惜倾家荡产购藏文物一样,奋不顾身地希望挽回传统文化的品质和意境。”不过,他这一次努力是徒劳的,他排练的戏,很快遭到了攻击。“你这是站在封建王朝立场,歪曲伟大的农民起义。”

张伯驹反驳说:“强调阶级性,便把别的一笔勾销,是不对的。”“文艺不一定都要为政治服务,也可欣赏,陶冶性情。吃好了,吃饱了,工作有精神了,也就是政治了。”最终他还是被打成右派。

陈毅知道张伯驹的境况后亲自登门道歉,张伯驹轻松地挥挥手:“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也在所难免,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

外界的打压,改变不了他的品性和内心。就像张伯驹曾对章伯钧说的那样:“这顶帽子对我并不怎么要紧,我是个散淡之人,生活就是琴棋书画。”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56年张伯驹移居北京后海的房子

1961年,在陈毅的干预下张伯驹夫妇来到长春,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张伯驹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积极征购古代文物字画,使流落于社会的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潘素任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讲师。

吉林省博物馆底子弱馆藏少,张伯驹将自己所剩的书画收藏共计30多件捐献给了吉林省博物馆,其中一幅是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张伯驹曾说:“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这样一件被他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

张伯驹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收藏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品,但他对待藏品没有完全延续传统的“秘不示人”和“子孙永宝”。中国文人的收藏从前都是小圈子的把玩,并不与公众发生联系。没有把藏品捐赠国家之前,张伯驹就曾经拿出藏品展出过。建国后,他又陆续把藏品捐赠或让与故宫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馆。他曾在自述里表露心迹:“我们的宗旨是为保存研究国家的文物,不认为是我们换享受的财产和遗产。我们研究工作终了,将来是贡献与国家的。”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中年的张伯驹

“文革”期间,张伯驹因为作了两首《金缕曲》,以“反动文人”“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等8项罪名遭受批斗。

白天,夫妇俩被批斗,但晚上,两人依然故我,写诗作画。“父亲这时最喜欢画蜡梅,爱其之坚毅。母亲也由画大幅山水改为画小幅花卉。后来他们将这些画装订成一本花卉画册。”张传彩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面对磨难,张伯驹一直坦然自若,唯有一次,他低下了头颅。那一天,红卫兵将他收藏的卷轴丢到院里焚烧,张伯驹跪在火旁,不停哀求:“要烧就烧我吧,这可都是国家的宝贝,烧了就再也没有了!”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夫妻两人“诗画唱和”的作品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自创的“鸟羽体”书法

1969年,71岁的张伯驹被隔离审查8个月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勒令其从吉林省博物馆退职,下放到吉林舒兰县农村插队落户,进行劳动改造。

但因为张伯驹年龄过大,潘素也54岁了,这只能增加舒兰县革委会的负担,于是革委会拒绝接收两人。两位老人无奈,只好回到北京,在北京,原来的房间早已被别人占了,只留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解放前张家管家就有10位呢。此时,两位老人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单位,经济上没有来源,就意味着没有粮票,没有收入。只好靠出卖家中劫余物资度日,最后连家具也卖了,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其境况窘迫可想而知,潘素有时还给北京国画厂画5分钱一张的书签。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忆及父亲,女儿张传彩还是不免酸楚:一辈子不经手钱的张伯驹那时也学会带点零钱,出门为家里买点零用品,“即便那样,也从来没听他抱怨过什么”

1969年到1972年最困难的3年,王世襄曾几次去看望张伯驹。王世襄说:“张伯驹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可见张伯驹真名士也。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张伯驹去餐厅吃饭,巧遇黄永玉。后来黄永玉记下当时张伯驹吃饭时的情景:“他点了一碗汤,两块面包,一碟酱,两块黄油。喝过汤,他将面包涂上黄油和果酱,用方帕包好,装入口袋拿回去和妻子共食。当时妻子病重,不能外出吃饭,两人过的很是凄苦,但是清贫之中却不失贵族之气。”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黄永玉所作,其上长题有云:某日于西郊莫斯科餐厅,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先生居然能喝此蹩脚红菜汤,真大忍人也。老人手中之面包即为其夫人带回者。

章诒和在文章中回忆:“那时,到我家做客的。无论是博学雄辩的罗隆基,还是北伐名将黄琪翔,只要提及自己的划右,不是愤愤不平就是泪流满面。没有一个像张伯驹这样泰然、淡然和超然的。对待挫折有句豪语是:跌倒了,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我父亲,罗隆基,黄琪翔,都很想爬起来。可张伯驹不,因为他从来就像没有跌倒过。”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后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说:“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1969年,章伯钧死后,其妻女李健生和章诒和便搬了家。当时,碍于章伯钧的“右派”身份,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敢去看望她们。“万万没想到,张伯驹竟是登门吊慰死者与生者的第一人。”

张伯驹从报纸上读到章伯钧死讯后,到处寻访打听,拄着拐棍找了一天,才终于找到李健生母女俩新住处。见到张伯驹夫妇李健生顿时泪流满面:“伯钧相识遍天下,逝后慰问者,你们是第一人。”后来,章诒和在书中这样写道:“张氏夫妇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不过是看看画、聊聊天而已。他怎能和父亲那些血脉相通的至亲相比?他怎能与父亲那些共患难的战友相比?他怎能同那些曾受父亲提拔与接济的人相比?但人心鄙夷,世情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无干无系之人,却悄悄叩响了家门。”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张伯驹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7年,张伯驹在大连棒槌岛疗养与刘海粟先生结邻而居,闲谈间海老问及他:“戴上右派帽子后有什么感想?”

张伯驹说:“先父任过直隶总督,又是第一批民族资本家,说我是资产阶级,有些道理。但是我平生不会赚钱,全部积蓄,包括卖字的钱,都花在收藏上了。这些东西捐赠国家之后,我已成了没有财产的教授,靠劳动吃饭。戴什么帽子,我倒无所谓。一个渺小的凡人,生死得失,无关大局。但说我反党,实在冤枉。本想见见周总理、陈总,一吐为快,后来饱受打击歧视,见领导人已极难,我又不愿为个人荣枯浪费他们时间,一拖就是四年。关于右派的事,此事太出我意料,受些教育,未尝不可,但总不能那样超脱,做到无动于衷。在清醒的时候也能告诫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我只盼望祖国真正富强起来。”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78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的关于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当众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和女儿一家

1980年,张伯驹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张伯驹、潘素与相声大师侯宝林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1980年,张伯驹(右)同丁至云在天津演出《打渔杀家》

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患了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

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但医院方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病房内无比嘈杂,已经84岁的张伯驹目睹身旁的病人死亡,情绪极坏。

家人又顾虑张伯驹年纪太大,担心交叉感染,只能想办法将老人转院。2月26日,等到家人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突然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84岁。

几天之后,一位学生跑到这所医院门口咆哮大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所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查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得上张先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改朝换代的乱世当中中国珍贵文物不断从故宫流出,散落海外。张伯驹的态度是“楚弓楚得”。他曾经写道:“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

民国四大公子谁最“败家”?张伯驹,卖祖宅卖夫人首饰为收藏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