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的1978:将改革进行到底|苏商通鉴·人物篇吴仁宝的1978:将改革进行到底|苏商通鉴·人物篇

在2019(第13届)苏商领袖年会上,由苏商全媒体倾力编撰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苏商发展通鉴》重磅发布。“通鉴”主体内容分为6个版块,分别从阶段、政策、模式、人物、成就、破立等角度,梳理了40年来的江苏民营经济和苏商发展情况,力求以大视野、多维度、真情怀,为这风雷激荡的40年写下生动的注脚,“聆听大时代足音,见证变革者传奇,吹响新征程号角”。

个体的命运沉浮,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最生动的注脚。40年的风雨兼程,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苏商典型。他们有的如流星,一闪而过却留下了烟花般绚烂的瞬间;有的如松柏,一旦扎根就迎风傲雪、开枝散叶;有的基业仍在,人却已身藏于万人海中,沓无声讯;有的人已远去,江湖里留下的全是传说……

在“通鉴”人物篇,我们以1978-2018为轴,从上百位名单中,遴选出了40位苏商精英。他们每个人,对应着一个年份,每一个年份里,有一个非常值得一说的故事……最终我们编织出了一张由时间、人物、事件构成的立体网络。点如火炬,面如星空。

今天推出的是——《吴仁宝的1978:将改革进行到底》。

吴仁宝的1978:将改革进行到底|苏商通鉴·人物篇

1978年,北京的冬天与往年相比,好像没什么不同,但是,一件足够彪炳史册的“惊天大事”正在悄然酝酿……12月18日,改变中国命运、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拐点。在大会召开前十天,《人民日报》在头版上以《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为题,高规格地报道了华西村致富创收的情况,同时发表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大会冲破了思想的束缚,也使华西村的当家人吴仁宝终于舒了一口气。他隐藏多年的秘密终于可以得见天日。这一年,一切都开始改变,华西村也在发生巨变……

华西,以“天下第一村”闻名,但曾经它却是“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的穷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村支部书记和江阴县委书记一肩挑的吴仁宝,憋着一股改天换地的劲儿,带着群众“白天干了不算,晚上还要干”。全村人卯足了劲,农业总产值却还是24万元。几经踌躇,吴仁宝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金科玉律,1969年,他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在当时,这是很冒险的做法,也成了吴仁宝最大的秘密。

1978年,华西村盘点:固定资产100万,银行存款100万,另有3年口粮,可见其“家底殷实”,令人艳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几经沉浮的吴仁宝表现出了超过同年代人的睿智。中央推行分田承包政策,吴仁宝到河北、河南多地考察,回来后,只说了一句:“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西村的路越走越宽。村里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工厂,全村95%以上的劳力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中。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1980年,华西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一亿元,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亿元村”。

吴仁宝回顾华西村土地改革以来曲折的创业历程,感触很深地说:“农民是最讲现实的。过去他们跟党走,并不是因为我们干部说得好听,而是党领导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现在社会主义搞了好多年了,如果生产不发展,农民连肚皮都吃不饱,他们怎么能一心扑到社会主义上去呢?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真正富裕的社会主义要靠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光靠玩嘴皮子,不发展生产,夏天乘乘风凉,冬天晒晒太阳,社会主义能自己送上门来?”

改革开放后的华西村飞速发展,吴仁宝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经济情况。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吴仁宝欣喜不已,他嗅出市场经济必将掀起一轮发展大潮,原材料价格必涨。这次预判为华西村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积累,1999年8月,“华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江苏大地上演着最生动的农民致富神话。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的传奇人生落幕,留给华西村无尽哀思。吴仁宝曾说,“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目前,华西村正处于转型的岔路口,一份全新的考卷放在新领导班子面前。

斯人已逝,但吴仁宝的精神依然照耀着“天下第一村”:只要坚持改革者的梦,便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吴仁宝的1978:将改革进行到底|苏商通鉴·人物篇

苏商全媒体出品

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搜狐号、新浪看点、一点资讯、界面、网易、虎嗅网、钛媒体等平台,

覆盖商业财经核心受众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