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额,我想我一定是看了假的葫芦娃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正好赶上双休日。

不知道,大家都有什么安排。

反正杀姐,是没琢磨出什么新花样。

不过,谈到儿童节,回忆起童年,怎么少的了好勇斗狠、睚眦必报,在葫芦山里横行霸道的异装癖七兄弟呢。

先别急着点举报,趁着儿童节的到来,杀姐特地去重温了一遍《葫芦兄弟》和《葫芦小金刚》。

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

这部被无数人推崇的童年经典,其实是一部暗藏讽刺的R级大作。

5月初,杀姐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隔壁国家电影的评级,主要以暴力性、台词、恐怖、药物、模仿危险、主题、煽动性这七项作为参考标准。

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每个等级都有非常明确的细则。

那我们就从这七个角度,试图给两部葫芦娃分分级。


暴力性

众所周知,葫芦七兄弟个个天赋异禀、神通广大。

大娃力大无穷,二娃千里眼顺风耳,三娃铜皮铁骨,四娃吐火,五娃吐水,六娃隐身,七娃自带金角大王的紫金葫芦(可惜能力不够,宝物不认主)。

主角们个个身怀绝技,那就肯定不能安排他们给爷爷安身持家、养老送终,再为争房产的问题闹得奇情狗血。

为了凸显葫芦娃的异能,故事里势必要有斗法,有决战。

但如果有超能力,就要判定成R级,复联宇宙不就早凉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我们来看看两部葫芦娃中的打斗场面:

被削破鼻子的老鼠,

鲜血迸射的穿山甲,

身首异处的蜈蚣精。

在《葫芦小金刚》的第二集中,甚至出现了一条鲜血淋漓的断手。

这些直接“见红”的血腥画面,估计连隔壁的黑猫警长都要自愧不如。


台词


不知为啥,杀姐在网上找了一圈也没发现带字幕的葫芦娃。

既然没法截图,杀姐就把片中出现的几处脏话标上,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葫芦兄弟》第五集 绝路逢生 2:08

黄蛤蟆:喂,懒虫。快起来换岗。

蓝蛤蟆:诶,真TMD啰嗦,鬼影子都不见一个还换个P的岗。

《葫芦小金刚》第6集 除灭妖怪 7:30

伸手大王:哈哈,我看你身上的宝贝可多着呢。你的眼睛、鼻子、手,你的脚,你的小屁股,还有你那小JJ,都得给我留下!哈哈哈哈哈


恐怖

为了展现蝎子精和蛇精给圣灵带来的灾难,在大娃出生的那一集,剧情里曾大篇幅的展示过末世景象。

害虫遮天蔽日,白骨散落满地。

还好火娃和水娃后来深入灾区,亲身完成了环境治理。

不过,要是跟妖精的府邸比起来,荒村末世什么的,简直太小儿科了。

看看这黑暗、潮湿、邪典的哥特式洞窟,各种灵异的机关和尖锐的石柱。

讲真,葫芦娃里的这些场景,曾一度是年幼杀姐的梦魇。

药物

这里杀姐一直没注意到,直到一条弹幕提醒了我。

还记得正片里蛇精施法时经常出现的花么?

几番比对下,这个造型确实非常接近罂粟。

而且画面还时不时的闪出骷髅头。

《葫芦兄弟》在毒品方面的展示,已经相当明显了。


模仿危险

不用多说,你只要去看看三娃用头接了多少兵器,

四娃纵火烧了多少蛇虫鼠蚁,

还有五娃作为未成年人灌了多少白酒就行了。

对了,六娃隐身的能力,小孩子不要乱学!

主题


坊间流传葫芦娃故事的取材,有许多源头。

终极BOOS从秦始皇到袁世凯,时间跨度也非常玄乎。

但无论是设定极其相似的《十兄弟》,还是《葫芦兄弟》。

大家讲的都是一个“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故事。

别管是搭上什么古神,借上哪路大仙,其实老祖宗只想告诉我们:

兄弟手足要和睦,一家人要整整齐齐的,不要搞内斗。

《葫芦兄弟》因为有传说做底子,至少故事的主题非常正面、阳光。

然而画到续集《葫芦小金刚》,制作主创就开始往里夹带私货了。

一会儿说人都会掉进钱眼里;

一会儿给人扣帽子;

一会儿给人穿小鞋;

一会儿又明嘲暗讽大锅饭。

可别说,这里是杀姐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

刚刚提到的这些东西,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了什么,我想许多人都心知肚明。

《葫芦小金刚》的主线故事,虽说只是七兄弟又收了一个妖精。

但对于陪娃看电视的家长来说,这些饱含讽刺的设计,显然更有吸引力。


煽动性

总的来说,两部葫芦娃还是一个团结协作、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整体不存在什么,引人邪念的煽动性。

倒是正片中葫芦娃们的漏点画面,非常之多。

而且,在《葫芦兄弟》中,甚至出现了蛇精全裸出镜的情节,可以说是非常少儿不宜了。

葫芦娃开车实锤

用他国的分级体系去分析,伴随一代人成长的葫芦娃,不仅实力攻破了6项指标,而且还有漏点镜头。

如果当时的审查标准和现在一样,这部动画怕是早就胎死腹中了。

要问它为什么能跟观众见面,那还要结合时代来分析。

《葫芦兄弟》诞生于1986年,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国的时期。

电视机数量连年井喷,身处影视产业的人员,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像《顽主》、《黑炮事件》这样的优秀喜剧接连诞生,

类似于《银蛇谋杀案》、《圣·保罗医院之谜》这样的突破尺度的cult经典也横空出世。

那会儿的广电有点像裸奔时期的韩国电影,对于内容的审查相当宽松。

反倒是“少儿不宜”的电影,市场反响特别好。(尤其是DVD)

在这样的背景下,《葫芦兄弟》多多少少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出现许多破尺度的内容。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审查的宽松会扰乱社会,让纲常混乱、道德沦丧吗?

不确定。

但。

从那之后,在中国观众的视野里,却再难出现真正的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