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灯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又称川北灯戏。川北灯戏从清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民间称为“喜乐神”。川北灯戏诙谐风趣的表演和颇具特色的胖筒筒音乐至今仍深受四川、重庆等地广大百姓喜爱,是地方民间艺术一道独特的风景,并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川北灯戏是发源于阆中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阆中市的峰占乡被称为灯戏窝子,为川北灯戏发源地。清末时期,峰占乡徐玉山先生创立灯戏班,其子徐南阶、其孙徐廷兴传承该技艺,使灯戏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今年3月份,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成就,中国民间文化交流促进会为阆中灯戏协会发来邀请函,邀请阆中灯戏协会于5月15日在香港海洋大剧场参演“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献礼系列大汇演”。届时,阆中灯戏协会将携精心排练两月有余的作品——《竹篮记》,登上舞台,与众多两岸三地的知名艺术家同台献艺,展示阆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据介绍:阆中灯戏协会成立于2012年,现有会员、演员80余人。协会秉持着传承、发扬灯戏这一特色民间艺术的信念,6年来,在四川、重庆等地共计演出600余场次,深受灯戏爱好者好评,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85%都是公益演出。协会每周一、三、五都会在下沙河街戏台进行表演排练,吸引大批游客、市民慕名观看,为阆中古城旅游增添了一道靓丽的的风景。

据了解: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依然活跃着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 川北灯戏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审核:姚海

编辑:乔黎

来源:阆中365

作者:阆中365 朱志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