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追风筝的人》,一定会对喀布尔漫天斗法的风筝印象深刻。你可能不知道,在西藏,也有类似的斗风筝活动。风筝,藏语称为“恰皮”或者“秀夏”,主要流行于拉萨和日喀则等地。西藏风筝形态单一,菱形平面,但是它具有争斗玩耍的功能。  想象一下,在雪域高原之上,群山怀抱之间,风筝高高飘在空中。时不时两两靠近斗法,不一会远处就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那一定是他们捡到了空中掉下来的风筝……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做风筝

西藏的风筝由风筝主体、细线和轱辘三大部分组成。风筝主体都是左右长、上下短的菱形,中轴上一根细竹紧贴在纸面上撑起上下,然后横上一根弓形细竹支撑左右两边,风筝上大多绘有图案。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藏式风筝结构图

藏式风筝制作并不复杂,三两分钟就能做好一个。其实,拉萨放风筝,重要的并不是风筝本身,而是放风筝的线。风筝线藏语称为“姑巴”,是双方“交战”过程中重要的武器。在风筝线上涂上个人秘制的“那”,以使自己的风筝线更加锋利。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那“那”是一种特制的涂料,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渣、糌粑、白糖和鸡蛋等。制作时,先将玻璃碎渣(如暖瓶内胆、窗户或镜子碎片)放入石钵中,捣碾成极细的粉末,接着在玻璃粉末中放入糌粑等其他原料。再将“那”加热成浆糊状,冷却待用。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那”制作完成后,要将其均匀地涂抹在风筝线上。这个过程需要两至三个人协同完成:一个人将冷却后的“那”放在掌中,将风筝线从指尖穿过涂料,另一个人则将线慢慢地缠绕在线轴上。斗风筝是否能力压群雄,除了高超的操作技巧外,风筝线上涂料的均匀程度尤为重要。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线轴也是藏式斗风筝时的重要武器。线轴,藏语称为“扩罗”,有大小之分,线轴越大,收放线的速度越快。参赛者根据自己的年龄大小、手掌的大小、风筝的大小以及风力的大小等因素来选择线轴。线轴是用几根小圆木和两个等圆的木板做成的,像个车轮,有轴心和轴杆,线就绕在轱辘上。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放风筝  一个好的风筝手,不仅要把风筝放得高,更重要的是能自如地控制风筝上下左右、远近盘旋的能力。放风筝的人依靠放线和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上下迅速升降、旋转、左右打滚。   秋天,在碧蓝的天空中,风筝在空中相互争斗时,有一种战斗机在空中飞翔的风采。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斗风筝首先要把风筝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一切准备就绪的人就会向对手高呼:“故玛次呢,姑吧略!”对方也会毫不客气地回应:“故玛次呢,姑吧略秀。”意思就是,“有胆子就放马过来”。“交战”期间,谁的风筝线能够从上方压住对方的风筝线,谁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双方风筝线接触后,双方就会立即开始收放线,上面的风筝往下压,下面的风筝往上抬,通过摩擦来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被割断掉下来的风筝就会成为孩子们争抢的战利品。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屋脊之上|追风筝的人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刘金海、郑焕松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