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这个对于国人而言无比特殊的日子,不仅是纪念民族国家的抗战胜利,更是缅怀先烈、牢记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去年,《二十二》这部讲述中国内地仅剩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片热映,引发了无数国人的关注和泪水。

(纪录片《二十二》海报)

战争年代,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当我们聚焦于那些被卷入时代洪流中的幸存者时,能看到的不仅是饱受折磨的国人先辈,还有很多的日本无辜平民。今年,有一部纪录片同样与中日战争有关,并且与“22"这个数字也有着独特的联系。它讲述的正是战时生活在我国领土上的日本人的故事。

《战后遗华日本女性考》

203 min长篇纪录电影

《问·缘》(上篇)《爱·缘》(下篇)&《篇外篇》

策划 / 出品 / 导演 / 摄影·北京电影学院    王乃真

“战后遗华女性”经最终统计大约有四千多名,岁月荏苒,直到此片拍摄时,尚余22名“残留女性”活在人世,22这个数字,恰好与去年热映的纪录片《二十二》形成一个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对照,上苍垂怜这两个群落,要让这活着的22人,承担叙述者的历史角色,为她们各自所代表的那个群体,在苍凉的大地上,刻印下她们的故事和墓碑。 ——一位日本记者的映后观感

这些女性到底是什么身份?

为何出现在我们的国土上?

又为何被自己的母国抛弃?

别急,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探究竟。

1

“满蒙开拓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侵华战争中,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减少国内贫困人口,缓解国内经济矛盾,于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开拓满洲百万移民计划”,利用平民布设“人间盾牌”抵御假想敌苏联和保卫“日本的生命线”的侵略国策。(假如苏联攻占了“满洲”,就会从“满洲”通过朝鲜半岛打到日本本土,因此,“守住满洲就是守住日本的生命线”。)

(影片截图)

在此国策的主导下,从日本国内动员了许多平民,把开拓员送到中国东北地区(旧满洲)。

1933年2月初,492名日本复员军人组成第一批开拓团到达中国吉林省桦县永丰镇时,1945年8月8日最后一批“东京疏散开拓团”深夜达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总共由53620个家庭、860余个开拓团,共27万日本平民组成的“ 满蒙开拓团“人员,被军国主义政府“ 百万移民开拓满洲,守护日本生命线 ”的侵略国策所蛊惑,陆续殖民到中国东北地区(旧满洲),从事霸占土地资源,集团掠夺式农业生产。

(影片截图)

“满洲国”

开拓团当时在“满洲国”的范围,就是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日本以黑龙江省作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国家”--“满洲国”。

(影片截图)

那时日本歌里唱的都是是“五族共和”与“王道乐土”。“五族共和”的意思就是:汉民族、满洲族、朝鲜族、蒙古族、日本民族,这五个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建立一个“理想之国”。以此作为口号,但事实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影片截图)

像殖民地一样的国家,被世人嘲讽为傀儡国

(“满洲国”国旗,关于国旗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用了五种颜色,表示五个民族。)

日本遗民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百万大军攻入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战败,数万日本军民被遗弃在中国东北地区,走上了向南部逃难的悲惨之路。在逃难途中,很多老弱病幼者,因饥饿、疲劳、寒冷而死去。

这是战争结束时日本政府发布的两篇昭告,第一份昭告是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14日,是战争结束的前一天,以日本外务大臣之名通告在国外居住的日本人应尽可能自己决定坚持留下,也就是说要在原地滞留就地活下去的意思。

另一份昭告是昭和二十年(1945)8月26日,以“日本大本营参谋”名义发布的,“在满鲜(指居住在满洲和朝鲜半岛的日本人)的定住者,即使放弃日本国籍也没有关系。

在日本战败当时的“ 满蒙开拓团”成员,以及其他身份的5000余名年满13岁日本女性被日本政府抛弃遗留在了中国。

这些女性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侵略国策的受害群体,她们的大半生都在中国渡过。在战后命运多舛的70余年中,她们都与当年救助了生命的中国人结下四代血脉交融的生死情缘。

她们曾被政府欺骗,又被国家抛弃。成为战争“受害者”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为侵占他人土地的“加害者”。作为“残留妇人”他们背负着特殊的人生命运。

(影片截图)

根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截至2018年4月30日遗华女性归国者为4166人,仍在中国居住遗华女性仅为22人。

2

《战后遗华日本女性考》拍摄制作历时 6年,中日间往返行程逾30万公里,拍摄素材逾2500小时,摄制过程始终遵循理性反思善恶,严谨考证历史,真实记录亲历者历史的认真态度,让生活在今天的日本年轻人走近战争亲历者们的身边与倾心交谈。

作品记录了日本留学生小林千惠、舞台演员神田幸子对八位战后遗华日本耄耋女性的探访,倾听她们讲述命运之无常……记录在中日两国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被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裹挟欺骗的特殊群体——战后遗华日本女性的特殊人生。

岩本邦绪

中国名 刘秀清

1932年生,1940年全家六口"移民"黑龙江,1997年回国定居。

去满洲时9岁,13岁日本战败,双亲和哥哥病死,妹妹被中国人带走抚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每天都哭,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被一位好心的大婶带回家治好了眼睛,被中国人家抚养。后来遇到了丈夫,便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刘秀清奶奶和刘焕年爷爷)

1997年秀清奶奶带着全家回国。爷爷的本名叫刘焕年,在中国结婚的时候,奶奶便改姓刘,叫刘秀清。回国之后爷爷虽然没入日本国籍,但是因为自己父亲姓岩本,所以爷爷日本姓取叫岩本。

伊藤郁

中国名 伊藤郁子

1925年出生,1945年4月作为红十字会护士被派遣至牡丹江。日本战败后被解放军所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救援护理工作,曾用自己的O型血救助17名中国军人和平民。1950年结婚,加入中国国籍。

坐着火车逃跑,中途遇到空袭,火车被炸毁了,很多人死了也失散了。如果不过牡丹江的话就哪儿也去不了,所以就游了过去,游了两三个小时,到岸上全是各地逃难来的日本人。苏联军来了之后用冲锋枪扫射,死了很多人。后来解放军来了,我们就安全了。

(左起:伊藤郁子家属、伊藤郁子、神田幸子)

池上静江

1921年生,1941年二十岁时随家人来到牡丹江,1948年与中国男人结婚,1989年丈夫去世后携女儿回国定居。

苏军把我们押到(前)苏联边界,不让我们回国,在那边待了一两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回去,我们就在夜里偷偷逃走。有人带着孩子逃走,但是孩子会哭,一哭就会被发现,上头的人就命令把自己的孩子杀死,当时的情景非常悲惨,但是不这么做就逃不掉。

(池上静江奶奶)

《战后遗华日本女性考》记录被母国遗弃女性与中国人之间70余载生死亲缘,重温真实历史,与战争亲历者们共同思考善恶人性。

(2014年三位遗华日本女性探访故国日本,左起为神崎菊枝、伊藤郁子、王桂君)

纪录片里共探访了八位战后遗华日本耄耋女性,战乱年代的悲剧与当时那些未能幸存下来的人一样,都将随着这些老人家的离世逐渐被世人遗忘。

苦难已去 历史犹存 祈愿和平 期骥未来

该片已报名参加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了解更多信息敬请继续关注。

图片、文字资料均来自纪录片主创团队

编辑:沛霖

也许你还喜欢

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志愿者招募启动!

秦潇越|我想做那些没有标题党,也能让大家愿意看下去的影片

对话 | VR电影竟然不是电影?

/p>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