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图片 | 抗战胜利纪念日,翻阅战地摄影记者石少华的抗日影像

8月23日至9月2日期间,《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石少华先生的摄影创作成熟于硝云弹雨的烽火岁月。战争年代他深入战地釆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反映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战斗、生产建设、民主生活,《毛主席和小八路》《地道战》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像鲁迅倡导的新版画一样,石少华先生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他六进白洋淀,与雁翎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在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中拍摄了《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系列照片。石少华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抗战影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们一起翻阅这些穿越硝烟的老照片。 

(老照片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一角。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一角。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一角。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观众驻足观看作品。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观众驻足观看作品。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9月1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展览大厅,这是一位观众的观后留言。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 摄

1939年,延安,毛主席和小八路。石少华 摄影

1939年,延安,毛泽东和延安杨家岭农民亲切交谈。石少华 摄影

地道战显神通。根据地人民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奇迹——地道战,使平原游击战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能够坚持和发展起来。家与家相接,村与村相连,纵横交错,绵延数十里,如同一道钢铁的地下长城。石少华 摄影

1943年,河北,地雷战真威风。石少华 摄影

隐蔽在地道里的游击战士,从地道口出来袭击敌人。石少华 摄影

水上游击队员手执武器,驾着捕鱼的轻舟,在芦苇中打击敌人。

抗战时期,白洋淀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号称“淀上神兵”。石少华摄影

“雁翎队”在芦苇荡中开战斗动员大会。石少华 摄影

他们是“雁翎队”里最好的射手,枪法准确,弹无虚发。石少华 摄影

△冬天的白洋淀结冰了,“雁翎队”以冰船往来战斗在银色的淀水上。石少华 摄影

△以冰块作为掩护,“雁翎队”进行射击练习。石少华 摄影

△在紧张的战斗中,“雁翎队”抓紧时间进行学习。石少华 摄影

1944年7月,“雁翎队”于王家寨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石少华 摄影

我反攻大军解放国土,节节胜利。石少华 摄影

1945年,八路军开进张家口。石少华 摄影

1944年,我军攻克白洋淀东侧的郑州镇,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石少华 摄影

△我军突进张家口。石少华 摄影

作者:石少华 孙智英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编辑:王旭;

编审:任旭;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