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便利店这门传统生意也重新受到了资本的关注。2017年,便利蜂、Today便利店、每一天便利店、见福便利店等都相继获得巨额融资,金额多为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资方也不乏红杉、斑马投资等知名机构。

2016年12月,还未正式成立的24鲜就拿到了今日资本的千万级美元天使轮融资。至今,24鲜已经在上海、江苏开了近百家店。

新零售兴起,这家便利店获资本青睐,狂开近百家门店

中午时分,上海仙霞路的24鲜便利店内涌入许多白领。这家便利店占地150平左右,从外面看去,似乎与其他便利店并无不同。

进入店内可以发现,这家便利店除了售卖日常标品,还设有后厨,能提供米粉、意大利面、凉面、关东煮等现做热食。店内有几张餐桌,方便顾客在店内就餐。此外,若顾客购买日常标品,在结账时可以用“24鲜便利店”小程序扫码,自主结账,结完账给店员检查即可。

24鲜便利店创始人顾星曾在日资便利店工作了14年。去年年初,他和三位同事一起创立了24鲜便利店。据他介绍,目前每家门店的日均客流为800~900人,在行业内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如今,便利店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业态。日本的每个城市都有便利店,且模式基本一样。在中国,便利店经历了一个由街边小摊到夫妻店,再到便利店的过程。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同,从一二线到四五线城市,每个城市便利店的模型都不尽相同。

新零售兴起,这家便利店获资本青睐,狂开近百家门店

中国人爱吃热食,于是顾星决定在部分便利店中加入现做鲜食、咖啡、生鲜等业态。他解释,“我们做的就是‘便利店+’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突破点。便利店的模型已被验证,24鲜要验证的是‘便利店+’中的‘+’。”

24鲜每家门店的店面面积为100~150平左右,店内有1800~2000个SKU。去年9月,24鲜上线了小程序无人收银技术。用户在购买标品后,可以自助结账,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考虑到热食品类需要员工服务,因此,这些品类并未上线自助收银服务。顾星坦言,提高效率是最核心的部分,24鲜上线无人收银是为了减轻员工的压力,解放出部分员工来服务消费者,而不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

现阶段,在24鲜店内使用无人结账服务的消费者只占比百分之十几。“我们想做的是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方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会强制推行无人收银服务。”

新零售兴起,这家便利店获资本青睐,狂开近百家门店

他认为,便利店是需要温度的,这个温度有两个含义:一是产品的温度;二是服务的温度。“没有服务,没有产品,就没办法竞争。”

“无人结账的技术不难,大家都会玩。”但顾星认为,开便利店还是要回归本质:到底要满足消费者的什么需求?如果消费者只买一桶泡面、一瓶饮料,无人便利店可以满足其需求。但现在有50%的消费者都会在鲜食方面消费,因此便利店需要有人。基于此,24鲜只上线了无人结账技术,而不是做无人便利店。

2017年,无人货架、智能售货机项目迎来风口。看到这些赛道的玩家频获融资,顾星的心情很复杂。他也曾犹豫过,是否要转型杀入这些赛道。

“市场上就这些资金,给了无人货架,其他项目能拿到的钱就少了。”虽然24鲜当时并不缺资金,顾星还是为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那段时间,他曾跑去研究无人货架的模式,然后回公司思考,“这种模式的逻辑到底在哪,怎么能赚钱呢?”

此外,困扰他的还有另一件事。当时,便利店行业也处于风口,“大家拿到钱就开始抢占市场,好像自己走得慢一点就是错的。”纠结了一段时间,顾星还是选择按照之前的路走。过程中,他看到很多玩家扩张很快,而自己的店还是那么几家,顾星心里也会有起伏。“这也是考验创业者的一个关键点,要忍得住。”

2017年下半年以来,便利店行业频频爆雷,邻家、131相继倒闭,全时的资金链也出现问题。针对这点,顾星认为这并不是便利店行业本身的问题。

2016年12月,在24鲜还未正式成立时,顾星就拿到了今日资本的千万级美金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门店打磨和市场拓展。未来, 顾星的目标是在5年内开700~1000家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