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到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还没动手开打,瓦剌和阿鲁台就先打了起来,阿鲁台惨败,大伤元气。

继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军出师徒劳无功之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月,朱棣再次出兵北伐。这一次出兵的结果竟然是朱棣一去不返。

前面几篇中,曾经提到明成祖朱棣为明朝北边防务制定的基本政策,较乃父朱元璋更加务实,一切都是以爱惜民力为前提来执行的。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竟然不顾一切地每年发动一次对蒙作战,没有一次取得过实际的战果,但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出击,完全不在意这种大型军事活动为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这岂不是与我们前面说过的截然相反?那么,对于朱棣晚年的反复出征,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呢?我认为应该从继承人和个人生活方面去解读。

困扰朱棣晚年的最严重问题不是蒙古,而是继承人问题

如果我们把永乐一朝22年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话,就会发现永乐一朝似乎是整个明朝史的缩影一样,前期和中期代表着稳定和强盛,从中期以后开始走起下坡路。反复进行的郑和下西洋,虽然对外树立了明朝强大且友好的外交形象,但对国力的消耗也是惊人的,以至于大臣之中不断有人出来对此表示反对。由于安南局势反复动荡,朱棣从永乐四年(1406)起派大军征讨安南,战事断断续续持续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也成为永乐一朝的一项重大负担。永乐十八年(1420)山东地区白莲教女头领唐赛儿煽动信徒作乱,使得朱棣为了平叛大费周折,事后又未能抓获唐赛儿。朱棣怀疑唐赛儿化装成了尼姑或者道姑藏匿在庵观寺庙之中,于是在北京和山东、直隶等地拘捕尼姑、道姑前后几万人,闹得北方地区人心惶惶,就是这样仍然没有抓到唐赛儿本人,使得朱棣大丢颜面。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问题,晚年困扰朱棣最严重的一点,还有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困扰朱棣晚年的最严重问题不是蒙古,而是继承人问题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的长子是后来成为明仁宗的朱高炽。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这是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朱棣还有其他两个儿子,分别是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朱高炽长期以来被作为世子培养,喜欢读书,性格比较温和,与文人儒士的关系较好,总而言之,具备儒家理想中的一切明君所应有的特点。

困扰朱棣晚年的最严重问题不是蒙古,而是继承人问题

朱高煦

朱高煦则不然,他性格比较刚猛,爱好舞枪弄棒,不爱读书,对自己这位大哥,多少有点看不对眼。靖难之役发生以后,朱高炽以燕王世子的身份长时间留守北平,负责后方,而朱高煦却是一直跟从朱棣在前线厮杀。由于朱高煦凭着自己的悍勇性格,冲锋陷阵,立功无数,而且几次在危难之际靠着自己的奋战挽回了局面,被朱棣认为性格与自己更为相似,故此得到朱棣的欣赏。

困扰朱棣晚年的最严重问题不是蒙古,而是继承人问题

明长陵

然而朱棣并未因此产生废立世子的念头,毕竟从传统来说,朱高炽作为嫡长子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但是朱高煦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难免产生自己功劳要高过哥哥的感觉,也就难以抑制夺嫡的想法。此时三弟朱高燧也掺和进来,认为二哥朱高煦就像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与朱高煦一起联手想要整掉朱高炽。

下一篇继续谈这个继承人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