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又发生了枪击案。

当地时间8月19日,芝加哥警方通报表示,从17日晚上6点到19日中午不到48个小时里,当地发生多起恶性枪击案件,目前已导致2人死亡,44人受伤。

据悉,这些枪击案件大都发生在芝加哥西部和南部,那里是帮派横行的地方。由于缺乏线索,警方目前并未对任何人实施逮捕。

要知道,不到半个月前,芝加哥才刚刚经历过一起群发性枪击案的重创。

当时,从当地时间8月3日下午3点到6日清晨6点,芝加哥全城共有74人被枪击,其中12人死亡,死者最小的11岁,最大的62岁,约15名受害者是未成年人。

这场血腥惨案的高峰出现在8月5日凌晨0点至3点这3个小时,期间共有约30人中枪,相当于几乎每6分钟就有一人遭枪击。

8月3日-6日枪击发生时间地点示意图

枪支泛滥问题一直都是美国社会的顽疾之一,而芝加哥始终是枪击案发生的重灾区。

有数据显示,让美国人“深陷泥潭”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分别有4504和2384名美国人战死。而在2001年到2016年间,有7916名美国人“战死”于芝加哥的暴力街头,这甚至超过两场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

枪击案为什么总是发生在芝加哥?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危机?

文 | 谢芳 马钰轩(瞭望智库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血腥芝加哥

林间小路上,一名骑自行车的男孩被突如其来的子弹击中,当场死亡。

墓地葬礼后,还在哀悼的人们忽然遭到枪支的扫射,4名女孩受重伤。

公园里,一群正在聚会的年轻人也被盯上了,17岁的简·帕特森被击中面部,倒地身亡。

芝加哥西部的约翰·史壮杰医院变得异常忙碌,伤者不停地被送往这里。家属们在紧急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低声啜泣的同时双手合十,为他们遭遇枪击的亲人祈祷着。

这就是8月3日到6日发生在芝加哥的一系列枪击惨案,用《芝加哥论坛报》的话说,那是芝加哥近年来最暴力最血腥的一个周末。

巡警队负责人弗雷德·沃勒(Fred Waller)表示,3日到6日的多起枪击案都是在芝加哥黑帮最为活跃、犯罪率最高的几个区域发生的,可以确凿地相信是当地的帮派人员制造了这些惨案,他们在葬礼、户外聚会等群体性活动场所,不分青红皂白地向人群开枪行凶。

8月3日到6日的枪击现场被封锁

8月3日到6日枪击现场惊恐的群众

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芝加哥警长埃迪·约翰逊(Eddie Johnson)也指出,一系列枪击案有很明显的帮派行径,“他们以为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暴力竞赛,这令人无法接受”。

而8月17日到19日的枪击案,与之有着相同的性质——帮派火拼

目前,据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针对8月3日到6日的群发性枪击案,当地警方仅在11日逮捕1名嫌疑人瑞克·富兰克林,此后再无进展;而8月17日到19日的群发性枪击案,则一直没有嫌疑人被锁定的消息。

瑞克·富兰克林,27岁,此前就曾收到三项与持枪相关的指控并被判刑,其中包括非法持枪、非法改造枪支及涉嫌武装犯罪

其实,芝加哥一直是枪击案的重灾区。

在BBC的短片《芝加哥失落街道的生存和死亡》(Life and death on the lost streets of Chicago)中,许多青年在日常出行时身上会携带一把枪,并且毫无顾忌地挥舞着手中的枪支与他人打招呼。

在大街上走着走着,随时有可能被子弹击中身亡。

2015年11月2日,一个名叫泰肖恩的小男孩在去祖母家附近篮球场的路上,被子弹击中脸部和背部,不幸身亡,年仅9岁。

小男孩泰肖恩

2012年时,一个名叫泰勒的男生在街上被流弹击中身亡。泰勒的好友贾姬亚知道后非常伤心,为了报仇,她枪杀了两名帮派成员,加入了南岸黑帮“飞行少年”,并最终成为“飞行少年”的女老大。据悉,贾姬亚参与过多达20起黑帮仇杀和帮派成员死亡事件。不过,帮派之间的仇杀、报复没有结束的时候,2014年,年仅17岁的贾姬亚在与朋友步行去午餐的路上被杀手杀死,身中9枪。

这样糟糕的状况,让芝加哥市政府无法淡定,近年来一直在努力降低枪击案数量。沃勒指出,芝加哥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具体来看,芝加哥2016年凶杀案造成771人死亡,2017年减少到了650人。虽然下降幅度明显,但仍超过了两座最大城市——纽约和洛杉矶同年凶杀案死亡人数之和。

今年年初以来,芝加哥执法部门已经从街头没收了多达5500支枪,枪击事件比2017年同期减少30%,谋杀案减少25%,但超过300起的谋杀案依旧多于美国其他城市。

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说,“我们还是有很多事要做”。警方和政府的潜台词很明显:我们已经很努力地在遏制枪击案的发生了,但有些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能轻松解决的。

芝加哥市长伊曼纽尔(左)和警察局长约翰逊(右)

那么,在频频发生而又难以控制的枪击事件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难言之隐”?

2

禁枪?违宪!

据美国官方统计,目前全美约9000万人持有枪支,总共持枪约2亿支,是全世界私人持枪率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枪支管理成为整个美国极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芝加哥与枪的渊源很深,著名的汤普森(Thompson,又译汤姆逊)冲锋枪,就是芝加哥人的创造。

某款汤普森冲锋枪

然而枪支与芝加哥却是一个糟糕的组合。

作为长期以来全美黑帮活动最猖獗的地区,芝加哥的大量枪支成为黑帮分子的有力装备。其中,汤普森冲锋枪备受推崇,还因在火拼扫射时声音如打字机的“嗒嗒”声,得名“芝加哥打字机”。

为了遏制日益疯狂的黑帮枪击犯罪行为,芝加哥政府于1968年颁布禁枪令,试图通过法令直接限制公民个人持枪,以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出人意料的是,禁枪令的效果适得其反

在所谓的“禁枪”期间,遵纪守法的市民无法持枪,而黑帮成员仍基本人人有枪,通过非法手段从别州走捷径获取枪支成为当地公开的秘密。2016年的一项数据显示,芝加哥60%的枪击案中所使用的枪支都是在外州购买的。

“禁枪令”反而让芝加哥逐渐成为美国枪械犯罪最严重的都市,这也成了美国打击暴力犯罪史最大的笑话之一。

终于,普通市民们受不了了。

居住在芝加哥南部的欧蒂斯·麦克唐纳(Otis McDonald)就一直深受黑帮分子的侵扰,毒贩经常在他的家门口活动,他用报警驱赶这些人,还会受到持枪毒贩的威胁。街头混混也3次闯入他的家中,掠走电视机并威胁要杀死他。

虽然麦克唐纳也拥有一把猎枪,但按照枪支的管理条例,需要拆装并保存在安全的地方。想想看,歹徒闯进家门了,手里的枪还需要临时组装,如何自保。

终于,2006年,时年72岁的麦克唐纳忍无可忍,联合另外3名芝加哥公民,把芝加哥市政府告上法庭,起诉其颁布的禁枪令违反了宪法第二修正案,侵犯了公民合法持枪的权利。

【注:枪支权利起源于英国的《普通法》,独立后的美国做了继承。1791年,美国通过的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受到良好管理的民兵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是必要的,人民拥有和使用枪支的权利不受侵犯。”(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当然,这4位芝加哥公民并非单枪匹马,他们的背后站着同为原告、能影响数百万人的伊利诺伊州步枪协会和“宪法第二修正案”基金会,此外,他们还得到了美国步枪协会(NRA)的鼎力相助。

该案件几经曲折,于2010年6月28日正式宣判。美国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芝加哥政府的禁枪令违宪,同时强调当年修正案撰写时使用的“民兵”一词,现在应当做扩大解释为所有美国公民,这赋予了所有美国人佩枪自卫的权利。

要知道,就在案件审理期间的2008年,芝加哥创纪录地有258名学童遭枪击,其中32人殒命。而就在宣判前的一个周末,芝加哥还发生了一起造成52人中枪8人死亡的火拼案件。

现在,“违宪”的“禁枪令”作古,芝加哥人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

3

与其帮警察,不如帮黑帮

无法控枪,那制造事端的黑帮总可以控制吧?

答案是,很难!

这要从芝加哥地区的移民史谈起。

芝加哥地处美国交通枢纽位置,也就是五大湖区。上世纪初,五大湖地区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这些移民一部分来自意大利,而更多的是那些来自美国南部备受种族歧视和白人法律压迫的黑人。

五大湖区的芝加哥

大量移民来到芝加哥后,被安顿在政府提供的廉租公屋内,由于廉租公屋数量有限,许多移民,尤其是黑人移民只能流浪街头,等待下一步的安置,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芝加哥公屋分布(红点和绿点即为公屋社区)

当然,即便是住进了廉租公屋的移民,很多也不愿意从事低工资的工作,纷纷铤而走险,走上“来钱快”的犯罪道路。

就这样,慢慢地,芝加哥早期黑帮渐成。外形宏伟、内部结构复杂、人口密集的廉价公屋,也逐渐成为他们贩毒、藏枪的理想“据点”。

移民中难道就没有“正常”的公民吗?

当然有,但是严重的种族歧视让“正常”的移民们倍感心寒。据《纽约时报》分析,警民间缺乏信任,也是黑帮暴力愈发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章中提到,美国警察长期以来粗暴对待非洲裔和拉美裔居民,使得这些居民很难将当地警察视为可信任的维持治安力量。这直接导致警察开展社区工作时困难重重,在预防犯罪、社区警务和犯罪调查方面难有作为。

芝加哥黑人公民抗议警察的种族歧视行径

比如,每当警察进入嫌疑人的廉租公屋搜查时,许多普通居民会主动或被动地帮助藏匿非法商品、隐藏证据,这直接增加了警方的搜索难度。

主动沆瀣一气的暂且不论,被动参与犯罪的公民往往也不会去申诉、“告密”,因为他们并不相信在提供证据后能够得到当地警察的保护,使其免于黑帮成员的报复甚至生命威胁。

芝加哥警方搜查公屋

正如美国西北大学法学教授贝蒂所说:“芝加哥西部和南部的居民已经忍受这里的警察很久了,几代人的创伤使得他们根本无法相信这里的警察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

西北大学法学教授贝蒂

换句话说,芝加哥警察留下的糟糕印象,让“正常”的移民们无法变成“朝阳群众”,助力警察打击黑帮分子;而这造成破案率下降,警察更不被信任,黑帮分子更猖獗,堪称无药可救的恶性循环。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造成12人死亡的血腥周末后,警方仅仅逮捕了一名嫌疑人。

4

福利制度“生产”黑帮分子

黑帮分子除了被“包庇”,还在被源源不断地“生产”着。

在芝加哥黑帮集聚的廉租公屋中,超过90%的居民依靠政府提供的福利补贴生活。而根据芝加哥福利制度的规定,当地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所抚养的孩子越多,所获得的补贴和救济金就会越多。

一个典型的公屋家庭

这导致廉租公屋内的女性愿意生更多的孩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政府对于单身母亲的救助,使得更多的男性乐于躲避责任,这造就了更多的单身母亲。

据统计,居住在廉租公屋中的母亲平均养育三个孩子,这些由政府出资抚养的孩子们很难依靠微薄的救济金来接受正规教育,伴随他们成长的往往只有无处不在的黑帮成员们,枪支和毒品则成为他们幼年起最常接触的“玩具”。

把枪当做玩具的芝加哥孩子们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未来要么加入黑帮在街头“战斗”,要么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只有极少部分会接受中学、大学及以上的优质教育,成为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人才。

芝加哥一名黑帮成员在2016年接受BBC采访时说:

“现在都是年轻人在杀人,都是15、16岁的在杀人。我们社区旁边就有个警察局,什么都不管。这个地方没有人给你指导,这就是问题,所以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活。”

言下之意,以前有人提供教育,有人给年轻人指路,所以他们不需要枪。以前你知道那边站了个人不会开枪打你,所以你不用担心。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所以你最好在自己被打死之前买把枪。

“我们都知道,从这鬼地方出来,要么卖毒品,要么去抢劫。或者去找一个8美金一小时的烂工作,但是钱太少了,所以又得回去贩毒。这日子就是个死胡同。你想做点改变,做点突破,但是最后又变成一个毒贩。”

甚至,有许多普通居民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黑帮的“光辉事迹”,对成为其中一员心生向往,在成年后很快就加入这些组织,芝加哥的黑帮历史得以一直延续。

5

抓了黑老大,情况更糟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芝加哥地区黑帮在鼎盛时期的数量曾达到120多个,其中黑帮福音(the Gangster Disciples)、罪恶领主(the Vice Lords)和P石(P-Stones)是典型代表。

黑帮福音的标志

为了争夺黑市市场,黑帮间经常互相杀戮。对于黑帮成员来说,杀人,尤其是杀敌对帮派的成员意味着荣誉和晋升,更意味着金钱和地位。血腥的一幕幕也由此往复地在芝加哥街头出现。

20世纪末,芝加哥屡次发生无辜平民被杀事件,当地警方下决心彻底整治黑帮。美国联邦政府出动了大量的警力,对黑帮窝点进行了大规模搜捕,并抓获了黑帮福音的头目胡佛(Hoover),要知道此人统治着近3万名黑帮枪手,年犯罪收入可达1亿美元,也正是他建立起了芝加哥强大的黑帮扩张机制。1995年,联邦法院判处胡佛200年徒刑,使其彻底与世隔绝。

黑帮福音头目胡佛

令人没想到的是,芝加哥政府的行动再度适得其反。失去了强权领袖的黑帮福音群龙无首,迅速瓦解成了一个个小帮派,并反目成仇,内战也愈演愈烈,芝加哥街头再度变成了他们血腥的战场。

“大战”过后的芝加哥街头

如果说当年芝加哥警方没有足够的警力完全镇压黑帮势力,那么,今天财政困难、负债累累的芝加哥政府更是没有钱资助警力维持治安。

2017年12月14日,芝加哥所属的库克郡(Cook County)警察局长波尔津(Richard Boykin)在访问纽约联合国总部时表示,希望联合国可以配出维和部队,协助芝加哥地区维护城市西部和南部的治安。

波尔津向联合国要求出动维和部队

无序的外来人口、无法根除的种族歧视、野草般“春风吹又生”的黑帮,再加上过于“宽容”的福利制度,造就的只能是一个破碎而危险的芝加哥。

参考资料:

1.何婧-《枪杆子中有权利?美国社会禁枪与持枪的博弈》-《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7月刊

2.王骁-《芝加哥2天66人中枪12死,我给你讲讲这里的黑帮往事》-观察者网2018年8月8日

数据来源:新华网、《芝加哥论坛报》、CBS、《今日美国》、《纽约时报》、BBC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