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道明竹艺村:一家人,一条狗,一个院子,三分地,这里有你向往的生活

你在成都见到的开业花篮所用的花篼几乎都是那儿的村民手工编制而成。每年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沿着重庆路就走到了那里。

那里有一栋特别的建筑叫“竹里”,造型很未来,却和山林竹海浑然天成。

在微风徐来的傍晚,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农活,在庄稼地边的来去酒馆喝杯小酒,踏实又满足。

在天微亮的早晨,驻村艺术家走上乡间小道,一边使劲呼吸草的味道,树的香味,一边开始一天的创作。

一家人,一条狗,一个院子,三分地,那里有我们向往的生活,但很多人都还没去过!

在道明竹艺村为外界悉知之前,从空中俯瞰像来自外太空,造型很未来的“竹里”最先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这个地方在哪里?几乎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问。

摄影:韩力

一庐艺术总监韩冷算是较早知道“竹里”的非设计圈内人士。负责道明竹艺村打造的中业文旅营销总监杨剑在去年“竹里”还没有落地的时候,他就给韩冷看了效果图。“看起来很有风格,日式?”韩冷问。杨剑斩钉截铁地否定,“竹里”不是什么新日式,就是根据道明竹艺村的自然和文化特色而做的一个设计。

今年三月,韩冷第一次去“竹里”。当她走进竹艺村,初见“竹里”,“要让艺术在这里生发”的念头油然而生。他们团队的摄影师拍下“竹里”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去年在业内名声大噪的“竹里”,总算与世人见面,并迅速成为网红建筑。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4月28日,道明竹艺村艺术季开幕。艺术家们在“竹里”与自然相得益彰的表演照片再次在网络上刷屏。这是竹里以及道明竹艺村第一次正式的对外亮相。

道明竹艺村因“竹里”而为大众所知,这个离成都仅1小时车程,住着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的小村子,正在招募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新村民”,开始一场重塑乡村的艺术实践。

把“竹里”和道明竹艺村推向外界的第一人韩冷是第一批入驻新村民代表。

韩冷

在道明竹艺村的游客中心挂着已经确定入驻的新村民的介绍。除了韩冷,当代艺术家刘伟福、巴金文学院签约作者马嘶、“竹里”的设计师袁烽,这些鼎鼎有名的人物都在第一批入驻的新村民名单里。

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也是第一批入驻的新村民,她的遵生小院已经对外开放,且人气不错,即使工作日也有组团过来体验手工的客人。她通常会建议客人们上午10点半到小院,放了东西,喝口茶,三三两两去爬健身步道。步道不难爬,又在山林中间,很舒服。小朋友徒步的时候可以采自己喜欢形状的叶子。爬完回来正好吃中午饭,午饭之后下午各类手工活动,小朋友用上午采的叶子耍草木拓染,拓完的叶子和采的野花妈妈再拿去做成香囊。

冯玮

客人们边聊天边做手工的时候,冯玮会贴心的为大家准备下午茶——八仙果、豆糖之类的传统小吃搭配她亲手做的花茶。公公婆婆在厨房里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饭,三岁多的女儿在院子里自在的玩耍,往葡萄藤下钻,在地上打着滚的玩,开心的很。

冯玮是崇州人,在成都工作的时候她经常带小孩去附近村子亲近大自然,看到村民的小院特别美,她也想要一个自己的院子。在道明竹艺村来当新村民,冯玮最初的想法是把公公婆婆接过来养老。平常她老公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回内江老家。女儿生了之后,老人想孙女,经常往成都跑。“不想他们来回奔波受累,正好公公喜欢钓鱼,这儿离白塔湖很近。于是就有了遵生小院。”冯玮说。

冯玮的公公婆婆刚来不习惯,说太安静了。现在喜欢上那里之后,回成都住两天就闹着要回去。遵生小院门口有一丛竹子,老两口特别喜欢晚上风吹竹林沙沙的的声音。她公公曾经当过炊事兵,一根小擀面杖能擀四张饺子皮。“我们家特色手工水饺卖得很好。他很骄傲的,可以花一整个上午的时间,拿一个竹篓篓,一个水饺一个水饺的包,码的整整齐齐,还不让别人帮忙,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很享受的。”

目前,村里已经对外开放的空间有马嘶的三径书屋,新村民冯玮的遵生小院,来去酒馆,竹编博物馆,青年旅舍和整合打造了卫生间——第五空间。村里虽然不完全是大修大建的场面,但还有些项目在陆续改造中。对村里人来说,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

村里已经对外开放和还在改造的空间

“前几天,这个博物馆还没开放呢,今天就可以进来看了。”早上竹编博物馆的门刚打开,一位准备出去做农活的阿姨就进去了。她也会编一些东西,还去过黄龙溪那边学习过那边的编法。看到博物馆里的竹编工艺品,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是好看呢。我们只是会编些粗糙的东西。”

78岁的胥婆婆儿女们都在外头打工,她平日里就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看客来客往。有人和她聊天,她都会特别自豪的告诉别人竹编博物馆是租的她儿子的房子改建的。

对于道明竹艺村的原住村民来说,最近村里突然多起来的游客并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作为重庆路上的村子,每年菜花节,他们摆两张桌子卖茶,生意好的一个月都可以赚几万块钱。但除此之外,曾经谋生的竹编已经不足以养家糊口,村里卖水果的阿姨说,编花篼熟练手快的一天也就五十块钱,手慢的一天也就编二三十块钱,年轻人都不学竹编,外出谋生去了。

胥婆婆和原住村民们

客人来了又走了,他们早就习惯了。但这一次是有人留下来,又有人在不断的加入,以新村民的名义。他们会给村里带来什么?村民们都很好奇,所以闲暇的时候他们都会满村转转,看看。

冯玮的小院刚开不久,但她和当地的村民已经比较熟了,在冯玮的计划中,她想邀村民到小院来体验做香囊,如果销量好,还可以请他们帮忙做。她还要请正安中医的中医老师过来给村民做健康讲座、义诊。她想成立关爱之家,请正安的中医对村里患有慢性疾病的留守老人进行长期关怀。

村长张永超希望将新村民的艺术和原住村民的手艺结合起来,增加竹编产品的附加值。韩冷介绍说,道明竹艺村艺术季最重要的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第一期的海外艺术家4月15日进村,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和创作。明年,韩冷计划把话剧、音乐节带到道明竹艺村。

她还记得她和团队第一次去道明竹艺村的时候,走成温邛高速,在白头下高速,“同事说,‘我们一起到白头’”,然后他们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艺术季开幕活动那天正好是周五,忙完活动已经很晚,韩冷把村里人说的“赶集”听成“过节”,兴致勃勃带着团队去白头镇“过节”,到了之后短暂的懵逼之后,小伙伴买烧烤、吃冰粉,逛游乐园玩的不亦乐乎。

韩冷向往的生活是在道明竹艺村有一个小院,什么都不干就躺着放空。虽然目前还没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她对村子的感情却在日常的忙碌中,越来越浓。

摄影:林边

游玩小推荐

推荐1:竹里——一首陆游的诗和一个入选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

道明竹艺村最独特的建筑——竹里,名字来源于陆游任蜀州今崇州做通判写的一“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曾有到访过竹里的朋友在朋友圈这样评价:“之前去的时候是一个艳阳天,蝉鸣鸟叫,阳光斑驳~但总觉得,或许应该在一个春雨淅沥的天儿,走在竹林小道间闻泥土清香,或是坐在走廊边喝杯清茶看雨水嘀嗒从屋顶落下。冒着一身的仙儿气呢~”晴天悠闲漫步,雨天喝茶听琴,竹里都自带韵味。

推荐2:道明竹编博物馆——发现竹编的乐趣

走近竹艺村你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摆着竹编作品,时不时的还能碰到正在制作的老大爷,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四川市场超过90%的竹编花篮都来自于道明。在新建的竹编博物馆里面就展示着许多道明经典的竹编作品和新兴的竹编创意作品,比如竹编熊猫等等,而且出来看现场还有竹编体验和互动环节哦~

推荐3 三径书院——在山水之间,看书、喝咖啡、听钢琴曲

三径本意三条小路,“三”来自道德经“三生万物,书山有路”,此外陶渊明笔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场景,都有起点之意,也有归隐之意。书院主要涵盖图书阅读、放翁讲堂、乡村学堂、文创农创、文化交流等多个文化体验内容和文化平台。在这里可以举办容纳近百人的会议、沙龙、讲座、展览等,并为其提供品茗、咖啡、酒饮等休闲服务。

此外,在三径书院可以看到马嘶收藏的国内著名作家诗人最新著作的签名本哦~文青们有没有很心动?!

推荐4:遵生小院——山水之间喝茶做手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遵生”二字源于中国古代养生集大成的著作《遵生八笺》,记录了古代人合于道法又富具诗意美感的生活方式。遵生小院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不同的形式将经典中的生活美学重新呈现出来,是一家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

目前遵生小院主要可为私人和团体定制传统文化及中医养生类课程、传统文化手工参与活动、生活美学体验活动、亲子教育类体验活动、单位主题团建活动,私人主题派对、二十四节气下午茶、传统中式下午茶、各类会议、茶水、便餐等。遵生小院也不时地会开展中草药膏手工制作等活动,如制作可驱蚊防虫的紫草膏。

推荐5:来去酒馆——且喝一杯自然味

区别于常规的酒馆,来去酒馆拆除了围墙并以空心砖的形式栽种了很多植物。天气好时,微风拂面,坐在院子里慢品小酌,入眼处即是精致的菜园景观,身处田园风光之间,可谓惬意十足。来去酒馆餐饮主打盆盆鸡、烤鱼、私房农家菜和当地各类养生美酒。

漫成都 x 一庐艺术

——

竹艺村“非遗传统手工艺大众体验日”

参观竹艺村和竹里,在竹编博物馆和海外艺术家一起学习非遗传统手工艺——道明竹编,一起创作属于自己的竹编艺术创作。竹编体验由竹艺村邀约的非遗手艺人进行教学。

活动时间:2018年5月19日下午

活动地点:道明竹艺村 竹编博物馆

名额:20人

费用:免费

交通:自行前往

报名:通过阅读原文报名,我们将在下周通知活动参与详情。

E N D

:木羽

图:雷刚、曹鸿禹

编辑:棐溪

明月村/ 漆器

以上内容为漫成都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