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被录像

经常外出打车的小伙伴,

不知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那就是不少网约车里都安装上了摄像头。

乘车被录像

最近,

江苏省南通市的滴滴司机陆续收到通知,

要求其尽快安装车载桔视设备。

6月1日之后,

如果平台检测到车辆没有安装该设备,

会被逐步阻断出车。

乘车被录像

2018年接连发生的搭乘顺风车遇害事件,将网约车的安全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此,滴滴上线一系列整改措施,其中包括行程中车内录像功能。截至2019年3月,该功能已在全国36个城市试行。

而对于安装摄像头是否侵犯乘客隐私的问题,一直以来也争议不断。根据滴滴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3.6万人支持车内录音录像,超过2.4万人认为有窥探个人隐私之嫌。

事实上,除了滴滴之外,很多城市的出租车也都安装了摄像头,比如济南、乌鲁木齐、成都、厦门、广州等城市。不少司机都支持安装,而乘客则普遍担心隐私受到侵犯。

乘车被录像

那么,

安全与隐私的天平到底应该如何平衡?

不要着急,

在思考这一难题之前,

我们先来把这些法律问题厘清

乘车被录像

1

网约车内部是否属于公共空间?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律师表示,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早就不绝于耳,时至今日,法律上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有观点认为网约车、出租车内部属于比较私密、狭小的空间,但个人认为,网约车、出租车内部应该属于公共场所。

我国一直将出租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的范畴,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基于与出租车同样的性质界定和依据,网约车被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的范畴,因此,网约车、出租车内部空间是公共场所的一种延伸,司机和乘客都应该用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摄像头,可以有效加强行业规范,保证司乘双方安全,也为纠纷出现时的判责提供更多依据,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2

网约车安装摄像头是否合法?

王维维表示,目前,多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细则,要求出租汽车安装车内外影像监控功能的行车记录装置,接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监管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乘客与出租车公司之间是客运合同关系,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乘客之间是居间服务合同关系,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增加车内录像功能是合法合规的。当然,如果司机私自安装摄像头进行偷拍,则是不合法的,乘客可以向出租车或网约车公司,以及运营管理部门投诉。

3

乘客在网约车里是否享有隐私权?

王维维表示,

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一般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有:窃取、刺探他人隐私;擅自披露、公开他人的隐私;侵入、侵扰他人私生活空间等。由此可见,即便网约车、出租车内装有摄像头,并不必然会侵犯乘客的隐私权。只有在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出现泄露等情况时,才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

4

将拍摄的乘客视频泄漏出去又该如何担责?

王维维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2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对此,网约车、出租车公司要严格规范录像查看的权限和程序,严防车内录像外泄,对管理使用不当造成隐私外泄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追究当事公司人员的法律责任。在制度上,政府应规定只有交通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需要取证时,才能调取相关录像。在法律方面,当侵犯乘客隐私行为发生时,侵权者不仅应面临民事赔偿责任,严重的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安全VS隐私

事关每一位车主和乘客的利益,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席锋宇 李金凤

投稿的小伙伴,请发到这个邮箱 :[email protected] 等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乘车被录像

★关注后不要忘了设为星标哦★

乘车被录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