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沧海坠

首先,分享几张照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位于九洲岛西部,是日本第二大海军基地,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国海军大批舰船驻扎于此。

然后,海军不仅仅只有舰艇部队,航空兵也是海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遗憾日本海自除了美国给的P3-C反潜巡逻机,在这方面却是空白,那我就把双方空军都算进来。

先比比数:

数量的比较之PLA空军:

三代机: 苏27;J11;苏30;有240~250左右。歼11B系列列装接近10个团,220架左右。歼10系列已列装接近15个团410架左右。歼16列装2个团接近40架。三代机总数大约910架。还有航母上的20多架歼15算辽宁舰的专属,未计入。飞豹是战轰,不记代,飞豹交付已达12个团,约270架左右,其中790架三代机完全形成战斗力,2014下半年和2015年新交付部队开始改装的120架三代机,交付时间短,大部分飞行员还在磨合中,尚未完全新成战力。还有一个团的苏35但是交付时间未确定,不计代

二代机:歼8系列 200架(后期型号能打发射中距蛋噢);歼7系列 1000架;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数量的比较之日空自:

三代机:F15J&F15DJ 203架;F2A/B 94架(部分因海啸损坏,实际可部署的为80架)

二代机:F4EJ 87架;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点评:数量差距明显

质量的比较:

从质量上对比。日本自产的F2从设计建造之时就不如F16(被美国老总阉割掉了),而且造价高达惊人的1亿8百万美元,F15J也弱于F15C。西方国家对比F16与苏27升级型仅有21%胜率,F15C与苏27升级型有43%胜率。国产的歼11源于苏27,高于苏27。歼10一点儿也不弱于F16。

从生产日期上看:日本主要战斗机均产自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的战机主要产自近十年,而且以每年一百架速度生产,并且处于实验阶段的歼20&歼31已经量产列装(前一阶段,日本“心神”流产)。而日本近十年由于防卫透明和预算问题未增加一架新战机,只做老式的改造。由于二战战败现在的日本没有进攻实力,没有一架轰炸机,而中国的歼16、苏30、飞豹均具备歼击轰炸功能,还有轰6系列具备远程战略威慑能力。最新的轰6K挂载长剑10导弹,具备覆盖轰炸日本全境的能力。

有人说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战斗机被分散在各地,而日本由于地域狭小,方便战斗机调动。但从理论上讲,中国的战斗机可以一天之内抵达任何战区,对于歼10C这样最大速度两马赫三代机而言,只要有足够的机场,一日之内飞行万里无任何障碍。何况真正的战争之时还有备战时期。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战斗支援飞机:预警机——空战力量的倍增器!

小型预警机:E2鹰眼系列;中型预警机:中国空警200&空警500;大型预警机:日本E767;中国空警2000;(日本的可都是美爹给的啊)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接下来开始海军舰艇的对比:

这个范围实在太广,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书来了……因此我也只能从小处着手。在此我不妨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日本“宙斯盾”舰拿出来扒一扒,也给各位提供一些知识和辩论的弹药。(其实日海自的高层不会这样,他们对自己实力非常清楚,可是碍于政客当道,美国控制的日本,他们没有发声的机会)

首先,关于“宙斯盾”它到底是什么?为了简便,美国的“宙斯盾”和中国的“中华神盾”这一类系统都统称“神盾”,请大家不要纠结

相信很多人对于“神盾”的理解,更多的只是最直观的,可见的,位于军舰舰桥下方4面巨大相控阵雷达。相对于传统的雷达,顶在高高的桅杆顶转啊转,“神盾”舰的雷达是不动的,这无疑就给了人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脚不是么?于是,这些巨大的“板砖”就成了“神盾”舰的签名,有了这板砖,立刻屌丝变高帅富,别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可是“神盾”并非雷达。比如:美国最新的DDG1000安装了美国最新的4面大型AESA(主动相控阵雷达,PESA为被动相控阵雷达),但是它不是“神盾”舰,其防空性能甚至远不如现有的伯克。那问题来了,有了四面大盾(通常军迷将军舰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天线叫做“盾”,长得像),却不是神盾舰,那“神盾”究竟是啥?

其实“宙斯盾”、“神盾”指的是一套综合的自动化舰艇防御指挥体系。其综合包含了对空,对海,反潜的防御,不过我们通常最看重的是其防空效能。

在传统的舰队防空中,不仅舰与舰之间是各自为战,“僚舰防空”是个美好的梦,舰艇上的各个武器系统也是各自为战的,不同武器各管各的,别的武器你打啥,打多少,还有多少有威胁的目标,谁的威胁最大,都是四个字“管我P事”,我只管打我的目标。

在“神盾”系统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高度的目标,将得到统一个作战管理。由于对于多目标能力的极高要求,传统机械扫描雷达必然是力不从心,“神盾”系统必须要求使用相控阵体制的雷达(这也就是“四个大板砖”的由来)。在防空作战中,系统会自动将截获的目标划分威胁等级,制定拦截策略,统一指挥调度全舰的防空系统资源进行拦截。在这样的综合作战管理系统下,军舰的防空效能相对于传统的配置,有了几何数级别的提高。(是的您没看错)

现在做个简单的总结:“神盾”的防空部分是结合了舰载大型相控阵雷达,舰空导弹,照射雷达(如果需要),后端计算机,舰队数据链等一系列舰船防空资源,能自动判断防空态势,并统一调度以上舰船防空资源进行防空作战的综合作战系统。需要解释的是,在以上舰艇装备中为什么要强调“舰载大型相控阵雷达”而不是简单的“舰载雷达”,是因为,“神盾”系统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盾舰的雷达必须要有极强的多目标跟踪测算能力。后者取决于计算机,前者则必须用电扫雷达实现,传统的机械雷达那一圈圈转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因此,合格的盾舰必然安装有舰载大型相控阵雷达,很多阉割版舰艇安装的小型相控阵雷达咱们叫小盾,也是为了做出区分,但是装有相控阵雷达的军舰未必是盾舰。

同样我们也可以推论出:

一艘盾舰的对空作战能力,是由其雷达,舰空导弹,舰体系能,后端数据处理,指挥系统反应速度等等一些列软、硬件综合决定的。没有强大的硬件,再好的软件也抓瞎,同理,没有良好的软件,再强的雷达和导弹也无法发挥真实的威力

题外话:韩国的“失踪大王”号驱逐舰装的宙斯盾系统比日本的版本还高一点(软件方面),但是同样阉割了对陆打击能力,因此韩国搞出了个啥啥天龙,还不兼容美帝的垂发,于是又自己搞了个只能装对陆和反潜的奇葩垂发,一个船装俩垂发,造成的结果就是体积爆棚,用美国130%的排水量达到了美国70%的战斗力,然后高呼我们的盾舰亚洲最大思密达。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使用的是美国“宙斯盾”系统阉割版,阉割了对陆巡航导弹发射能力和部分对海攻击能力,当然电子战能力,这个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原版出售,必然遭到阉割。日本的是“宙斯盾”系统,咱们自己的网友称为“中华神盾”。现在咱们开始比较,日本的宙斯盾和中华神盾。

刚才已经说过,评价盾舰的防空能力,是要综合软硬件的,软件方面,双方的后端处理都是最高机密,而且两套系统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高强度的防空战斗检验,自家演习的分析结果也不是咱们这种级别能摸到的,因此在这里姑且认为美国不断捣鼓了几十年的东西,肯定还是比咱们的系统更成熟更科学,至于好多少,谁也没法量化。因此,在这里我们的分析仅仅限于硬件,而且仅仅是初步分析:

日本的盾舰,以最新的两艘为例:其主要的防空武器组合是SPY1D(V)大型PESA雷达,3部SPG62火控照射雷达,64+32单元MK41垂发,战时配备大约80枚标准2block2A。中国的052C,装备“海之星”大型AESA雷达,36+12单元圆形垂发,全部装备共48枚HHQ9。052D,装备“海之星”改进版全数字大型AESA雷达,32+32单元大型CCL通用垂发,战时预计装填约50枚HHQ9。从数据可以看到,日本的盾舰垂发数量和备弹数量远多于我们的052系列,这是舰体大小造成的。毕竟爱宕满排过万,而052C和D满排才接近7000,其背后反映的是军用船舶动力上的差距。

日本使用的美制LM2500燃气轮机是神器级别的,052C/D使用的国产GT25000燃气轮机在动力,体积,油耗等各方面都有差距,,美国的伯克9000吨可以塞4个LM2500,而052要整4个GT25000船体就得奔12000吨去了。而12000吨,现阶段根本就没必要,因此只能使用2台,柴燃交替动力,7000吨的舰体。舰艇设计,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小的舰体,无论从适航性,武器的安装,设备的空间,人员的舒适程度,都是极其不利的。(舒适度对盾舰这种跟着航妈转悠的,一出海就是按月算的一级主力舰极其重要)对于神盾舰,一个够大的舰体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大型舰载AESA和其配套设备是非常巨大而且极其重的设备。

重点来咯,中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日本的美爹产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区别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继续看刚才罗列的基本数据,除开雷达型号的不一样,细心的同学又能发现不同了:

1、咱们的是AESA雷达,日本是PESA雷达;

2、咱们的是HHQ9(海红旗9)导弹,日本的是标准2导弹,需要补充一下:HHQ9使用的是主动雷达末制导;标准2使用的是半主动雷达末制导;

3、日本有3部SPG62火控照射雷达,而我们没有这种装备;

为什么这三个不同要放在一起呢?因为他们综合起来可以认为是一个大项的不同。现在咱们来了解!

首先:AESA和PESA!

从名字上看,AESA是主动相控阵雷达,又叫有源相控阵雷达;聪明的兔子们应该明白了PESA相对的就是passive,被动相控阵,又叫无源相控阵雷达。

这俩玩意儿要细讲讲几天都讲不完,所以就简单说下吧:

无源相控阵雷达仅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一个接收机,发射机产生的高频能量经计算机自动分配给天线阵的各个辐射器,目标反射信号经接收机统一放大,这一点与普通雷达区别不大。而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器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每一个组件都能自己产生、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度设计上都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AESA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其可以进行综合射频管理,通俗说就是可以从雷达阵面上随意划分一部模块分进行通信,电子战,或者直接变成另一个“子雷达”。划分多少,怎么划分都有极大的自由度。比如052D的“海之星”雷达每一个阵面上面都有4000以上的T/R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信号收发能力,这4000个小麻子点能干出啥事情我也不知道,你们可以脑补。PESA?洗洗睡吧……这不管你的事情。

而主动雷达末制导和半主动雷达末制导呢?这个概念连军坛上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的,那么请细看:首先请注意我的用词,都是“末制导”,没错。所谓这两种制导方式,其作用的时间都只是限于导弹已经接近中目标到命中这最后的阶段。那么导弹刚发射到接近命中这一阶段是怎么制导的呢?答案是两者都是采用惯性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都是些啥玩意?别急慢慢来,我给你举个类子,譬如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来袭的目标,就是一个小偷,而我们的防空系统,就是保安和他们的设备。保安们都配有对讲机,这就是战场数据链。大型相控阵雷达,就是高性能夜视摄像头,小偷进入监控范围,果断被发现了。这时,后端的指挥系统,就是坐在监控室的保安,通知隔壁休息室的另一个保安,去抓这个贼。这位保安出发了——导弹发射了。

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版本:出发的这位保安带上了对讲机,同监控室的保安保持联络:“贼在哪里”“在C区”“收到!我在A区了,正在过去”“我的监控看到小偷到B区了,你直接穿过E区过去”“收到,正在路上”!这几句对话,反应在实战是:舰载相控阵雷达持续跟踪目标,计算目标的方位,高度,速度等诸元,导弹通过惯性导航计算自身位置,并通过无线电传回军舰,舰载火控计算机计算后通过无线电通知导弹下一步的飞行线路,导弹执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版本:和前一版本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出发的这位保安自己还带了一个手电筒!

现在两个平行宇宙的这两位保安都到达小偷所在的B区了!实战中,导弹进入了末制导阶段!【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版本】:在值班室的保安通知楼顶的保安,告诉他小偷的具体位置,楼顶的保安打开探照灯,用这探照灯照亮小偷,并一直保持对小偷的照射,抓小偷的保安看到被探照灯持续照亮的小偷,冲上去。实战解释:根据目标和导弹情况,进入末制导阶段后,舰艇作战系统指挥舰上的火控照射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地照射(为什么打引号后面细说),照射雷达发射的雷达波被目标反射,最终被导弹接收,导弹根据接收的雷达波自行算解目标方位,改变弹道,最终完成拦截。题外话:如果是导弹接受照射雷达的雷达波,但是将数据传回舰艇,由舰艇算解目标方位,再引导导弹完成拦截,则不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而是TVM制导。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版本】:值班室的保安告诉抓贼的保安,小偷就在你前面1点钟方向多少多少米,不远了,于是抓贼的保安打开自己携带的手电筒,找到小偷,并自己照亮小偷追上去。实战解释:当判定条件可进入末制导阶段后,舰艇作战系统通知导弹雷达开机,并最后告知目标方位,然后就不管了,导弹雷达开机后搜索锁定目标,执行完成剩下的攻击过程。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导弹,在最后的末制导阶段,需要有照射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而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导弹则不需要。刚才提到的SPG62火控照射雷达,提供的就是这个功能。

每艘爱宕级驱逐舰上,装有3部这种雷达,如图的红圈,舰桥顶上一部,烟囱后高低纵向排列有两部,像锅盖的玩意儿。每部SPG62火控雷达能在理想情况下,通过“分时照射”技术,同时为8枚导弹引导攻击4个目标,所以理论上,爱宕级能同时对24枚导弹进行末制导,引导攻击12个空中目标。但是通过上图大家能看到,每部照射雷达的照射范围并不是360度的,因此实际作战情况下的引导能力还要依情况而定。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同时引导导弹攻击目标的数目,就是大家常说的防空系统的“火力通道”数目。现代海战中,舰空导弹系统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拦截敌方发射的反舰导弹,并已自己的远射程迫使敌方战机在更远的地方投放反舰导弹。反舰导弹的末端攻击弹道有两种,高空俯冲弹道与掠海飞行弹道。前者都是超音速导弹,没错,没有中二院去研制末端高空弹道亚音速反舰导弹,靠的是速度突防,对于这种目标,防御系统拦截的距离比较远,但是目标小,而且速度飞快。后一种则多为亚音速巡航导弹,当然也不排除毛子搞出来的那些变态,还有国产的几款在最后阶段采用超音速掠海突防的东西……这类目标的特点是,发现距离短,通常都在30km以内,对于超音速的掠海目标,从发现目标到击中舰船,往往只有1分钟左右时间,即使是亚音速,留给防御系统的拦截窗口也只是1次标准2的拦截,1次近防炮的拦截。这里就体现出了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极大弊端:因为系统的反应时间,每个反舰导弹只有一次使用2枚标准2进行拦截的机会,这一次拦截失败,就得烧高香祈祷那个密集阵了……而脚盆的盾舰使用标准2,永远最多只能拦截12个目标,超过12个目标,哪怕一个,都必然会突破标准2的防御圈,进入近防炮的防御范围。无论你的探测雷达多强,后端计算多快,探测精度多高,这是照射雷达的性能限定死了的。那个长得像锅盖的!过来背锅了!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海红旗9的具体参数,至今没有准确数据,不过有理由相信,海红旗9相对于日本装备的标准2,在射程,射高等这些基础参数上,是不会存在重大差距的!在此郑重申明,标准3是用来反弹道导弹的,不是用来打飞机的!更不是用来拦截反舰导弹的!!!在此,其实小编可以说啦,咱们的盾舰,在船体条件,动力系统上,和日本的还是有较大差距,附带就造成了咱们的载弹量渣渣,远洋自持能力持续作战能力都不如日本。但是,在防空作战的体制上,咱们的中华神盾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领先了一代!没错,是一代!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盾舰,雷达,导弹,发动机,作战处理系统,电子战,无一不是美国货,更别提日本整个作战体系,情报系统对于美国的依赖,可以说,离开了美国,日本在中国面前啥都不是!而咱们的中华神盾,虽然船体不够大,动力不够好,但是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想怎么改,怎么造,怎么用,没有人能指手画脚。这才是中国和日本的差距,根本的差距。

舰艇对比,水上力量对比:

首先是中程防空军舰 (40公里左右的中程防空):

日本: 9艘村雨级驱逐舰 (6100吨), 165人编制, 服役于1996年-2002年, 32垂直发射(16枚防空+16枚反潜)+8反舰导弹【图片】中国: 至少第一批24#(呵呵)艘054A型驱逐舰 (4000多吨---4500吨), 165人编制, 服役于2008年- 2014年, 32垂直发射(32枚防空)+8反舰导弹

接下来是主力驱逐舰+ 神盾舰:

日本: 5艘高波级驱逐舰 (2003年-2006年)+ 4艘 秋月级护卫舰 (2012年-2014年)+ 4艘金刚级神盾舰 (1993年- 1998年)+ 2艘爱宕级神盾舰 (2007年-2008年), 一共为 15艘 其中远程区域防空 (100公里以上范围的) 的神盾舰为 6艘 (4艘金刚级神盾舰 和 2艘爱宕级神盾舰 )

中国: 2艘052B型驱逐舰(2004年服役)+ 4艘现代级驱逐舰(2000-2005年服役)+ 2艘051C区域防空驱逐舰 (2006年- 2007年)+ 6艘052C型驱逐舰 (2005年- 2015年)+ 4艘052D型驱逐舰(截至2015年底) 一共为18艘

接下来是近程防空舰 (5公里- 20公里的防空驱逐舰或者护卫舰):

日本: 11艘 (3艘初雪级+8艘朝雾级)

中国: 19艘 (2艘052型驱逐舰+ 1艘051B型驱逐舰+ 4艘052hg护卫舰+ 10艘053h3护卫舰+ 2艘054型护卫舰

近岸防御,中国有六十几条022导弹艇、计划的50艘056轻型护卫舰。而日本,只有接受退役舰艇的地方队

中日两栖作战力量对比:

中国:两万吨级的071级综合登陆舰(至少四艘)。 071级舰的特色在于登陆设计,巨大的坞舱几乎占据了该舰长度的2/3,能够容纳一个合成营和4艘726型气垫登陆艇,每艘气垫登陆艇可以运送1辆ZTZ-96G主战坦克、或2辆ZBD-05两栖步兵战车、或陆战队员80人。船身可以调节吃水深度,也可搭载传统的船式登陆艇。登陆艇可通过船尾的闸门进出。该舰甲板上可同时起降2架直-8直升机,机库中还能再能够容纳2架。大批大型072系列、中型的073、074系列坦克登陆舰,作为登陆部队第二梯队。从乌克兰引进的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一次可运输三台主战坦克,为作为登录部队第一梯队,形成强大的反冲滩力量。虽然腿短跑不远,然而国产5000吨级的军用半潜船的出现,让野牛出现在各个海岸成为了现实!

日本:三艘大偶级, 设计类似意大利海军圣乔治级登陆舰,采用全通式甲板构型,舰岛位于右舷;由于此设计类似两栖突击舰或轻型航空母舰,曾引发邻近国家的关注。但本级舰并无高强度航空器操作能力,没有与两栖突击舰或航空母舰同级的航空管制、战役指挥等指管通情能力。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航母俱乐部的敲门砖——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

本级舰设有大型机库但未设坞舱,且本级舰始终未证实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操作能力,这是其与两栖攻击舰(LHD)最大的区别。防卫省便公开承认日向级最多可搭载11架自卫队的各型直升机,其中七架可收容至下甲板机库,另外四架则停放于飞行甲板。飞行甲板设有四个起降点,能同时操作4架直升机。日向级的主力机种将是SH-60K反潜直升机,系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进包括机体延长、换装新的四叶片复合材料螺旋桨、新型主/被动吊放式声纳、新的战术资料处理与显示系统、包括电子支援装置与诱饵投射器的整合式机载电子战自卫系统、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等新装备,武装包括新式的97式鱼雷、反潜深弹、轻型反舰导弹或者机枪荚舱等,能执行反潜或反水面任务。 于日向级的甲板强度容许超过30吨的MH-53E直升机起降, 因此日向级也能操作30吨级的美制V-22倾转旋翼机,承载20吨级的F-35战斗打击机(JSF)也不成问题。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联合演习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V-22于6月14日首度降落在海上自卫队的舰艇上,分别是日向号和大隅级登陆舰下北号(LST -4002);在此次测试中,降落在日向号的MV-22折收机翼后,通过升降机降入舰内机库,验证了日向级对MV-22实施整补作业的潜力。日向级的飞行甲板尺寸(长195m,宽40m)超过英国无敌级航空母舰、意大利加里波底号航空母舰、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等欧洲轻型STOVL航母。所以,它还是乖乖地反潜吧,别忘了日本海自作为美军第七舰队反潜大队的光荣使命。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

先说说日本的“航母”梦:战后日本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可是做了不少尝试的,从“大偶”级登陆舰的惊艳登场,在到“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再到被称为“准航母”的“出云”级。他们到底有什么斤两?

航母俱乐部的敲门砖——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本级舰设有大型机库但未设坞舱,且本级舰始终未证实具备固定翼舰载机操作能力,这是其与两栖攻击舰(LHD)最大的区别。

防卫省公开承认日向级最多可搭载11架自卫队的各型直升机,其中七架可收容至下甲板机库,另外四架则停放于飞行甲板。飞行甲板设有四个起降点,能同时操作4架直升机。日向级的主力机种将是SH-60K反潜直升机,系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进包括机体延长、换装新的四叶片复合材料螺旋桨、新型主/被动吊放式声纳、新的战术资料处理与显示系统、包括电子支援装置与诱饵投射器的整合式机载电子战自卫系统、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等新装备,武装包括新式的97式鱼雷、反潜深弹、轻型反舰导弹或者机枪荚舱等,能执行反潜或反水面任务。 于日向级的甲板强度容许超过30吨的MH-53E直升机起降, 因此日向级也能操作30吨级的美制V-22倾转旋翼机,承载20吨级的F-35战斗打击机(JSF)也不成问题。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联合演习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V-22于6月14日首度降落在海上自卫队的舰艇上,分别是日向号和大隅级登陆舰下北号(LST -4002);在此次测试中,降落在日向号的MV-22折收机翼后,通过升降机降入舰内机库,验证了日向级对MV-22实施整补作业的潜力。日向级的飞行甲板尺寸(长195m,宽40m)超过英国无敌级航空母舰、意大利加里波底号航空母舰、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等欧洲轻型STOVL航母。所以,它还是乖乖地反潜吧,别忘了日本海自作为美军第七舰队反潜大队的光荣使命。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出云号

出云是最接近航母的,也是大家热议话题,那我们先抛开一些问题,直接设想改造准航母出云。

首先是停机位;航母不能把甲板完全摆满,因为要留一定的空间作为调度通道。具体如下:黄线处是可以用来停机的,也就是甲板载机,其他空间为啥不算我们待会再说。现在从这点空间里先看下出云级的甲板载机是多少,甲板停满F35B,不上直升机。

需要指出的是,航母在远海部署几个月,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下,停放在甲板上的舰载机会受到很大的腐蚀,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将舰载机放入机库中。在不考虑运作能力和维护方便性的情况下,“出云”可以“运送”最多十五架F35B,要想维持正常操作,必须将F35B数量控制在10~12架,这对一艘排水量近30000吨的航母来说实在太小。

要注意的是:

1.只有有一条起飞跑道

2.出云级没有滑跃甲板(可以加装)

3.出云级升降机只能运送一架F35B

4.出云号没有多余的空间作为同时起降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效率弱爆了

因为起飞重量的限制,F35B可以减少燃油量,带多点弹药进行攻击任务,但是需要在起飞后进行伙伴加油才可以获得足够的航程,那么,假设一架F35B给一架F35B加油,还要预留一两架作为舰队防空,总共就十几架F35B,能组成多强大的攻击编队?而且,以出云级的调动/起飞效率,组成F35B编队的时间很长,战斗力如何自己想吧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日本海自发展航母的主要初衷是在脱离岸基航空兵作战范围外的远海为护卫队群提供外围防空能力,利用舰载机夺取战区制空权是其首要任务。而且,日本海自未来面对的是中国海空军一系列拥有先进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的第三代后期改进型的战斗机如歼-10C、歼-11D、歼-16、歼-15、苏-30MKK、苏-35甚至是歼-20这样的第四代重型隐身战斗机。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中日海军对比(整理长片)

美国研制F-35系列的主要目的是取代F-16、AV-8B、A-10、“狂风”、F/A-18C/D等这些主要用于对地攻击作战的第二、三代战斗机,“联合攻击战斗机”从名称可以看出其定位主要是攻击而非制空。而F-35B是整个系列中机动性和空战能力最差的,尤其是其超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再就是日本在什么时候能从美爹获得F-35B,这将直接关系到改装“出云”的时间表。如果一切顺利,美军的F-35B最快要到2018年才能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采购350架F-35B,并且已经确定了英国、意大利约90架的采购数量,即使美国全力生产,这些订单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完成。由于新机要首先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北约盟友的装备要求,因此日本即使现在就跟美国提出购买要求,那么至少在2020年以前,F-35B是没有可能获得的。那时候中国至少已经装备歼-15的改进型,甚至是下一代舰载隐身战斗机了!

对F35-B来说,“出云”现有的机库空间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很难满足其正常使用,作战效率前面提过,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出云”这样的大型作战平台来讲,内部结构是不能随意变动的,特别是机库这样的直通式内部空间基本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点改动都会对平台的主结构、重心、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因此“出云”级机库的原始设计是制约其难以成为正规航母的重大障碍,而且是难以逾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