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群英谱 | 苏维: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放在实际行动之上

来源:多彩贵州网

记者:胡绍山

  近日,在六盘水脱贫攻坚进入“夏秋攻势”之际,扎根基层一线、誓抓脱贫的水城县阿戛镇高中村驻村第一书记苏维又有得忙的了。

  这位于2015年3月,从六盘水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到阿戛镇高中村的第一书记,在2017年3月第一轮驻村工作结束后,由于他所驻的高中村目前尚未实现全面脱贫,再加上与当地贫困群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苏维主动申请留下——再驻2年。

如今,由于有了产业的落地生根,高中村的山岗上发生了巨变

  阿戛镇高中村山高坡陡、谷深土贫、吃饭靠天,贫困发生率67.26%。不过,在该村的贫困现实面前,苏维的选择不是退缩,而是前进,他认为,“只要想办法,困难定能克服!”。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只有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放在心灵最深处、放在实际行动上,带领他们不断向前发展,才能让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最终过上全面同步小康的生活!”说这话时,苏维信心满满。

初到高中村,苦学苗语,为扶贫打基础

  刚踏上驻村之路的苏维,对苗语知之甚少,这样以来,扶贫之路举步维艰。

苏维看望残疾人杨兴全

  “对村民群众的语言不了解,沟通起来很困难,很多走访工作,无法真正理解群众最真实的想法,要想拿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深入沟通是关键。”苏维说。

  那么,如何让工作取得实效?苏维想了想,一个注意萌生,那就是——学苗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苏维白天开展进村入户走访,夜晚孤灯伏案,研究当地村民的苗语及村情实际。并针对切实不懂的地方,又与比较“熟悉”的村民进行请教和沟通。

  “几天努力下来,我就基本掌握了和村民群众沟通的一些苗语知识,工作也逐渐走上正轨。”回忆起这一经历,苏维坦言,“到入乡随俗,我只有硬着头皮在苗语上下功夫,方才是沟通之道。”

了解高中村的养蜂产业

  在苏维的回忆中,有一件事让他对人生引起思考。他说,为尽快了解村情民意,到高中村的第二天他就组织召开了群众会,可小喇叭喊了半天,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他们绷着脸不发言。还有几个人私下窃窃私语道:“下来混两年又回去当官喽,这又不是第一个,没意思!”

  不过,村民的这些话,并没有让苏维感到不快,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就是——“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其他的用不着去在意。”

  “只要我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群众发展致富,那些闲言碎语都不重要了,迟早他们会理解我的。”苏维笑说。

  事实上,高中村是苗族村寨,苗族占总人口的95%。通过努力和请教,没过多久,苏维就能完全听懂村民们所说的苗语,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就用苗语和群众交流,村民们都感到很吃惊。

  “有的村民还以为我也是他们苗家人,因此在后来的交流过程中很是热情,也让我感到亲切多了。”苏维说。

  随后,苏维努力用不太标准的苗语挨家挨户走访,听群众心声,记村情民意,耐心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村民群众共话发展,想方设法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那么,致富路怎么走?这让苏维深感头痛。

高中村的养牛产业

  与此同时,在与村民们交流的过程中,高中村的老人们常常感叹:“路不通,条件不好,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

  而苏维通过一番思考后,他认为,必须改善高中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是上上之策。

  也就是说,2015年的高中村,基础设施极差,出门靠步行、生产靠人背,交通、信号等极为不便,这些都是严重阻碍该村发展的绊脚石。于是,苏维一边向“娘家”—六盘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寻求支持,一边向水城县交通局申请修建公路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项目落地,苏维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村民自愿让出土地,并承诺不要求补偿、施工不堵工,这些都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苏维驻村的3年来,在高中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11个,总里程数40公里,现已建成里程数20公里,在建设中的里程数20公里,提前实现了组组通。此举彻底改变了高中村原本封闭落后的贫穷面貌,让村民的出行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接通了自来水,寨子里还接入了光纤,手机有了4G信号。

  2017年9月,苏维带领群众开始了人居环境改造“决战100天”工程,动员村民对串户路、庭院硬化等人居环境实施了改造。截止目前,该村已有3个村民组的239户1115人,100%的劳动力自愿义务参与。共计完成庭院硬化1.8万平方米,硬化串户路60余公里,80%的人家建有小院坝。

高中村的养鸡产业

  另悉,苏维还联系帮扶单位、企业出资帮助,为贫困群众安装门窗、玻璃等,帮助贫困难群众购置床、衣柜、电饭锅、电磁炉等。

高中村建起养牛场,致富脱贫见希望

  记者从村民们的回忆中了解到,此前的高中村,一片片荒山坡地闲置在人们的视线里,偶有风吹过,延绵起伏的山峦就给人一种“荒凉”之感。

  “当然,致富就一定要发展产业,只有产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才能拔掉穷根。”在高中村贫穷的现实面前,苏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那么究竟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苏维茫然。

  据苏维回忆,一天傍晚,下班后因思考“村民如何发展产业”而烦恼的他,只身来到高中村的一片荒山上,只见两个村民因“打”对方的牛而引起争执。接着,苏维在劝和了两村民的同时,一个发展方向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

  “我当时了解到,这里的苗族同胞非常喜欢黄牛,而且村里有这么多荒山荒坡,不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用来养牛,简直太可惜了。于是我认为,养牛就是发展产业的第一个选择。”苏维说。

  苏维还说,“接下来,我就上门向村寨里的老人请教、向养牛大户求助,通过召开群众会听取大伙们的意见,同时跑回市里请专家进行论证,论证结果是高中村非常适合发展养牛产业。”

  据了解,在没有资金,也没有企业愿意投资的情况下。苏维通过发动群众自己干,说服群众带头干,并实地考察了大量养牛场,创新提出了“统一管理、集中养殖、自主经营”的模式。

  同时,苏维又反复召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200多次动员后,终于有42户贫困户同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水城县“牛得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贷款210万资金启动了1号养牛场的建设。

高中村的村民正在做刺绣

  “以前我家最多能养3头牛,还养不好。现在我家养了6头,明年有望变12头,少说也有3万元的利润。”贫困户、合作社成员王文斌说。

  在高中村,随着1号养牛场效益的产生,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公司也慕名而来,再加上政策性的项目款,2号、3号、4号养牛场逐步建成。其中,在建设过程中,农户义务投工10000多个,自愿无偿出让项目建设用地50亩,种草用地1000余亩,共建标准化养殖场10000平方米,已养牛500余头,计划养牛4000头,实行育肥和能繁相结合,以短养长。目前,养殖场市场估价高达3000万元。

  另外,高中村在发展养牛产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养蜂、养羊、庭院养鸡、红心猕猴桃种植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产业、产品。

  事实上,近年来,在苏维的带领下,高中村112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养牛,28户贫困户参与养蜂,52户贫困户入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传统手工艺(蜡染、刺绣等),其他贫困户积极参与养鸡、养羊及乌洋芋种植、牧草种植,贫困户每家都有扶贫产业,在外务工青年也自愿回乡参与建设和发展产业了。

党建引领促脱贫,村民凝聚力增强

  “今天的群众会,寨子里的老老小小都到场了,教堂没有一个人!说明我们有凝聚力,高中村如期脱贫大有希望,这些全靠苏书记啊!”看着群众都来参会,村主任胡家财发自内心感激苏维。

  事实上,高中村村民信教历史久远,村里基督教盛行,村民们遇到难事或不顺心事,从不找村支两委,而是进教堂祈祷。在加上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活动室长期见不到人,村干部都是“兼职”,没有人会主动想着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干部不团结还“窝里斗”,群众对村干部极不信任。

  为此,苏维一边与村干部打“感情牌”,一边着手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边用制度来管理村干部。

  目前,在苏维的努力工作下,离村活动室较远的3个村民小组也成立党支部,还建立了广播站、图书室、苗汉双语讲习所、活动小广场等场所。

  为了做好党建引领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支两委与群民群众的凝聚力,让脱贫攻坚工作沿着一条线、一把尺的方向顺利开展,苏维不定期邀请专家到各支部讲习所讲课,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党的力量传递到每家每户;借2017年村支两委换届选举,高中村撤换3人,职位调整4人;定期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调度会”等;探索“组社合一”,支部与合作社合署办公,支部书记兼任本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公司法人,党小组为所在组群众提供医疗保险、养老金收交、低保办理、临时救助申请、户口及身份证办理等服务,使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主要精力也集中到建设和发展生产上来。

  “现在村民不去教堂礼拜而是来村委开会,村干部为老百姓办事,也能办成事,大家都明白了,‘世上没有救世主,跟着党走能致富’。要是过去村干部像现在这样团结、务实、为民,那我们早就奔小康喽。”高中村的老党员杨学斌感慨说。

已建成的“农家图书室“

  据悉,如今的高中村,信教的少了,村民自身摆脱贫困发展的愿望高了,产业发展群众积极参与,村支两委讲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管理民主”和“治理有效”找到了路径。

  更为可喜的是,目前,高中村共有16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不脱贫,不走人,我下定决心‘啃下’全市贫困发生率极高的‘硬骨头’,将压力变成动力,与贫困家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说这话时,苏维信心坚定。

  当然,他所说的“不脱贫,不走人”这一时间节点,就是高中村贫困群众全面实现脱贫的那日。

蹿户路建设

采访手记——

  采访结束时,我与苏维招呼后就离开了高中村。

  一路上,苏维那句“将群众脱贫致富放在心灵的最深处、放在实际行动之上”的话,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也让我禁不住再一次体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

  再结合苏维主动申请“再驻两年”这一高风亮节的举动,我们不得不为之钦佩。

  如今,在六盘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又一次步入“夏秋攻势”之际,我们回头一看,苏维当初的一句誓言——“不脱贫,不走人”,更是说得深入人心、说得铿锵有力。当然,这句话中的重量与分量,由此可见。

  时下,在众多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是他们用自己的不迟辛劳与付出,于党、于人民、于自己都是人生的一个交代、诠释。

  在高中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原本贫瘠的山坡上,产业星罗棋布般地布满山岗,苏维与村民群众信心十足地在“战脱贫、奔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山水画卷正徐徐铺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