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树智

朔州,自古就是边防重镇,汉武帝伏击匈奴的马邑之谋就发生在朔州,北朝隋唐关陇集团的前身尔朱氏家族也起于朔州。但是,跟走西口有关的历史,还需要从隋唐以后来看。

突厥、粟特的惊涛骇浪

隋朝建立后,继承了北周于冲要诸州设置总管府的制度。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势力特别强大,朔州总管府连同所辖郡县,在扭转受突厥摆布的局面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隋开皇二年(582)六月,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马邑(今朔城区)。开皇三年(583)四月,文帝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攻击。杨爽令总管李充等四将从马邑出朔州道,与突厥战于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

开皇十九年(599),突厥国分裂为东、西汗国对峙的局面。同年,汉王杨谅率杨素、高颎等出朔州伐西突厥。高颎以赵仲卿领兵三千为前锋,在族蠡山(今朔州北)交战七日,杀败西突厥,越过秦山(内蒙古黄河东北之大青山)七百里处而还。开皇二十年(600)四月,文帝又让杨谅、史万岁出朔州道,杨广、杨素出灵武道以抗西突厥。不久,西突厥内乱,泥撅处罗可汗继立,投降了隋朝,西突厥从此衰败。

隋炀帝继位后,先后三次北巡边塞,今朔州地区均为其主要巡幸之地。大业十一年(615),炀帝第三次巡边再次途经今朔州地区。大臣裴矩以东突厥部众日益渐盛而献策分其势,由此提出分化离间突厥的计策。

隋朝谎称马邑将举办盛大互市交易,有大量珍贵物品,先到先得。始毕可汗的心腹谋臣胡悉信以为真,于是背着始毕可汗率其部众,赶着牲畜星夜奔来,被隋伏兵诱斩马邑城下,然后诬称胡悉背叛始毕可汗,诏报始毕,始毕深知这是精心策划的离间之计,由此拒绝向隋朝贡,突厥与隋朝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八月,隋炀帝一行刚入雁门,始毕可汗得知这一军事情报后,马上便率数十万骑风驰电掣而至,意欲袭击炀帝,这是炀帝始料不及的。幸赖和亲嫁给突厥始毕可汗的义成公主及时通风报信,隋炀帝才得以仓皇逃入雁门(今山西代县)。

这时,雁门郡41城,突厥已攻陷39城,只有雁门和崞县(今山西原平)孤守。九月,始毕看到雁门一时难以攻克,而隋援兵也已到了崞县,且义成公主诈告始毕“北边有急”,让其火速回兵,就将雁门郡掳掠一空,解围而去。隋炀帝在雁门被围了长达32天之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雁门之变”。始毕解围走后,炀帝派人出关侦探,山谷皆空,乃派两千骑追蹑,至马邑(今朔城区),获得突厥老弱两千余人而还。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的暴政让反隋大起义风起云涌,进入高潮。二月,马邑人刘武周【祖籍河间景城县(今河北景县),出生于马邑(今朔城区)】杀太守王仁恭,宣布起事,旬日之间,就集兵万余人,同时夺取附近州郡与汾阳宫(位于今山西神池县,是隋炀帝在全国所建的十所行宫之一,极其奢华),以汾阳宫人贿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回赠以良马,并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当年,刘武周在马邑(今朔州老城)称帝,定国号大汉,改年号天兴。以妻沮氏为皇后,任命妹婿苑君璋(马邑人)为内史令(亦即中书省之中书令,类似首相),卫士杨伏念(马邑人)为尚书左仆射(类似宰相)。

刘武周马邑起事三个月后,太原留守李渊听说武周攻破汾阳宫又于马邑称帝,害怕隋炀帝说自己镇守不力而加罪,便在众人的劝说下,亦于当年的五月,在太原起兵,“称臣于突厥”,换取太原的暂时安定。九月,委托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自己率军南下,再入陕西。十月,入长安。次年(618)五月称皇帝。

刘武周拥有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的大片地区之后,妹夫宋金刚劝刘武周趁唐在关中立足未稳之际,南下晋阳,以争天下。

当时,太原和太原以南是李唐的地盘,南下攻晋阳就是要与李唐争天下。但刘武周的另一个妹夫苑君璋不赞成,认为李唐难与争锋,不如“北连突厥,南结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刘武周采纳宋金刚的意见,让苑君璋留守马邑,又争取到突厥的支持,以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以尉迟敬德(朔州人,后为大唐开国元勋,封鄂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武将之首,在民间与秦琼并列为门神)为偏将,率兵3万南下攻太原。


文史宴:“走西口”这个口大有讲究,见证了无数影响国运的战争


尉迟敬德的故主刘武周相当彪悍

唐武德三年(620),刘武周与李唐争天下失败,被突厥杀死,后葬于今北京房山区霞云岭村东面的西山脚下,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时,已把坟茔破坏,但其坟茔所在地,仍然叫“石碑”。

刘武周虽败,但其余部仍控制着山西北部地区,依附突厥屡次南下骚扰并州。一直为唐王朝的心腹之患。武德六年(623)六月,高满政(马邑人,今朔城区)在朔州发动兵变,率众归唐。贞观元年(627)五月,退保恒安(今大同市)的苑君璋(马邑人,今朔城区)亦率众归唐。至此,山西全境归唐,唐军北进的道路打通了,灭亡东突厥汗国的时机成熟了。

贞观四年(630)正月,兵部尚书李靖亲率骁骑自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边外),奇袭突厥。此役,唐军先后斩杀突厥万余人,俘虏男女10余万,杂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投降,东突厥汗国灭亡。

安史之乱中,朔州差点成为唐朝的救命符。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同时还占领了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与回纥援军组成联军,一路东进,从杀虎口入塞,同安禄山部将高秀岩的叛军在静边军城(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高秀岩的叛军衣单,难以御寒,又遇联军的强大攻势,所以叛军很快失败,叛将周万顷被斩杀,坑杀叛军骑兵7000人。这即有名的“静边大捷”,是挽救大唐的关键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唐朝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郭子仪立即派李光弼等乘胜进围云中(今大同市)。同时,又命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克马邑(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开东陉关(位于今代县东北,即今山阴之新广武口)。

“静边大捷”不仅解除了太原来自北面的威胁,同时,河东道(辖地为今山西,治太原府)北路畅通后,郭子仪也可领兵南下太原,东出井陉关,断安史叛军归路,安史叛军就会处于畏首畏尾、首尾难以兼顾的被动挨打局面。若非唐廷决策失误,强令哥舒翰出战导致全军覆没,关中陷落,安史之乱可能在一开始就被平定了。

幽云十六州的挣扎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唐都长安,沙陀族首领李克用(朔州人)从各族召集少年,加以整训,准备勤王。整训后的军队异常英勇凶悍善战,因他们全身衣黑,被称为“鸦军”,当时称之为“代北士马甲天下”。

中和二年(882),李克用率忻、代、蔚、朔、鞑靼之军共3.5万骑南下勤王,一胜再胜,很快收复京师,黄巢败退,东走蓝关。时年李克用28岁,是勤王诸将中最年轻的,而破黄巢,复长安,功居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七月,朝廷授李克用金紫光禄大夫、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辖今山西中部地区,太原为其首府)。从此,太原就成为李克用争雄的大本营。克用在太原大治甲兵,积极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还通过在军中设置义子来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如李嗣源(朔州人,后唐明宗),还有不少不在义子之列的猛将,如大将周德威(今朔城区红壕头村人)。李克用凭借山西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能征惯战的军队,最终在强藩环伺中称雄黄河以北。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与此后相继出现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除后梁外,其余朝代均直接或间接出自河东,其中后唐、后晋、后汉又均为沙陀族建立,史学界称为沙陀三王朝。李克用实乃沙陀三王朝的奠基人。

唐亡之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公元923年四月,克用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是为后唐庄宗。十月,攻灭后梁,建都洛阳。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府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

清泰三年(936),李嗣源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说太原人,一说应县人)造了小舅子、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反,是为后晋高祖。造反之时,石敬瑭为求得契丹援助,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包括朔州(治善阳,今朔州老城)、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今朔州境全部入辽,辽改善阳县为鄯阳县。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之后,遭到朔州军民的的坚决抵制。后晋天福二年、辽天显十一年(937),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耻臣于契丹,率军南归。辽会同四年(941),契丹振武军(置于朔州)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献朔州归附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令宣徽使袅古只带兵围攻朔州,袅古只战死朔州城下。攻下朔州城后,为了替袅古只报仇,耶律德光下令,将城内青壮年男子全部屠杀,仅留30户作为袅古只的家奴。

不只朔州当地,在外的朔州籍士大夫也耻于臣属契丹。如成德军(治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安重荣(今朔城区人),每逢契丹使臣过境必遭其谩骂,天福六年(941)十二月,安重荣起兵反晋,兵败身亡。


文史宴:“走西口”这个口大有讲究,见证了无数影响国运的战争


河北正定的安重荣残碑及赑屃碑座

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碑刻

天福七年(942)六月,石敬瑭死,侄石重贵即位,是为少帝(出帝)。少帝耻于向契丹称臣,契丹军两次大规模南侵,都由于后晋军民的抗击,契丹军战败退兵。少帝产生轻敌思想,致使契丹主阴许以中原皇帝之位,诱使杜重威(石敬瑭的妹夫,朔州人)投降。杜重威率麾下10余万大军,引契丹南下,后晋灭亡。

契丹会同十年(947)二月初一,耶律德光以汉族仪式接受群臣朝贺,并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但受到中原人民的反抗,在中原无法长期立足。

公元947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途中病死。五月,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说今太原西南人,一说今朔州应县人)在心腹郭威(后周太祖)的建议下,自太原率军南出,到达汴州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各地纷纷杀死或驱逐辽官后降汉,后汉很快统一北方。

乾祐元年(948)正月下旬,帝位未满一年的刘知远病死,子刘承祐即位,是为隐帝。隐帝宠任外戚、伶官,听信谗言,杀害功臣。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得知消息后,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在逃跑中为乱军所杀。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周,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

后汉高祖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即于同月建北汉于太原,依附于辽。

随着沙陀三王朝的结束,沙陀人在历史上消失了,再无出现过。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汉族,仅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数民族。

走马灯般的北族拉锯战

后唐清泰三年、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朔州全境从此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直到明初。在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朔州全境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辽国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管理机构,实行一国两制的统治办法。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面官的官员由汉人充任。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获取朔州地区后,当地军民曾强烈抵抗辽军进占。辽除用武力征服和血腥屠戮外,为了不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便在这一地区基本上沿袭了唐以来的旧制,即“以汉制待汉人”。

辽在幽云地区州设刺史,县设县令,维护原有的各种制度;又推行部分汉律,还开始科举考试,开辟了吸收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设立太学以培养汉人进入统治集团。应州(今朔州市应县)人邢抱朴(官至辽南京枢密使)在家乡创建了山西第一所书院——龙首书院(以应州境内最主要的山峰龙首山命名)。辽在包括朔州在内的今山西北部的统治初步巩固下来。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辽保宁十一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北汉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宋太宗挟灭北汉之威,转兵北上,欲以新胜之师收复幽云十六州。七月初,宋辽两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大败。从此开始,辽朝数次报复,不断分兵南下。在此期间,今朔州地区不仅是辽的前沿阵地,而且战乱频繁,成为辽宋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宋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三月,西路军出雁门,连战连捷,先后拿下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朔州(治鄯阳,今朔州老城)、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五月,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立即命令西路军退回代州(今山西代县)。

六月,辽军攻入寰州,杀守城吏卒千余人。六月底,潘美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侁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潘美并未表态同意王侁计划)。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朔城区西南外阳方口),潘美、王侁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杨业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也一同战死。回朝后,潘美被削三级,导致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致使日后被评书艺人丑化成奸邪嫉功的大反派。

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众南徙,率军与辽军激战,即民间广为传说的“金沙滩大战”。金沙滩泛指今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及应县、怀仁一带绵延广阔的沙滩。当时,“金沙滩大战”的主战场,是在今朔城区的南部。


文史宴:“走西口”这个口大有讲究,见证了无数影响国运的战争


传说中的“金沙滩”在朔州境内

公元1115年,金国建立。北宋统治者为完成祖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联金灭辽。公元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在应州新城南30公里处余睹谷(今朔州市应县茹越口于东沟村),被金将完颜洛索俘获,辽亡。

同年十月,金国背盟,金太宗吴乞买下令伐宋,分兵两路南下。其中西路军以粘罕(宗翰)为主将,由河阴(今朔州市山阴县南故驿古城)经朔州进兵太原。宋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投降。次年二月,金下令废掉宋徽、钦二帝,宣告了北宋王朝灭亡。之后,金军分两路带着被俘的徽、钦二帝和赵氏宗亲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北归。五月,路过代州(今山西代县),度太和岭(句注山主峰),经朔境往云中(今山西大同)。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第五年,即金大安二年(1210),便拒绝向金朝贡纳岁币,并与之断绝关系,举兵伐金。山西北部地区遭受了蒙古军的蹂躏和践踏,朔州军民屡次受到蒙古军的屠戮。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十二月,蒙古军再次进攻朔州(今朔州市朔城区),金顺义军(朔州为其首府)节度使吴僧哥率朔州军民9万余口南迁。吴僧哥及其部下迪剌、曹儿等率军民与蒙军苦战七昼夜,方退出城池。在蒙军的尾追下,吴僧哥与军民且战且行。次年初,吴僧哥“力疲马踬死焉”,时年30岁。朔州为蒙古军占领,所迁军民亦受到蒙军的掳掠和杀害。

元代从忽必烈去世到元顺帝即位,40年间换了10个皇帝,平均每4年就要换一个皇帝。其中从致和元年(1328)到元统元年(1333),更是年年换皇帝,6年中换了5个皇帝。

这些皇帝都是皇室贵族间经过派系斗争互相残杀而上台的。这种相互仇杀的战争中,朔州的兵灾十分严重。如元文宗上台时,今朔州地区成为阻挡西北诸王争取王位的主战场。在战争激烈时期,曾调集朔境丁壮,守御代州(今山西代县)。经过拉锯式的王位争夺战,朔州民间损失极大。

至正二十三年(1363),晋北军阀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元顺帝封其为太保、中书平章事兼枢密院事,晋北仍为其守御之地。孛罗帖木儿命其部将姚伯颜不花守朔州(治今朔州市朔城区)。姚伯颜不花因兵少城阔,遂省去西北,仅留东南一隅为城,以方便备战防守。此城即今之朔州老城,新城大概为旧城的八分之一大小。

古堡之乡与走西口

明洪武二年(1369),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马邑。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设了近20个卫所。朔州卫(治朔州城)正式设立,官兵1万名(洪武七年全国统一定编每卫5600名)。经李文忠提名,大将郑遇春(荣阳侯)为首任朔州卫指挥使兼掌印使。同时,在朔州地区还设有右玉林卫(治今右玉县右卫镇)、威远卫(治今右玉县威远镇净水坪)、平虏卫(治今平鲁区凤凰城镇)、安东中屯卫(治今应县金城镇)、井坪守御千户所、山阴守御千户所、马邑守御千户所等卫所。

因地处边防前线,且由于卫所制度的实行,朔州地区几乎是较有规模的村庄就筑有堡垒。至今朔州右玉全境犹存大小堡寨90余座,整个右玉古堡星罗棋布,遥相呼应,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2006年8月,右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堡之乡”称号。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进入北元时代,瓦剌、鞑靼等部先后崛起,朔州地区屡遭掳掠。尤其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蒙古贵族几乎年年举兵南犯,由于朔州地区与内蒙古接壤,朔境成为蒙古军队袭扰的重灾区。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鞑靼小王子率军5万入寇,巡游到应州(今朔州市应县)的明武宗还亲自参与了这场反击战,5天后,小王子败走,《明史·武宗本纪》称之为“应州大捷”。

一直到隆庆四年(1570)九月,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因婚姻纠纷,携带随从来到平虏卫的败胡堡(今朔州市平鲁区败胡堡)投靠明朝,促成了明廷与俺答合议,从此长城沿线战火熄灭达60余年,史称“隆庆和议”(1571)。隆庆和议后,朔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迅速发展,晋商也随之崛起。

明朝末年,关外女真族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后金政权。后金军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先后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六月至九月、崇祯八年二月的两次突袭中,绕道内蒙古,把朔州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以围朔州吸引宣大明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进一步削弱了京畿明军,为入关作准备。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同年,攻占朔州。接着推行民族高压政策,提出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薙发令,迫令朔州人民交粮薙发。以交粮、薙发者为顺民,违者便是叛民,或连坐或处斩。朔州人民奋起反抗,以山区为根据地,其势力迅速蔓延到周围山区及大同一带,震动朝野。

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镇(驻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公开举起了反清的旗帜,包括朔州在内的雁门关以北11州县也加入了反清斗争的行列,山西各地的汉族官员纷纷响应。义军一路向南,很快从山西北部打到最南部的运城、绛县。一时清朝在山西的统治岌岌可危。

为扑灭山西的抗清怒火,清摄政王多尔衮调取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以调派的军队进剿。次年八月,朔州已和大同联系断绝,内无重兵,外无援军,实为孤城一座。朔州军民在张楹父子的带领下浴血奋战,誓不投降。气急败坏的多尔衮在攻克朔州之后,下令屠城。关于朔州的这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荡然一空”。史称“朔州之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葛尔丹返京途中路过朔地,为了掩人耳目,改“平虏”为“平鲁”,改“杀胡口”为“杀虎口”。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也称西口,近代中国有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蹚古道、赴金山”中的西口即是指的这里。古称参合口,自古传为要塞,周伐猃狁,秦汉伐匈奴,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伐蒙古……历朝征伐常出杀虎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从此以后则叫杀虎口了。


文史宴:“走西口”这个口大有讲究,见证了无数影响国运的战争


杀虎口新貌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从1937年9月14日侵占怀仁开始,至20日,短短的几天时间,朔州地区的怀仁、山阴、右玉、应县、平鲁等县相继被占领。9月28日,日军在击败朔县守城部队后,随即展开了残酷的血腥屠杀,制造了惨不忍睹的“九二八惨案”。“九二八朔县屠城”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一次屠杀3000人以上的八大惨案之一。

朔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她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地近边塞,西拒黄河,北控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南北通衢,屹然北峙,是典型的塞上地区。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一部山西史,半部中华史。而山西史则重在朔、代。

我国历朝国都不论是在长安、洛阳,还是在北京,山西地区始终是为京都的重要屏障之一,而朔州又是整个山西的重要屏障之一。从军事角度来看,失去朔州,则太原难保;失去太原,则京师危矣。朔州确系三晋之巨防,兵家之必争,是冲要之州。

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塞外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长期交汇融合,孕育了朔州人民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开放包容、淳朴厚道的基因品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