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钟书相守一生,充满智慧,成就丈夫最贤妻最才女—杨绛(二)

民国女人杨绛,

杨绛之父杨荫杭

杨绛是1911年7月17日出生,原名杨季康,在家里排行老四。在我们现在看来,她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可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即便是杨绛这样的家庭,物质生活也并不宽裕。

在杨绛童年,他们搬了好几次家。先是从北京到无锡,再由无锡到上海,最后又从上海搬到苏州定居。杨荫杭反对置买家产,他认为买房子耗费精力,还将自己降为房奴,实在不划算。而对于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多读书和知识,读好书,把财富装在脑子里,就是最大的家产。

因此,在北京、无锡、上海,杨家都是租房住,全家上下近10人,扶老携幼多次奔波搬家,困难可想而知。到了苏州以后,因为杨荫杭从事执业律师业务需要有个事务所,所以才买了一所房子,称为“安徐堂”。但是,他明明白白地对杨绛等人说:

“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担心孩子们变成娇小姐、娇少爷,还在家里实行劳动教育。在修缮新家时,要求他们捉院子里的鼻涕虫和蜘蛛,并以数量获得相应的报酬。一个鼻涕虫一个铜板,三个小蜘蛛值一个铜板,而一个大蜘蛛可以值三个铜板。孩子们为了挣钱,忙得不亦乐乎。

杨绛童年照

杨绛幼年的这些经历,影响了她的性格。她一生朴素、性格温和却又很有韧性。她的文字风格也和她的性格一样,不着任何修饰却感人至深。同时,父亲对他的教导也影响了她在养育下一代时的教育观。

杨绛和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毋庸置疑钱缘是夫妻俩的掌上明珠。可由于时代所限,在当时并没有给她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

夫妻和睦有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杨绛在回忆自己的父母时说:

“我父母好像好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用,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

按照现在的说法,杨绛母亲是个全职妈妈,而父亲是有名的律师。可他们却并未像《我的前半生》中演绎的那样产生隔阂,相反,他们一生都像老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杨绛称他们一生有很多长河一般的对话。甚至,父亲会把受理的每一件案子都详细向母亲叙述,俩人一起分析,一起讨论。

言传身教,是最简单有效的教育。“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

正是长辈的耳提面命、潜移默化,让杨绛终身难忘,她在教育下一代时也遵循了同样的方法。她与钱钟书对女儿钱缘,也从不训示,女儿见到父母嗜书,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有一次,钱缘读外文书时,遇到一个很难的单词,她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到。钱缘跑来问钱钟书,谁料爸爸不告诉她,叫她自己继续查。钱缘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到他,她高兴坏了,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年逾百岁的杨绛仍在坚持阅读和写作

杨绛的父亲对孩子们的学业要求,不是从急功近利的角度出发,而是他们的兴趣点着手,因为他深知:为了功利可以努力一时,为了兴趣却可以奋斗一世。

更难得的是,父亲不会因为爱而产生控制欲,从而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把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父母给予的是尊重和信任,孩子回报的是自尊和自强。

阅读是杨绛最好的保养品

杨绛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1935年,杨绛陪夫君去英国牛津就读。初到牛津,杨绛很不习惯异国的生活,又乡愁迭起。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睡眼惺忪的杨绛被钱钟书叫醒,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这样杨绛就可以坐在床上随意享用了。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钟书欣慰地笑了。

学习之余,杨绛和钱钟书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只求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

她第一次做虾,看到虾被刀切时会抽搐,心有余悸,只得问丈夫可不可以不吃虾。他撒娇说,不,我要吃虾。于是,她莞尔一笑,继续做虾。杨绛生孩子住院时,钱钟书常常苦着脸来汇报“我做坏事了”。他有时候打翻了墨水瓶,有时候砸了台灯,有时候不小心拔下了门轴上的门球,杨绛只好说:“不要紧,我会修。”

到牛津后,钱钟书进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本打算进女子学院,但那里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修历史。杨绛不愿意学历史,又不想离开钱钟书去其他地方求学,于是便到学校里旁听,去图书馆自修。牛津大学的学生都穿学生服,自费的穿黑布背心,领奖学金的穿长袍,女学生都戴软的方顶帽子。杨绛穿一件旗袍去上课,看到身边到处都是穿学生装的人,心里充满了失学儿童的自卑感。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城,杨绛和钱钟书每天都要出去走走,用他们的话说就叫“探险”,因为他们总是找不认识的地方走,期待寻找新的风景。夫妻俩沿着公园、学校、教堂和商铺慢慢游逛,看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房子,猜想着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家;他们还经常遇见身材高大的警察,慢吞吞地走来,将一家家的房门推推,看看是否关好,遇到没有关好的,会温和地警告一番。城里的人也都熟悉了这对年轻的中国夫妇,有时邮差在路上遇见他俩,就会把他们的家书交给他们,旁边的小孩子看见了,也会耐心地等在一边,很客气地向他们讨要中国邮票。

杨绛和钱钟书的牛津生活平静、温馨而又浪漫。

好像要在这个难以相信爱情的年代,留下一点曾经有人真心相爱过的证据。

然而杨绛的一生,岂是一个“钱锺书的妻子”就能涵盖的呢!

尽管她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甘愿扮演一个最普通的妻子的角色,收敛光芒,默默地支持钱锺书的创作事业,但是,甘做“灶下婢”的杨绛,可不是真的只会以丈夫为中心、围着锅台打转的那种“贤妻”。

她的才华太过耀眼,即便是站在钱锺书这样久负盛名的大才子跟前也毫不逊色;她一生所获的赞誉和光环,也绝不是靠一个才华横溢的丈夫得来的。

正是因为是这样“最才的女”,所以她为家庭、为支持丈夫所牺牲的一切,显得格外珍贵。

杨绛曾经对钱锺书说过这样的话:“墨水洒了,我来洗。衣服破了,我来补。只要是你做不了的事情,我都可以学习去做好。”

钱锺书写作《围城》的期间,时值上海沦陷,工作没有着落,要靠岳父把自己的课时让出来给他赚点课时费贴补家用,每天只能写500个字。

为了这500个字,杨绛承担了里里外外几乎所有的家务。因为想节省开支,好让钱锺书省下一些讲课的时间来创作,她把家里的女佣都辞退了,连劈柴这样的事情都得自己亲手做。

更难得的是,她始终是钱锺书的“第一读者”,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一个完美读者的反馈。

“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有这样的妻子陪伴在侧,钱锺书虽然写了《围城》,却从来没有以为他自己的婚姻是一个围城;又或者,他在自己的这座围城中安坐,从不后悔。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在书上读到这话,读给钱锺书听,钱锺书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

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2011年,杨绛百岁诞辰,她对记者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我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杨绛出生于民国最动荡的时期,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她一生历经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

文革期间,钱钟书和杨绛成了“牛鬼蛇神”。杨绛被人剃了“阴阳头”,就连夜赶做了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没想到,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那双拿惯笔杆子的手擦得焕然一新。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接受改造,杨绛被安排种菜。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利用看管菜园时间,看书或写东西。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因为足够优秀,我不必卯着劲儿证明自己。

因为喜欢看你比我更优秀,一切牺牲我都甘之如饴。

所谓人间佳话,不过如此。

杨绛先生的晚年,经历了异于常人的打击。先是女儿钱媛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完全体会。之后是钱锺书撒手人寰。

钱钟书去世以后,一麻袋的书稿,都是杨绛帮助整理,很多都残破不堪,需要胶水贴贴补补。80多岁的老人,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多,这样钱钟书的很多著作得以出版,要不是因为爱,爱的至深,不会有这样大的动力把爱人的书稿一点点耐心整理出来。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们不知她最终找到了怎样的归途,但在这冷漠、纷扰、诡诈、满是裂痕的人世间,我们感谢曾经拥有过这样舍己不负爱情的灵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