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阳询的“险”,为何连唐代人也写不出?

总第1119期;欢迎关注。

◈本文谢绝转载◈

5月9日,敦堂文化刊发了一篇文章《敦煌唯一的欧体楷书墨迹,看看唐人怎么写欧阳询》。

文章引用了不少材料,来说明了几个问题:

1、欧阳询的传世墨迹太少,真迹更少,如何学欧呢?

2、通过碑刻文字来学习欧书,很多人都出问题了。

3、敦煌残卷为学习欧体的朋友提供一个临习的参考思路。

按照撰文者@织田信长官 的思路,我们来把这些作品做一个时间线性上的顺序排列,延续那个话题——“现代人是如何把字写死、写成‘印刷体’的?”(链接)现在可以引申调整为——欧阳询书法的“险”,为何连唐代人也写不出?

1、欧阳询《张翰帖》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2、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3、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4、欧阳询《化度寺碑》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罗列以上欧阳询几篇名作,用书法狗@彭澎 在前面介绍的方法(链接),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

紧扣边线,正宗旋锋笔法,字身自然腾空旋转。

随便挑选各篇一行,排放在一起。如图示:

这种“险”,是欧书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是如何写出来的呢?就是上面这一句话,这就是“险”的来由。

“险”是险绝,相对于“平庸”。不知道这一点,再怎么临摹也只能写成平面字。

该文描述道,“一千年来,人们只有通过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拓本来一窥其楷法。却极易误入歧途,不得其神髓。当代就不说了。”@织田信长官 言外之意,大家都知道了。

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光绪二年探花冯文蔚小楷九成宫,清秀有余,险劲不足。”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如你所知,清代人也是写不好欧体字的,更不用说咱们这些现代人了。(这样聊天,大家是不是一下就很宽心了?前面有多少人都是垫背的嘛。)

然后,推出了该篇文章重点要介绍的书法档案: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编号为P.5043的《古文四十六行》残卷。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限于敦煌遗书的物理隔绝,这个残卷可以说是目前最接近欧阳询时代的欧体楷书写本,仅此一件,弥足珍贵,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也为学习欧体的朋友提供一个临习的参考思路。”

问题来了:原来唐代人也写不出欧阳询的“险”!

结合前述欧阳询书来对比,此残卷和清代人、现代人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平面字。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原因何在?都是“不得其神髓”。这句话虽然说得很正确,但是很模糊。所谓的“神髓”,其实就是“法”。这个法就是欧阳询带入大唐盛世的二王之法、钟王之法。《宣和书谱》说欧书“翰墨之冠”,你以为是随口雌黄啊?!欧阳询的书法均入列历朝历代“法帖”,是足可资后世效法之帖。

那同时代的唐人难道不懂这一点吗?

答案就是:不懂!

此残卷的书写者,并没有获得欧阳询的真正的“法”的传授,也就是说:根本就不知道。

(图片直接引用@敦堂文化,特此鸣谢)

据黄简分析讲述,虞世南教唐太宗书法也是有所保留的(伴君如伴虎啊,笔法也是关涉身家性命之事;后世如乾隆,也有这个例子,以后再聊);我们前面讲过日本空海和尚的字,他在大唐那么多年,也只学得平面字,大唐的书法高手们并没有传授给他最核心的“法”。(《日本的空海,书道的悲哀》链接)于钟华也将过,大唐的“皇家书法培训班”是失败的,没有教出一个会写字的学生。(有同道说,于钟华发现了这个现象,但可惜他不知道笔法的真正传承体系。)

这里书法狗@彭澎就要和书友们说一件事情——

中国的书法传承,走了两条线:

一条是士人书法,一条是世俗书法。

士人书法的传承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在同门同道之间,甚至是代系内部相传授。以笔论书,一看用笔即可判断是否同道中人,心心相印,代代相传。

世俗书法则是一个基本的识文断字功能,广而化之,广而教之。能写工整的字也就足够了。

宋代米芾曾说:“(颜真卿)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老颜从张旭那里,学了五势九用,但还是没有学到最核心的“一笔”。米芾却通透了,董其昌也悟透了,“不作靓仔字”(链接),说得已经够明白了。

我们现代人学书法,基本都是想写出一手漂亮的字,这也就足够了。但是多了解一点,在笔下多琢磨一点,字更靠近古人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内容,敬请参阅:

@敦堂文化《敦煌唯一的欧体楷书墨迹,看看唐人怎么写欧阳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