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华东军区 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陈毅

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华东军区 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粟裕

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华东军区 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谭震林

1955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南京军区抽调13名师团干部组成"华东军区战史资料编辑室";任命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王德兼任编辑室主任,下设抗日战争史料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两个编写组。"编辑室"的主要任务,拟用两年的时间搜集资料。

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市北京西路67号、65号,原美军顾问团公寓大楼。因公寓分为A、B两幢大楼,故又俗称AB大楼。

1958年,战史编写工作正式展开。同年3月29日,王德主任进京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总参谋长粟裕,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宋时轮汇报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筹备情况。

4月1日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正式成立。编制29人,办公地点除A.B大楼外,新增颐和路38号。

颐和路38号(原汪精卫公馆)

上世纪50——60年代华东军区、南京军区在此办公(原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中山北路252——254号)

(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大楼中山北路303——305号)(另封面照片)赵淑霞 提供

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历任主任、副主任 :

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主任  王德

梅嘉生  主任兼解放战争组组长

吴肃  主任

谭肇之  副主任

周蔚昌 编辑,副主任兼抗战组组长

1958年春,总参谋长粟裕接见了进京汇报工作的王德主任,并就编写战史作了如下指示:

关于解放战争史:重点要放在战役方面。写战役不能离开战略原则,要尽量提高到战略水平……战役的实施是起因于战略意图。因此战略意图也要写出来。政治工作也要写,地方支前工作也要写。

关于抗日战争史:着重反映群众战争。我军力量不大,战役不多,主要是战斗。但地方工作、党的工作、伪军工作、建军工作的比重很大,政策性更强。抗日战争是群众力量为主,军事力量为辅。边战斗边建军是一个特点,要把特点写出来,不要平铺直叙。

1959年春,成立了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和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第三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1959年9月4日19时30分至22时15分在北京三座门

召集人:粟裕  唐亮  记录:秦叔瑾

到会委员:陈毅、粟裕、陈士榘、张震、唐亮、许世友、张爱萍、傅秋涛、姬鹏飞、王必成、陶勇、聂凤智、王秉璋、成钧、刘培善、余立金、陈锐霆、赵启民、金明、唐志强、邝任农、贾若瑜、肖望东、周贯五、林维先、周志坚、韩先楚、卢胜、周骏鸣、谢有法、张藩、刘浩天、滕海清33人,战史部4人。

经通知因故未能参加的有:张云逸、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赖传珠、刘瑞龙、彭德清、宋时轮、张才千、廖容标10人。

唐亮发言:

军委、总参給我们南京军区的任务,要写新四军抗日战史、三野解放战史。今天本想向主任委员会汇报一下情况,但梅嘉生尚未赶到,现在我把编写情况简单说一说。目前在编写解放战争史提纲,有些重要资料尚未收集齐;编写人员,3个领导同志,梅嘉生、吴肃、谭肇之都是借来的,人员难调,现调集了二三十人。审查缺乏人,曾考虑组织一个编审委员会,报了一个名单,要陈副总理当主任委员,粟、谭为副主任委员,最好有一位主任委员同志经常主持这个工作。

今天主要听取陈副总理的指示。

陈毅发言:

这个差使没薪水拿。写得很多,送給我还没有看。有一次王德来找我,我没时间,他尽等,不谈也不好,泼冷水不好。后来又来一个组,3个人,有4师的同志,还有一个没到。我很忙,文电那么多,看不赢,想多活几年。前天又拿来几本电报,要发十几个负责同志,这不能随便印出来,不能随便发,后来我叫不要发,这个问题,我做不了主,要主席、小平同志才能做这个主。这些电报,当时华中、山东有分歧,现在又来翻这些问题,就怕有的人沉不住气,不要再把问题挑起来,对这一点我有顾虑。写战史、党史争论是最多的。人家写好写,当事人写好写。从来的历史,是后人写前人的历史,活人写死人的历史,二十四史都是后人修前人的历史。4军9次大会材料批评了我,未写名,我也同意。今天不是泼冷水,战史要不要写?老许、老唐?

今天随便说,不隐瞒。

上次有人送来郭村战斗剧本,我不想看,怕看了会说是我批准的,后又说这个戏很好,还要求我看。写的是陈同生,陈要我看,那是表扬他的,我很不高兴。戏中又说江南陈毅来过6次电报,为什么不说中央来电报?不说八路军来电报?还有那个李长江大麻子,说陈毅不好惹,为什么不说共产党不好惹,新四军不好惹?这些都是要我上他们的圈套。还有一个同志写了一篇文章,说随陈毅打游击,用我的名字去弄稿费,这些知识分子会搞出问题来,要害人,将来不知杀我的头还是杀他的头。这些,南京、山东、福建要很好掌握一下。上次苏联大使馆在庆祝八一建军节会议上,喊"彭德怀万岁""陈毅万岁""毛主席万岁"。彭是不是有勾结我不知道,我是没有勾结。那个《东进序曲》不要演,硬要演,你(指肖望东)可撤他的职,政治部主任有权撤职。不要那样搞,不好。

上面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写战史这个东西只能写主要的,细节多了没人看。修史是后来者修史,我看现在写个初稿也好,也可不写,让后人来写。

我不反对写,写要严格,要严肃,也不要太紧张。写难,但也容易,收集资料、保存材料较容易,我赞成积少成多,慢慢地写,好好研究,得出初步结论。

还想起一件事,上次有人来找我看三年游击战区域划分,我不能决定。《毛泽东选集》上有注解13个区,就照13个区,人家不会反对。

第三,写战史最好不要当事人参加,我这个人很怪,你说要我来写江南游击战争,苏北敌后游击,解放战争,我感到不好写。还是要一批小伙子去写,要不怕写偏,只要掌握逻辑,掌握材料就行。只要写出给我们大家看一看,时间地点不错,缴获数字不错,结论差不多就行了。

泗县打了败仗,淮阴没有派兵守住,战略上是犯了错误,要我来写记不清了,细节记不清。

要有细致的研究,给人家看了再写,来这么几次,三次差不多了。

我看只写主要的,三大战役作代表,有这三大战役就行,渡江也可算一个,几千万个战斗没人写。

我主张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开中药铺,一个战役装在箱子里,鸡毛蒜皮都要,也要准备没人看。

唐亮:

请大家发言。

粟裕发言:

陈司令说得很正确,不写个人,写经验教训。这个任务交给科学院搞,现义不容辞。

今年搞条令抓得很紧,元帅抓得紧,现在石头去了,松了些。

另一任务是编战史。战史部人很少,现在韩练成当部长,贾若瑜当副部长。韩搞大革命以前的,贾搞大革命以后的。韩不是当事人正合陈司令指示(张震插话:我们弄了几十个解放军官写)。

今明年搞出条令初稿,战史现正收集资料。解放战争史与当时政策分不开,没有高级干部参加是写不好的。现在搞30年大记(陈毅插话:这个好搞),还搞不起来,材料已初步汇集了。

华东战史当然在陈司令主持下(陈毅插话:许、唐挂帅),有几个问题要陈司令亲自出马,必须把政治、政策结合起来,如新四军对项英、对饶漱石的问题,解放战争对黎玉的问题,非陈司令不行,我们不知道。至于战役问题,各纵都知道,没大问题。

陈毅发言:

我没时间搞,得有人接我的工作,把我抽出来,我倒愿意搞。关于项英的问题,麻烦,要有很多材料,收集研究分析,要把中央文件翻出来。

人家搞,我看看可以。

唐亮:

我们搞好,每年开一次会,请陈参加。

陈毅:

材料收集起来。以后把它串起来,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加以分析。有些材料不要掉了,以后可以对证。把历史材料、照片、日记本、回忆录都收集起来。蒋介石的材料也很有用(张震插话:都上运到北京了),张国焘的自首投敌材料照片在北京找到,……

唐亮:

军委給的任务,逼得没办法。

陈毅:

目前收集汇编材料,能写出初稿更好。写好放在哪里,不需要去定稿,定稿是蠢事。写还是比较容易,材料有了就好办,材料准了,写就比较准确。一个战役成一个组,新四军每个地区一个组。

唐亮:

大家发言。

陈毅:

没有什么了,吹吹牛:

古巴游击搞垮了,现在得到主席的16字诀和联系农民群众,有了新的发展,6个月完成了。所以我说可简可繁,他们有了两条就解决问题,不要那些具体细节。

调很多人我不赞成,三十来个人差不多了,要他们长期打算,培养一些青年专家,培养几十个秀才,读些毛著和马克思著作,参观些部队,接触些当前情况。

写战史这个差事是苦差事,要适当照顾些。(大家插话:这个差事枯燥)

梅嘉生同志赶到会场,随即汇报战史编写情况,吴肃、谭肇之同志也到场。

陈毅:

你们不准确,我审查也是不准确。

不要对我们希望太高,我们没时间看,你们有材料,以材料为准,在中央有华东局材料可以定下,比我们定好。当然我们可以调整调整。我们意见不能作为定稿。我可以不肯定,不肯定是负责的态度。项叶时期是他们搞的,解放战争十几个战役把它搞起来,搞好后就好结束。

有你们(指梅等)几个人就好了,三四十个人搞两年搞好就是胜利。

粟裕同志多负责(粟说:我也搞不了)。

唐亮:

这次战史委员会就开到这里,请诸位对战史了解的部分提些意见。 

1960年春,开始起草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纲目,送请原新四军主要首长及一部分有关同志审查。是年夏开始编写,至1962年冬完成送审稿,分送原新四军旅,军分区和华中解放区地委以上主要负责同志及其他有关同志共500余人征询意见。至1963年底完成本稿。

除本稿外,还选印了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历史资料汇集成《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共约800余万字,上送有关部门。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亦已整理上送。

照片提供  谭笑麟  周星星

1960年秋,拟成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提纲,分送原华东部队师以上和华东地区地委书记以上同志征询意见。1960年秋开始编写本稿,至1962年5月完成。除了本稿外,还编写了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役选编(初稿)

此外,还选出了一部分比较重要的资料,共700余万字,按战史的章、节顺序,编成《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资料选编》,并复制了5份,上送保存。所收集到原始资料均上送。

照片提供  谭笑麟  周星星

照片提供  谭笑麟

1959年5月,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从军区司令部序列划出,由军区首长直接领导。

从1955年始至1964年底,或1965年初,南京军区司令部战史编辑室存续了大约十年之久。

由于编辑室工作表现优异,被授于集体二等功一次

梅嘉生、吴肃 1963于南京(吴雪梅提供)

前排左一刘永德、徐玉田、周政(梅嘉生夫人)、后排右一梅嘉生(梅丹波提供)

二排右一梅嘉生、左一徐玉田、左二彭诚(梅丹波提供)

从左至右:肖善坤(秦叔瑾夫人)、汪静(周蔚昌夫人)、周蔚昌、秦叔瑾

前排左起梁皓群、朱浩、魏学诚、戴夫、周丕振、冯鼎三、梅嘉生、吴肃、谭肇之、甑子明、周蔚昌、张任伟、黄洪波、候洪军、洪大中、王诚

二排左起一 刘永德、左四 姚杰、左六 苏祖风、左七 黄野松、左十 徐玉田、

三排左三 秦叔瑾、左五 项明、左七 彭诚

照片提供  谭笑麟(谭肇之叔叔手迹)

斗转星移。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老战史)的光辉历史已经默默地渡过了60个春秋。尽管这批作为我军军战史工作的奠基人、开创者中的绝大部分都已先后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为之倾注心血、才华而作出的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父辈们在那个团结、进取的集体里;在那段美好、纯真的年代中,结下的革命友谊、君子之交保持到终身! 今天,当我细细端详这一张张英姿勃发的脸庞,轻轻读出这一串串既熟悉又亲切的姓名,心中的那份激动,难以言表! 

       最后感谢王月朗、梅丹波、吴山、吴雪梅、谭笑麟、谭笑梅、秦京午的支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