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们谈论着大豆贸易的同时,大豆本身——这种关乎中国植物蛋白的作物,或许更值得人们关注。

我们进口大豆,因为需要豆粕

上世纪90年代,大豆总产在1000万吨左右时,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产量提高到1400多万吨,每年进口总额却超过9000万吨。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金青哲说:“我们进口大豆,主要是因为中国更需要豆粕。”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仅2017年我国饲料消耗1.05亿吨蛋白类原料中,豆粕就占7230万吨。

“一是大豆本身总产量高,二是豆粕有着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平衡,消化率比较高,当然还有菜粕、棉粕、油菜粕、鱼粉等,但豆粕是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饲料蛋白原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介绍说。

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大豆年进口量约占消费量86%的国家,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科技助力大豆,慎言豆粕减量

这些年,我国种植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大豆为主。

“人们对国产大豆的需求日益转向食用,大豆选育方向也转向了食用大豆品种。我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已达50%以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说。

在安徽宿州,种植最多的是“中黄13”,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高蛋白品种,迄今累计种植面积1亿亩。

“‘中黄13’为中国大豆的稳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韩天富评价道,“它曾创黄淮海地区亩产312.4千克的高产纪录。”其实,以“中黄13”为代表的国产大豆共同保障了我国食用大豆完全自给。

科技力量体现在大豆产业的方方面面,那么能否在减少豆粕使用量上有所作为呢?

“假设养殖业仍沿用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恐怕现在中国消耗的饲料量会比目前高出1倍以上。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通过科技、生产和组织方式进步,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基本徘徊400千克的背景下,保持了肉、蛋、奶产量10倍左右的增长。”张宏福表示。

他说道,“目前国内所有的饼粕类资源加起来,仅2000多万吨,进口大豆及加工的豆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饲料方面减少豆粕的使用量是有潜力的,但科技也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夸大,不能搞无米之炊。对于调整饲料配方减少大豆或豆粕用量的技术和方法,应保持冷静,作进一步详尽研究,不能轻易对政策层面及大众造成误导。”

多食植物蛋白,改变生产方式

“是时候重视和发展我国大豆生产了。”韩天富表示。他建议,大力恢复以植物蛋白为主要蛋白来源的生活方式和以粮——豆轮作为种植结构的生产方式。

韩天富分析认为,要确保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维持压榨用大豆的应急供应能力,我国大豆年产量应达到4000万吨以上。

食用植物蛋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有肉之功、无肉之毒,大豆蛋白可以媲美肉类。若国产大豆总产达到4000万吨,人均可在目前基础上净增蛋白6.5公斤,蛋白量相当于每年从肉类获取蛋白量的2/3。况且过腹利用豆粕继而获取动物蛋白已造成巨大浪费和污染。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吃既营养又健康的大豆呢?金青哲认同这一观点,“老百姓吃肉太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减少动物蛋白摄入,虽然尚有一个过程,但这是可以预见的。”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惟一途径是与主粮作物轮作倒茬。大豆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养地作物,而且是作物轮作换茬中最好的茬口,因此,通过粮—豆轮作,在适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粮豆持续均衡高产优质,走向良性循环。

韩天富建议,在东北地区(含内蒙古)推行大豆——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扩大到1.2亿亩;在黄淮海冬麦区提高麦豆两熟制比例,大豆面积可达0.9亿亩;在南方和西北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粮豆间套复种,大豆面积可达0.5亿亩。

这笔账算下来,全国大豆面积可达到2.6亿亩。“考虑轮作增产、优势产区比重提高和品种改良等因素,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可达到155公斤以上,供给能力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自给率超过35%。与大豆轮作后,玉米单产可明显提升,总产可保持稳定。”他表示。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中国粮食行业惟一公开发行的报纸

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粮食经济

新媒体业务电话:0371-6810376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