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在白塔寺院区东边的一个四合院,曾经是人民医院的托儿所,不仅解决了很多职工的后顾之忧,也留下了孩子们无数的欢声笑语和美好回忆。公司往西一点的地方,有一座典型的两进的四合院,那个宽敞而明亮的院子里承载了他们和孩子们共同的记忆,因为那里曾是人民医院的托儿所。

戳一下蓝字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关注我们喔^-^

托儿所,一方承载孩子们童年时光的小天地,也是最充满爱的地方。20 世纪70 年代到90 年代,在白塔寺院区东边的一个四合院,曾经是人民医院的托儿所,不仅解决了很多职工的后顾之忧,也留下了孩子们无数的欢声笑语和美好回忆。

在这里,孩子们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在很多老同志的记忆里,从70年代到90 年代,在白塔寺院区往东,过了帝王庙再往东一点,当时煤炭

公司往西一点的地方,有一座典型的两进的四合院,那个宽敞而明亮的院子里承载了他们和孩子们共同的记忆,因为那里曾是人民医院的托儿所。

从小房子到四合院

胸外科原主任张国良老师的两个孩子都在这个托儿所生活过,他回忆说:“我记得最开始托儿所是在白塔寺院区里面的,院里有一处单独的房子,用来做职工的托儿所,这处房子后来还做过保健科、图书馆、值班室等。后来随着收的孩子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就迁移到了白塔寺院区东边的一个四合院。”自从搬到了四合院,孩子们有了更大的活动场地,也能开展更多的活动了,原来的托儿所也更加像一个幼儿园了。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光影记忆】欢度“六一”儿童节

当时医院办托儿所的原则就是“为职工服务”,因此对于职工提的“家长一上班就能把孩子送到这里”需求尽量满足,孩子才56 天就可以送到托儿所,一

直可以在这儿学习到7 岁上小学之前。也就是说女职工休完了产假来上班,就可以把孩子放到托儿所。“我们平时工作也比较忙,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托儿所早上8 点开门,我们上班就把孩子带过来;下午5 点关门,我们下班就顺便把孩子接走。” 尽管已经过了近40 年,张老师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医院办托儿所的原则就是“为职工服务”,因此对于职工提的“家长一上班就能把孩子送到这里”需求尽量满足,孩子才56 天就可以送到托儿所,一直可以在这儿学习到7 岁上小学之前。也就是说女职工休完了产假来上班,就可以把孩子放到托儿所。“我们平时工作也比较忙,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托儿所早上8 点开门,我们上班就把孩子带过来;下午5 点关门,我们下班就顺便把孩子接走。” 尽管已经过了近40 年,张老师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多晚都陪孩子等到父母来接

每天,托儿所的阿姨们会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进行体育活动、带他们做操,还管每天早中晚的伙食。马秋莉从1984 年开始担任托儿所的所长,在她的印象中,那个年代整个医院就像一个大家庭,职工就像兄弟姐妹,彼此之间互相体谅,只要职工有要求,医院后勤就尽量满足。职工们也都很配合、支持托儿所的工作,放学时及时把孩子们接走。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有时难免会加班或值夜班。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光影记忆】

“马老师,真抱歉,我这儿还有一台手术,今天不能按时接孩子了……”每当接到这种电话,托儿所就安排人值晚班或夜班。晚班是盯到7 点,如果家

长还是没有来接,就由夜班人员负责继续看管孩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换班。不论家长几点来接,值班的工作人员都一直陪着孩子。

“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没人管啊。”马秋莉说。因为医务工作者工作性质特殊,下不了班,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的情况多了,托儿所就商量办全托。

因此,其中有几年还办过全托。不过由于全托的孩子比较少,后来就不办了。

关心下一代

虽然只是一个单位的托儿所,活动也是办得有声有色。每到节日,这座漂亮的四合院里都是非常热闹的,总有一些庆祝的小活动。医院领导们也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过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孩子。每到六一和春节,托儿所就组织孩子们表演节目。有一年,老师们在院子里挂上“欢庆六一儿童节”的大字,用彩带把院子装饰一番,托儿所还花了20 块钱给孩子们买糖果,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联欢,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要知道,那时候一名大夫一个月工资才40 几块钱!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光影记忆】托儿所的小朋友们

最令人期盼的春游

每年托儿所都会组织孩子们去白塔寺附近的公园春游,还组织过孩子们去天安门。每年一到春天,孩子们就开始问了,“老师,咱什么时候去春游啊?”但因为孩子太多,太小的孩子也不易看管,通常只能带大班的孩子去。孩子们自己带着水,虽然常常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还是兴奋异常。当时托儿所一共有5 个班,包括大班、中班、小一班、小二班和小三班,通常一个班有十几或二十几个孩子。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光影记忆】小朋友做手工

为了照顾好每个孩子,每次出去都“兴师动众”,除了还需要上课的老师,基本全员出动了。医院也非常支持托儿所的活动,每次申请外出,都会安排比较稳妥的司机们负责接送孩子。托儿所就是以照顾孩子为主,学习为辅,保教结合。

因为有了孩子们,白塔寺院区东边那个四合院总是充满了欢笑,从外面路过,总能听到孩子们歌唱、游戏、嬉闹的声音。

从最开始的自办到后来与教育系统挂靠,托儿所越来越正规,伙食严格按照孩子的成长需要供应,保健员定期给孩子查体、打防疫针,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习教材,组织非幼师出身的老师参加培训等。

托儿所越来越受孩子和职工们欢迎,但遗憾的是,由于90 年代四合院被收回,西直门院区又没有合适的场地开办新的托儿所,托儿所不得不解散。

在那个四合院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如今都已事业有成,是人民医院对他们进行了最早期的培养,他们在那儿度过的时光也深深地印在他们和父母的记忆中。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摘自 | 《薪火百年踏歌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院百周年纪事》

讲述 | 张国良、范丙申、马秋莉

整理 | 李杨乐、牛艳红

图片 | 院庆工作组提供

排版 | 郭楠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百年人民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世纪守护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长按二维码

您的关注,激励我们做得更好!

印迹 | 记忆中,那一方承载童年时光的四合院

广而告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