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激情”。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起步于在1928年,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10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使我们迅速跻身于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大国之列。这座丰碑的建成离不开老一代心血管人的贡献,在这期间,很多人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投入的祖国医疗事业的建设之中,为我国的心血管防治工作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回忆往昔,我们仍能对先辈在心血管领域的奉献精神而感动,这种情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左起第二位是董承琅教授

“从零到一远比从一到一百难。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得益于我们先辈在心血管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葛均波院士如是说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几位先辈们在领域内的不懈探索,为今天心血管疾病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葛院士介绍道,早在1928年,北京协和医院董承琅、戚寿南、卞万年、马万森教授就率先使用能记录3个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弦线型心电图机;1951年黄宛教授就使用了两根导管和自制的血氧测定仪,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右心导管检查,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方法;1959年,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了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将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了95%;1971年,孙瑞龙教授等自行设计研究描记出国内第一例希式束电图;1983年苏州医学院熊重廉、蒋文平教授,1985年郑笑莲、贾国良教授在国内率先实施PTCA手术……正是这些心血管领域的先辈在医学上的不懈探索,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为建设今天心血管事业的伟大成就增砖添瓦。

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董承琅教授与学生分析

医学水平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医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对医学原来认为不可能救治的疾病的治疗水准,其中最具开创意义的当数20世纪20年代对心电图的使用。葛均波院士表示,心电图的发明应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心电图在心血管病的诊断上具有较大的准确性,它可以用极小的成本在几分钟内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心电图技术仍然在临床科室,急诊室和监护室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协和医院合影董承琅教授第二排左起第六位

拉开了中国心电图专业的启动大幕的人便是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奠基者董承琅教授。董承琅教授曾三度赴美进修心脏病学,学习优异的他在学成后拒绝了美国密歇根医学院院长留在国外发展的提议,毅然投身于国内的心脏病科的建设之中。回国后的董承琅率先运用弦式心电图机为患者进行的心脏疾病检查,创建了我国首个心脏病科,并坚持为上海医学院的内科学生讲授“心脏病学”。除此之外,由董承琅教授编写第一本心脏病学专著《实用心脏病学》也为培养我国内科专科人才,指导临床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董承琅教授回国后在心血管领域中所做的这些努力,加速我国心血管健康事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

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七十年代董承琅教授带学生查房

值得一提的是,董承琅教授研究心血管健康领域疾病之时,正值国内战火纷飞之期。然艰苦的条件非但没有吓退董承琅,反而坚定了他“医学救国”的宏大志向,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全力开展他的研究工作,最终在编写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华美篇章下,留下精彩的一笔。董承琅这种不役于物、潜心钻研、为国为民的品质,不仅在医疗事业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更在医学界学者的精神上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他的榜样精神激励着医疗事业的建设者不断努力前行。

董承琅教授纪念大会前瞻|葛均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董承琅教授成为我国首位ACC会员

“正如十九大会议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心血管界先辈们在心血管领域的初心,我们才能牢记自身的使命。时常缅怀前人在心血管领域所做的努力,我们才能怀抱感动,砥砺前行,助力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拐点早日到来。”对于本次董承琅纪念大会的召开,葛均波院士给予了热烈的支持和高度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