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今天,继续说水浒里的“小人物”。

在水浒中,作为三大淫妇之一,潘金莲可以说是戏份最多,也最为有名。这出戏中,主角还有西门庆、武大郎和武松甚至王婆等人。

不过,还有一位重要的配角,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他便是郓哥。

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成龙饰演的郓哥形象

1

苦命的孩子

郓哥十五六岁,家里只有一位老父亲,没有劳动力,所以扛起家庭生活的重任全靠郓哥一个人。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做什么营生呢?只能去一些人多的地方,卖点新鲜水果,赚点儿小钱,贴补家用。

是个命苦的孩子。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生性乖觉,嘴也甜,会说话,经常到西门庆那里销货,西门庆也常常会给他点钱。

在郓哥眼中,西门庆不是坏人,或者说,西门庆对他而言,至少有利可图。

2

愤怒的郓哥

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到一起之后,几乎满县城的人都知道了,武大郎还蒙在鼓里。

某一天,郓哥搞了点新鲜的梨,一直卖不掉,想找西门庆讨点好处,但一直没找到。有个人告诉他,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上了,在王婆茶坊里。

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新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西门庆形象

郓哥得知这件事后,并没有去告诉武大郎,而是继续去找西门庆。到了王婆茶坊,他对王婆说了这样的话。

郓哥道:“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甚么不理会得!”

“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看到了吗?郓哥的目的就是想王婆能分点好处与他。但王婆压根不理会,还把他暴打了一顿。这时候,郓哥就想到了报复王婆。

郓哥道:“我是小猢狲,你是‘马泊六!’”……指著那王婆茶坊骂道:“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

“马泊六”是说那些拉皮条的人,尤其是撮合“不正当关系”;“老咬虫”是指鸨母,偷汉子的女人,郓哥这话骂的极狠。

3

说话的艺术

郓哥找到武大郎后所说的话,简直就是兵书活用。(下面四段是节选原文,有省略,可以跳过不看)

郓哥道:“你说没麦稃,怎地栈得肥耷耷地,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

郓哥道:“炊饼不济事;你只做个小主人,请我吃三杯,我便说与你。”……买了些肉,讨了一旋酒,请郓哥吃。那小厮又道:“酒便不要添了,肉再切几块来。”

郓哥道:“且不要慌;等我一发吃了,却说与你。你却不要气苦。我自帮你打捉。”……郓哥道:“……叵耐那王婆老猪狗不放我去房里寻他,大栗暴打我出来。我特地来寻你。

郓哥道:“……你今日晚些归去,都不要发作;也不可露一些嘴脸,只作每日一般。……若是见西门庆入去时,我便来叫你。你便挑著担儿,只在左近等我。我便先去惹那老狗。必然来打我,我便将篮儿丢出街来。你便抢来。我便一头顶住那婆子。你便只顾奔入房里去,叫起屈来。——此计如何?”

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水浒传》中的郓哥形象

先是 “ 欲擒故纵 ”,暗讽武大郎是“老婆偷汉子的鸭子”;“ 激将法 ” 激怒武大郎后,仍然不说,而是 “ 步步为营 ”,让武大郎请他吃肉喝酒;接着又 “ 反客为主 ”,告诉武大郎自己被暴打,是因为想去帮他;最后还给武大郎定了个计策,这个计策包括 “ 瞒天过海 ” “ 调虎离山 ”

不仅会说话,而且有头脑,估计郓哥闲暇时间没少看兵书。如此少年,恐怕成年人都不如吧?

郓哥最牛之处在于,说话太有艺术了。明明是因为 “ 想分点好处而无果,于是实施报复 ”的心机少年,结果他几句话一说,愣是把自己塑造成了 “ 为朋友揭发奸夫淫妇,结果失败被打 ” 的正义形象。

这要是在职场,估计起码能混个总监当。

4

要命的结果

那么,这个计策怎么样呢?

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郓哥见不是话头,撇了王婆撒开。……王婆当时就地下扶起武大来,见他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

西门庆这一脚,几乎要了武大郎的命,而郓哥先跑了。

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形象

倘若郓哥等武松回来再告诉武大郎,完全可以避免这个悲剧。但就因为他没分到好处,急于报复王婆,所以才怂恿武大郎前去捉奸。他本来可以救武大郎,却间接害死了武大郎。

整个事件是这样的:郓哥怂恿武大郎捉奸→武大郎被西门庆踹到吐血→潘金莲和王婆商量毒死武大郎。害死武大郎的有四个人,除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还有一人便是郓哥。

可以说,郓哥是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王婆放郓哥进屋见了西门庆,会是什么情况?或许会威胁西门庆,不断要钱;或许会要一次性封口费。但可以肯定,不论哪种情况,他都不会告诉武大郎。

5

最后

从郓哥骂王婆“马泊六”“老咬虫”等话,看得出来,他平时接触的人和环境。无非市井街头,巷头陌尾,评头品足的闲扯汉子,这种环境下,也决定了他的为人和性格。

一个16岁的孩子,为了生活,为了赡养父亲,确实不容易。但以如此手段赚钱,很可悲吗?

不是可悲,而是可怜。

杀死武大郎的第1把刀,不是潘金莲,更不是西门庆

他原本该过着简单地生活,却变得如此心机,还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吗?

于他而言,生活便如战场一般,不厮杀,不心机,便会死于敌人刀下。就像今日许多人,在职场谋生,绞尽脑汁,勾心斗角,辛苦而漫长。

谁都有“诗和远方”,但有几人能做到“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书中没有介绍郓哥的结局,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他的结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