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航空飞镖”比赛上,中国空军的歼轰-7A“飞豹”在性能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连续两年击败苏-34夺得对应组别冠军。应该说,这个成绩体现出了中国空军的飞行员训练和装备技术水平。

不过这些比赛的细节中有些点还是值得回味的,俄方飞行员比赛时开飞机的方式比较随兴、比较符合实战条件;而我方飞行员则会一板一眼、动作非常精准。脱开比赛本身,应该说这是很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训练要扎实、动作要精准。

不用说军队,即便是在竞技体育,我们的基本功和动作精准很多都优势明显,但有时会少了些“玩”的味道。如果将这个问题延伸到苏-35的引进,苏-35的作战辅助系统还是有思路值得借鉴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飞豹”获胜无疑是实力的体现,但中俄两军的风格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第五代战机在航电架构上的一大重点是信息融合,能把全机信息融合在一起做复合处理。佛系的说法就是“六根互用”,增强彼此的功能、增加抗损能力,除此之外也提供人工智能,帮飞行员分析情势、给予建议。

大部分的人看信息融合这件事,着眼于计算机强不强、计算机用什么架构。例如F-22、F-35用一台中央计算机直接处理全机事务,而苏-35、苏-57原型机则是仍有底层计算机与中央计算机之分,只是底层计算机处理最基础的模拟数字转换以及基本功能,中央系统负责复合处理。

△苏-35战斗机

F-22/35无疑是比较先进的,苏-57在2016年起采用新的计算机架构,也是在向F-22/35的架构逼近。歼-20的架构据说是直接上F-22/35的架构,因此不少人认为苏-35架构较落后已没东西可学。

事实上,信息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好坏,关键在软件,所谓的软件不是肤浅的程序代码,而是“做事的方法”。任何一个计算机软件都一样,一定是先知道要做什么事情?要用什么方法做事情?然后用程序语言将这些方法写成计算机懂的语言,让计算机去做。所以“写程序”等于只是在“人机翻译”,至于硬件的好坏则在于能不能顺利地执行这些程序。现在的计算机硬件的指令周期已经超过战机用途很多,所以程序通常是一定可以执行,差别只在“效率”。

△苏-35座舱特写,它航电架构算不上最先进但也“够用”

例如,如果我有很先进的芯片,芯片很小就有很高的处理速度,然后又可以用较少的程序做一样的运算,那计算机就可以更轻巧。反之如果我芯片差一点,或是程序功力差一点要用多几行程序才能做一样的运算,那我就要大一点或多一点的处理器、要多一点内存,那做出来的计算机系统在功能一样的前提下就会比较“笨重”。

但以现在的芯片与内存的性能来看,一个模块都是几十或是上百克,跟计算机系统内的电路板、电源、机壳等必要部件相比可以忽略。例如苏-35的Baget-53-31M系列计算机,刚推出时的标准设计是用进口商用处理器,频率396MHz,但为了保险,也有只用自制的Elbrus处理器的型号,当时自制芯片频率约200~300MHz,那为了达到一样的速度,就要多约50%的处理模块,但一个模块不过重150~200克,与18千克的总重相比可以忽略。

△测试中的苏-57航电系统,其电子元器件可能会比F-22/35“笨重”,但对于飞机全局影响有限

所以以现代计算机科技,硬件上大家都可以达到第五代信息融合的需求。但人工智能的重点是“工作方法”,这是要人类去“教”计算机的,而人类要如何教计算机?当然是要有经验。各种作战辅助人工智能所依据的,就是作战经验,或是作战研究。例如有了丰富的信息系统,可以知道哪里有敌机,哪里有导弹,谁对我有威胁等等,这些是客观事实,都是可以用感测系统量测到的。但是,掌握这些客观事实以后,要怎么应对?这就要基于作战研究或作战经验,这已不是工程师或程序设计师自己凭空脑补就可以的。

而从航空飞镖里面歼轰-7A的打法可以侧面看出,中俄国空军在训练上的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之下,俄罗斯这种偏“随意”的风格设计出的作战辅助系统也许会更贴合实战,苏-35引进后这套系统也将是观摩的重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