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由共青团成都市委等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成都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当晚,经过实战演习VCR、现场路演等精彩比拼,评选出社会组一、二、三等奖。同时,首届成都平原经济区青年创业大赛启动。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成都青年创业大赛社会组获奖者代表合影

第十一届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社会组)

一等奖:

中医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转移

二等奖:

3D焊缝自动寻位焊接机器人

熊猫车车共享旅游出行

三等奖:

藏汉双语信息化项目

电动车辆电机控制器

聚仪网

这些创业项目到底为什么能获奖?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对获奖者们进行了采访。

项目一:

药学硕士瞄准中医药,专注配方颗粒研究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张坤是西南大学药学硕士,毕业后在医药行业打拼。如何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发扬光大?成为他做“中医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转移”的初衷。

项目提及的“中医药配方颗粒”,与我们平时喝的冲剂不尽相同。它是单味药材制备成的颗粒,医生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临床调配使用,配出不同的方剂,给病人冲服。

张坤称,他所在的公司是全国首批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的专业化研发公司,目前已拥有400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的研究工作基础。

“药材炮制过程可以进行原料研究,提取、浓缩、干燥、总混、制粒可进行工艺研究,制成的中药配方颗粒可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他说,将药渣转化为有机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可进行种植技术的加工研究,从而形成产业化发展布局。

项目二:

为焊接机器人加上“眼睛”和“小脑”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人工焊接成本高,是机器人焊接的4倍;而普通焊接机器人属于“蠢萌型”,没有“眼睛”和“大脑”。获奖者张锐称,他带来的项目就是首个3D焊缝自动寻位和自动编程相结合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兼具人工焊接的柔性和机器焊接的效率。

具体来说,相当于给传统焊接机器人装上“眼睛”,任务时间以毫秒计算,“眼睛”还能对给机器人的“小脑”编程起促进作用。而编程则是自动离线的,能减少机器人停机的时间,当对下一个任务进行编程时,机器人可仍在生产线上工作,降低生产成本。

项目三:

主打“司机+导游”,享专人陪伴包车游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跟团游不自由,可能还有隐性消费;自驾又可能遇到路线不熟悉走错路……熊猫车车项目负责人之一谢联峻在IT行业17年,他们将熊猫元素和旅游结合起来,并主打“司导”。

所谓“司导”,顾名思义,就是“司机+导游”,由同一个人提供服务。司导服务的提供者来自三个渠道:专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和车主。司导需要经过认证、面试,并接受车辆和保险查验,缴纳服务保证金。在接单之前,还要经过100小时上岗培训,包括安全、摄影、服务规范和景区知识。游客则可享受全程有专人陪伴的当地包车游,连摄影师都有了。

项目四:

开发藏语医疗信息系统,助力精准扶贫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杨万昆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他的创业项目是为藏区医院及卫生系统提供现代信息化建设,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藏汉翻译功能。

根据他的调研,藏区医院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医生工作与患者的看病需求,目前应用广泛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有不适应性,特别是藏汉双语信息化系统目前还是一片空白。他说,他要做国内首个藏汉双语医疗信息产品研发,助力藏区建立全面、完善的三级医疗网络体系,推动传统藏医药的持续发展,助力精准扶贫。

项目五:

有了这个小玩意,坐新能源观光车更舒服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很多景区因为环保等原因,采用观光车在景区内游览,特别是新能源电动观光车越来越多;同时,高尔夫球车等场地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郑健注意到,中低速电动车,以及叉车、高尔夫球车等场地车和新能源观光车等,电机控制器90%靠进口,国产的性能也不如进口。2017年,继数年前的校内创业之后,他开始二次创业,独立研发新能源电机驱动项目。

电机控制器决定了相关车辆的运动性能,在电池和电机之间进行性能转换。郑健表示,他们研发的控制器,最大特点是快速适配,可用于电机功率等参数不同的车辆。同时,发热量低,并能实现再生动能用于刹车,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特别是反映在观光车上”。

项目六:

实验室、研究所大型科研仪器也能共享

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 哪些项目获奖了?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共享理念正涉足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奖项目之一聚仪网,推进的则是大型科研仪器共享。

根据项目团队调查,市场上普遍存在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大型科研仪器配套管理维护经费缺乏,外国仪器重复购置等问题。

如果将高校、研究所、企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整合在一起,能实现仪器信息的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和成本。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严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围观!成都青年创业大赛,这些项目为什么能获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