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这个问题之前也困扰过我,内心默默问自己800遍,明明脑脊液回流很通畅啊,怎么就会没效果呢?

  看了一些文献后,后来也就释然了,人体之复杂远超于教科书所描述,尤其是临床工作,有时候诡异的令人匪夷所思。

  而这次,之所以想起要写这篇,是因为近期看到又有同学在群里问这个。所以,再次查阅文献后总结如下,免得这些坑一次又一次的影响我们的心情。

  懒人目录

  脑脊液回流通畅,为啥没效果?

  腰麻失败了,到底要不要重打?

  神器推荐!

  01

  脑脊液通畅,为什么没效果?

  要说神经阻滞有异感但没效果,相信大家并不会太困惑,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而腰麻给人的印象一贯都是“起效快”、“效果确切”,外科医生都知道脑脊液出来了就可以去刷手了。如果说这时候给完药后,一点效果也没有,是谁都得“纳闷”半天。

  原因一、局麻药溢出

  这个原因估计大家普遍都能接受,但有时候新手们还是会纳闷,我明明看到脑脊液流出来了,而且回抽也很通畅啊。

  但是,作为老同志,我实在不敢否认,有时候我们的手真没那么稳当,再加上有时候穿刺针的位置又贼诡异,那出现药物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药液溢出到硬膜外腔

  药物注射到硬膜下间隙

  原因二、椎管内脊膜囊肿

  脊膜囊肿通常起源于脊髓的被膜,多见于腰骶段,其内部同样含有脑脊液。

  所以,有可能你的布比卡因,或者罗哌卡因都打到这囊肿里了,自然也就没什么效果。

  药物注射到囊腔里

  不要以为这是一种罕见病,自从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其发现率也是越来越高,国外甚至有文献报道发病率在(1.5-4.5%)。

  所以,建议如果多次穿刺都有脑脊液流出(据说,有最多打过3次都没效果的),但确实无效果的,可以建议病人术后做做相关检查。

  原因三、脊柱解剖异常

  腰麻起效需要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你要把要打到蛛网膜下腔;其次,药物在里头必须能够扩散。

  因此,即便你很确定把药都推进蛛网膜下腔了,但是,患者可能因为脊柱侧弯、椎管狭窄或者粘连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药物无法自由扩散,那也很有可能导致单侧阻滞,甚至完全无效的情况。

  A 和 C 是腰麻失败患者;B和 D 为正常对照

  (这个为啥腰麻失败?猜出来算你厉害!)

  原因四、药物的比重

  药物和脑脊液的相对比重,跟局麻药的扩散也有很大的关系。

  假设你使用的是重比重的布比卡因,穿刺间隙是L3/L4,那一般没问题,药物会顺着脊柱的弧度往上扩散。

  但是,如果定位有所偏差,穿刺的间隙是L4/L5,甚至是L5/S1,那很有麻醉平面就一点也上不来。

  脊柱生理曲度

  原因五、局麻药抵抗

  有时候也会听到患者说“医生,麻药对我不管用,你给我多用点”。通常这时候,我只会给他一个鄙视的眼神,然后来一句“是大象都给你麻倒咯”。

  但是,还别说,真有文献报道因为麻醉药抵抗导致腰麻失败的病例。

  作者认为,这些患者的钠离子通道可能发生了变异,导致局麻药对他不起作用。

  但这个东西目前还有争议,而且没有在细胞水平得到证实。而大多数专家认为,无症状的钠离子通道变异是不存在的(已知的Nav1.1突变伴随难治性癫痫;Nav1.7突变合并慢性疼痛)。

  02

  腰麻失败了,要不要重打?

  第一次腰麻失败后,怎么办?重新再打一次还是直接改麻醉?

  实际工作中,可能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也见过重打的,也有直接改麻醉的。那这样的话,对于麻醉新手来说,就很糊涂了,经常被问的就是“到底能不能重打?”。

  我的回答是“看情况”!这绝对是个万能答案,而且事实也真就是这样。

  如果,你判断是因为药物失效或者自己手抖了打到硬膜外腔了,那可以选择再重打一次。

  当然,这必须给与充分的观察时间(超过20分钟),确实一点效果也没有。假如观察时间不够,只是这个病人起效特别慢,那你再重打就很容易导致平面过高,这我是有过教训的。

  一个战士,一线医生打完后快20分钟了,一点效果也没有,然后我给重打了,而且只给了一半的剂量,很快平面就到T2,患者本来也年轻啊,还是战士,迷走神经都比较亢进,心率一下就掉到30次,开始意识有点淡漠,还好给了一支阿托品,辅助胸外按压了10几下,心率意识就都正常了。

  如果,打完了麻醉有一点点效果,或者说出现单侧麻醉,那我可能会更倾向于考虑是因为患者解剖的因素导致的,不会再选择重打一次。

  第一,有可能你重打了之后还是一样效果不佳;第二,还有可能就像上面的那个病例,打完麻醉平面过高;最后,再次给药之后,很有可能局部的药物浓度会过高,那就很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03

  神器推荐

  上面说了这么多原因,很多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东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改进穿刺技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通过最近这两个高龄特殊病例(巧了,都是85岁,一个在60年代做过腰椎手术,具体术式不详;一个看看病人,再看看片子那脊柱侧弯旋转的),自己深深的体会到了,术前如果有腰椎的片子,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片子,没有片子尽量跟外科医生沟通,拍一个。

  当然,提高穿刺成功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可视化”。文献报道,超声引导下能减少将近一半的失败率。

  所以,今天要强烈推荐一个学习脊柱解剖和超声引导下脊柱穿刺的网站。

  http://pie.med.utoronto.ca/VSpine/VSpine_content/VSpine_ultraSoundGuided_lumbar.html

  (在浏览器中打开)

  打开之后,按照提示你可以移动超声探头,各个切面扫描,而且探头位置、超声图像以及解剖图谱是实时对应的,学习起来基本没难度。

  到最后,你还可以给自己来一个测试,看看能不能把想应的标记放到正常的位置。

  我是小结

  大概100年前,我们的前辈就说了:要做一个成功的腰麻,有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你要穿刺成功;其次,你要把药物打进蛛网膜下腔。

  所以,我们能做好的也就是提高自己的穿刺水平,至于真的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腰麻失败,也不要太郁闷。

  谁还没个失手的时候,学了这么多了,不就是为了到时候随便找个理由嘛,病人长的不好,能怪谁!

  Hi,我是小捌,一个简单认真的麻醉医生,我相信持续学习的力量,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写一些独立思考的读书笔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