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马晓晴)实时人流状态可拉响人群聚集预警,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看”哪儿要建停车场或幼儿园……自2017年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有了“大数据”中心以后,寸土寸金的地界长了一双“眼睛”。最近,不少居民发现,这双“眼睛”比以前更亮了。

据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介绍,随着西长安街大数据中心2.0版投入使用,北新华街、西交民巷等胡同之间的交通微循环打通了;文保单位一旦发生火情,十秒内就能传来大数据报警;用大数据统计人流量发现的闲置地也摇身一变,化为1371个车位,解决了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闲置地“变身”停车位

“原来社区只能提供350多个车位,但是这儿的汽车却超过800辆,找车位成了我的一块儿心病。”家住和平门社区的马先生说,为了安顿自家的爱车,他可谓绞尽脑汁,见缝停车、开出三公里找车位,各种办法他都试过。

可就在一个多月前,马先生发现街巷长的微信工作群里弹出这样一条信息:“北新华街55号闲置地计划新增78个停车位,有需求的居民请到社区登记。”看到这条信息,马先生乐坏了:“压根没想到还能有这好事,那天下班我没回家就直奔社区居委会了。”登记、核查信息,到了居委会马先生才知道,这都是大数据平台的功劳。

“社区工作人员跟我说,这块地是2015年拆违后的闲置地,大数据通过人流量和车辆监测,发现这里的空白。”马先生说,虽然大数据平台刚投入使用一年多了,他却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觉得这个“高大上”的平台如此有用。

和平门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平门社区是老小区,车位需求和缺口之间差距超过400辆,听说辖区内多了新的停车位,来登记的居民踢破门槛。“我们严查四证合一,优先保证每家有一个车位,现在这78个车位已经都有了主人,很多居民的车辆已经停进去了。”该负责人说。

“吹哨报到”新建6处停车场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来到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看到,在大数据平台的大屏幕上,整个西长安街街道车辆分布情况通过由红到蓝的颜色分层显示,红色代表区域内车辆密集,橘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密集程度依次递减。工作人员则将数据实时汇总。

“群众的需求就是哨声。”桑硼飞说,平台升级后,街道4个部门协同5家属地企业一起报到,西长安街新建了6处停车场,增停车位1371个,其中社会单位共享停车位688个,胡同停车自治新增车位641个。

如何扩大战果?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有了新的计划。除了已经投入使用的78个地上停车位,和平门社区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和属地一家企业合作,准备将其地下停车场近百个车位,通过共享停车的方式方便居民。

明年,和平门社区还将增加2条停车自治胡同,有望再增加流动车位90个。“大数据平台能够把那些肉眼忽略的,拆违后闲置的地块摆在眼前,未来将成为街道增加停车位的一大‘利器’。”桑硼飞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