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肝胆外科主任王仲:

刀锋上的济世仁心

「身边好医护」市一院肝胆外科主任王仲:刀锋上的济世仁心

市一院静谧的手术室内,一台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正在进行,身为主刀的大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王仲主任医师,操刀在患者的腹腔里娴熟的游走操作。

生命监护仪器不绝于耳的警报声,伴随着手术器械和弯盘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这台肝胆外科四级手术持续了四个小时。患者被推出手术室时,王仲和年轻的助手累得瘫坐在墙角。

“主任,还是在医务处做处长轻松吧。”

“处理医疗投诉、接待患者家属、配合各种调查、进行院内管理,哪一项工作也能让你脱层皮,”王仲舒了口气,“不过也是那7年的医务处经历,让我明白,医术不是医生的全部。外科医生单纯依靠‘一把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患者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专业因素,忽略沟通、交流、医德、修养这些素质,也会影响治疗效果,也足以拖垮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生。”

中国外科之父、肝胆外科和移植外科泰斗裘法祖曾经说过:“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而王仲彻底感悟同门老前辈这句话的分量,用了整整22年。

「身边好医护」市一院肝胆外科主任王仲:刀锋上的济世仁心

体弱却选择了高风险的肝胆外科

王仲当初学医的理由很简单,身体不好,他觉得学了医,起码懂得怎样照顾自己。然而1995年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却遇到了三个选择。

“当时医院安排我到大外科,两年内我轮转完所有专科,外科技术慢慢就可以了,后来医院要求我选择一个科室,我思来想去,最后选了普外科。”

王仲的这个选择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够“想不开”的,因为骨科待遇不错、神经外科高大上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而普外科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光急诊患者就塞得满满当当,夜班、加班是家常便饭,手术一台接一台,缝皮、清创的琐事更是数不胜数……但王仲却干得很开心。

“年轻医生必须要打好基础,如果你今后想走得更远更深,就一定要在普外磨性子、练技术。”王仲的眼光远却总是出人意料,在从业15年后,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进肝胆外科。

外科细化分科是大势所趋,这本无可厚非,不过当时很多人都劝王仲去干胃肠外科,因为待遇不错,而且风险较小,因为胃肠外科的很多手术都有范式指南和经典案例,这就好比马路上划好的车道,只要守规矩沿着走,一般都很安全。然而王仲却刀头一转,进了肝胆外科。

“肝胆外科是出了名的高风险专科,都是要命的重要脏器,周围血管密布,解剖位置深,大多数都是手术难度大的四级手术,切面大,手术无范式、不定型,变数太多,教科书上没有现成东西给你照搬,同一种病的患者打开腹腔后是天差地别,100个医生有100种下刀路径,几乎每台手术都要创新,压力很大。”但王仲还是去了,他的理由是,外科医生就应该过充满挑战的生活。

当初因体弱入行的他,从此过上了刀尖上起舞的日子。

「身边好医护」市一院肝胆外科主任王仲:刀锋上的济世仁心

7 年医务处长让他重新认识这把刀

外科医生一直用极端的方式拯救生命,无影灯、绿色手术衣、冰凉的手术器械、刺耳的生命监护仪器声,在被汽化和切除组织病变时产生的有害气体、病变细胞、病毒包围中与病魔作战。每次手术他们都用自己做赌注,手中握着世上最珍贵的东西。虽然身披白袍,却终日面对血淋淋的内脏皮肉、惨不忍睹的肢体、最难闻的气味、最恐怖的细菌病毒,一刀切下去便没有后路。

这就是王仲的工作,除了门诊、查房、加班,剩下的就是手术,他常常一天要做七八台手术,同时要在五六间手术室里“转场”,为了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他曾在前一天做了3个手术的情况下,又连续在手术台边站了30多个小时,最后累瘫在手术台边。而随着病种结构的变化,突发疾病、恶性疾病、难治性疾病的发病率日渐走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夜里,急性胰腺炎等凶险性疾病的急诊患者越来越多,王仲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手术室。

肝胆外科医生有“四怕”,出血、瘘、器官功能衰竭和术后并发症,所以肝胆外科的手术不是下了台就万事大吉了,通常要熬过术后两三天,恢复好了,术中放置的各种管道无异常,液体排出了,患者能通气进食了,医生这才能松口气。而很多肝胆疾病患者往往合并肝炎等传染病,医生的治疗就面临巨大风险。王仲曾在抢救一例大隐静脉剥脱的丙肝患者时意外划伤手指,差点被感染,而他手术过的乙肝、艾滋病患者更是数不胜数。

2010年,王仲担任市一院医务处处长,从此,医患关系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另一个关键词,他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投诉、调解纠纷、接待来电来访、管理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还经常要跟“医闹”面对面,更要随时随地接受患者、家属、社会甚至同事的质疑、怒火和不谅解,甚至要准备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刁难、斥责、辱骂甚至推搡殴打,别人常说他的工作就是“成天一脑门子官司”,但王仲却有了一份别样的感触。

“医务处的工作让我更深深体会到手中这把刀的分量,它带给外科医生、对医学难题的挑战和征服欲,是深入骨髓的。”于是,当别人想尽办法往行政部门钻的时候,已经身为医务处处长的他则利用一切机会研究手术视频、钻研技术刀法、研读医学资料,不肯离开临床半步,2017年他更做出了又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回肝胆外科干临床,拿起了手术刀,没日没夜地加班。

手术之外医生也得有济世情怀

戴着乳白色外科手套的手探入患者腹腔,拨开胃、肠,分离网膜,终于找到位于腹腔后部的胰腺。王仲用手术钳夹起组织,用电刀把肿瘤组织一点一点剥下来。这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患者,王仲用娴熟地刀法给她切除胰腺肿瘤。 肝胆外科没有小手术,一般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每个手术日王仲要站上十几个小时,这还不算,术后3天他的神经都会高度紧张,患者又源源不断,王仲就像一个时刻拉满的弓,没有半刻清闲。

但即便是治疗成功,王仲也总感到些许的苦涩,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肝胆外科的患者都没有小毛病,通常花费不菲,但不少人家境贫困,王仲总是“救命要紧”,可总有人故意拖欠医药费甚至恶意逃费、故意失联、留下假电话和住址偷偷跑走,此时,王仲只能一遍遍的写报告解释,甚至承担责任被扣奖金,就像人们常说的:“没得到感谢反而落下一身不是。”

“医生就是这样,即便如此还要勇往直前,因为你就是为救命而存在的。在生命面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而且当你成功救治了一位患者,特别是疑难疾病患者,他们带给你的那种专业上的成就感和技术上的收获,是难以言表的,从这个角度说,医生还要感谢患者。”

如今的王仲领衔的市一院肝胆外科已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可以常规开展除移植手术外的所有手术,包括难度最高的四级外科手术,科内16名医生全部实现硕士化,其中还有5名博士,平均年龄40岁左右,半数以上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构建了科室人才、技术、设备“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优良架构。鉴于疾病谱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王仲还主导科室进行亚专科化细分,设立了肝、胆、胰腺、胆道四个亚专科小组,促使医生精进技术,满足患者日益强烈的个性化诊疗需求。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苦难、艰辛和惊喜,王仲说,身为医者,能够“担得起”身上这身白袍的重量,人生便处处是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