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互动讨论:“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也受爱豆冲击,同样每年好剧本好角色有限,韩剧的男新人演员还是每年高频地涌现,新人女演员却几乎断档殆尽?”讨论很有意思,所以把集结了大家思考结论的评论抽炼组合起来,就是今天的主题内容了。

娱乐圈同样存在难以避免的性别歧视

就像历年都有奥斯卡影后呼吁好莱坞也要解决男女同工同酬一样,估计每个国家的娱乐圈都是同样的问题,职场如是。转入韩剧会发现这种倾向性的消费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在加重。以十年前的韩剧为例,我们很容易想起男女主角共同的存在感,反观十年后的今天,大量女主角显得不是那么清晰明确了,市场导向带来的变化不是一夕之间,却更加严重深刻。

女性题材缺失带来的影响日益加重

白美京是我们最近的热门编剧话题之一,固然《大力女都奉顺》剧本极其失败,《有品位的她》没有完成角色价值的全然提升,但她两部作品都是女性视角出发,已经算是很不错。韩剧中目前真正能够从女性视角出发写剧本最好的编剧是苏贤晶,所以她的作品一般都不大红大紫。其他很多知名编剧,这里我不一一点名,几乎都在用模板来复制“童话式的灰姑娘”故事,弱化女性角色在剧中的重要程度,但韩剧的主流女性观众群体决定了这种审美反而是大众化的。

这里还有一点重要的因素是,由于韩剧的题材决定了剧中女演员类型的单一性,所以一些有演技的年轻女演员能够在电影上获得成功的,才可能会反过来演演韩剧,否则根本没机会成为主角,因为外型。同样的在男演员身上可能也有一些因素,韩剧也更爱花美男一些,但相对要好很多,比如柳俊烈在《请回答1988》中的成功,就是范本式的。

从量变到质变带来的雪球效应

市场永远是产品最好的催化剂。当市场表示需要更多的男性角色的时候,编剧就在剧本里创造了更多的男性角色,一旦有了更多的机会,便有了更多的可能。过去韩剧总是三角恋,这样的情况下,男二号就比女二号出彩很多,而且这种情况在愈演愈烈。因为早期的时候,很多现在走红的三四十代女演员,都是从演女二号恶女角色开始的,现在大家还能回忆起多少最近三年里的女二号角色?

同样配角的数量也是一样的,类似最近在播的剧目里,《再次相遇的世界》、《王在相爱》、《救救我》这样的剧本里,男性角色的量就远大于女性角色,能否在正剧当中有出演机会,会成为年轻演员们争取下一个角色的重要契机。

这一个不大不小的话题里,其实包含着韩剧产业链制作相关的社会背景、市场背景和工业背景,很多东西透过现象去看看本质,是很有意思,又很无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