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距离冯小刚大作《芳华》上映仅2天,早已看完点映的关注也早就在朋友间感慨“影片静静的风格很好,所以炮响的时候突然吓一跳”,影片质量受到一致好评,影迷对冯导两年磨一剑的《芳华》翘首以待。

然而就在影片被万众期待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声音,观众在淘票票上13日购票时赫然发现,《芳华》预售票价竟然低至0.8元,相当于白送! 在12月15日影片上映首日,某些影城票价同样低至3.8元。令人错愕的超低价票出现,难道预示着影片质量不佳难以卖动?

好口碑的《芳华》竟卖出0元票,淘票票疯狂票补为哪般?

但仔细一想,即使现在每部影片片方都会投营销费用,也不可能如此疯狂做票补。0.8元和3.8元特惠票是什么概念?2017年影院最低票价平均情况是,进口片最低25元,国产片最低30元(3D、IMAX35元左右),一张票卖0.8元~3.8元意味着平台+片方要每张补贴高达29.2~26.2元票补,这里绝大多数票补是由淘票票自身烧的票补承担。

在阿里影业俞永福时代,俞永福多次表态对淘票票的投入没有上限。在李捷接任CEO后也再次确认,对淘票票的补贴没有上限,淘票票将不排除在关键阶段启用票补。但近一年即使狂烧票补的淘票票市场份额也始终徘徊在30%左右,显然淘票票对猫眼微影合并后的65%市场份额并不甘心。于是这次淘票票又借势《芳华》疯狂烧票补,全然不顾冯导精心制作的国产优质片《芳华》是否有望冲击更亮眼票房成绩。

据业内反馈,《芳华》这类影片一方面具备冯小刚品牌背书,另一方面影片本身制作精良,是典型的白马影片,本不应该运用IP电影、流量小生类影片的狂烧票补策略,而应该走匹配影片高质量的高单价策略,以期收获增量票房。

但如今淘票票采取超低价票烧票补策略,无疑会因为低价售卖影响《芳华》的口碑品相;更关键的是,超低票价下《芳华》电影票卖的越多票房增量却没有相匹配程度的提升,《芳华》片方、冯导分成并没有因为多售票而显著增长,却在影院经理处落下个“依靠票房注水,片方没有信心”印象。

不仅是《芳华》,淘票票年底突击花钱的票补战火同样还延伸到了《机器之血》、《妖零零》上。作为成龙主演的第一部国产科幻影片,《机器之血》定档12月22日上映,在距影片上映提前一周淘票票开始为影片进行预售,预售价格同样是令人错愕的0元;淘票票15日开始预售的还有《妖铃铃》,票价低至2.8元,这两部影片都是由淘票票联合出品或联合发行。

好口碑的《芳华》竟卖出0元票,淘票票疯狂票补为哪般?

此次超低票价在电影业内引起争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能卖座的头部影片,超低价所带来的流量并没有给片方带来真正价值。但阿里影业目前面临的状况可谓压力山大,12月8日阿里影业股价已经跌至0.89元/股触及52周交易日的股价冰点,“年底突击票补烧出票量,在资本市场粉饰财务成绩”也成为淘票票母公司阿里影业的刚需。只是阿里影业在资本市场这种左手倒右手玩法固然娴熟,不知道苦心做活的电影人会怎么想。

在刚刚结束的12月10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代表大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 电 总 局电 影局 .副 局 .长李 国 奇指出:“电商进入电影售票领域,大方向是对的,不可逆转也阻挡不了。但电商快速发展同样存在问题,电商发行不能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票补、结算、分配等要依法依规、厘清行为边界。”而这一问题,早在2013年5月发行放映协 会召开会员大会时总 局 领导就提出过。李国奇表示下一步电影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推动形成更为合理的市场秩序和规范。然后“年底碰刚需”的淘票票却不顾广电总局的三令五申,在广电会议第二天就上线 “0元、2.8元、3.8元”超低价票,狂烧票补期待伺机冲击市场份额。

好口碑的《芳华》竟卖出0元票,淘票票疯狂票补为哪般?

这种玩法熟悉吗?2015~2016年正是电商狂烧票补冲击市场份额时期,引发市场“票房注水、影院偷片方票补”乱象,偷漏瞒报票房作为危害电影产业毒瘤一直变换形式存在,从手工票、退票这些老办法,发展到截留软件,用高技术进行偷漏瞒报,严重损害了片方利益,破坏行业风气。据闻此次收了片方营销费用成为影片联合出品方、联合发行方的淘票票,也因超低票价事件遭遇了行业质询。

不仅如此,在某些超低票价影院,不排除平台BD人员跟影院密切,联合压制某些片子向制片方“压点”,签阴阳合同、滥收服务费、打价格战,无非都是从产业链条中挤占一些额外利益。

由烧票补、价格战带来的行业乱象还历历在目,行业呼吁价格竞争走入正轨,毕竟这些短期做法终归是怪力乱神、涸泽而渔。放眼整体行业,只有整个行业发展的好,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各个环节才会有好日子过,产业链各方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并非“你赚的就是我赔的”的博弈关系。明白“只有整体盘子做大了,产业链从业者才会持续做大”这个道理,对可持续发展的电影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