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指数和股票的买卖点难以判断。否则大家这会儿在海天盛筵,而不是看这篇文章。

要判断买卖点,首先个人需要对行业和公司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公司有一个初步的估值。其次,个人对估值的理解往往和市场不一致,市场的前后风格也会变化。最后,即使个人对估值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情绪也会影响个人的操作。无数次,大家都想再涨一点儿后卖出,或者再跌一跌后买入,但往往后悔莫及。

所以,格雷厄姆和斯文森都大力推荐“资产配置+再平衡”

参考阅读:

“聪明的投资者”大智若愚

“Unconventional Success 与众不同的成功” 触手可及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再平衡”操作呢?

首先请明确,再平衡的核心目标不是最大化收益,而是平衡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

先锋基金基于近百年历史数据,计算了各种再平衡策略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认为没有所谓“最优方案”,不管是按月/季/年,还是按阈值再平衡,收益都差不多。但再平衡频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所以建议每半年或者每年看一看资产配比,如果偏离目标5%以上,则进行再平衡操作。

方案一,60%股票40%债券,定期再平衡

方案二,60%股票40%债券,基于不同阈值,定期再平衡

方案三,60%股票40%债券,基于不同阈值,每天再平衡

所以,如果大家对估值没信心,就用最简单的股债平衡。股票或基金逐步定投到位后,定期再平衡,涨多了卖一点、跌多了买一点,保持股票市值和现金比例固定。

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大家对估值有一定信心(例如,参考我的 主要指数估值和盈利预测 2018-08-31),可以设定一个相对保守的买入门限——门限值一定要保守,从而尽力买得便宜,减少本金损失概率和比率。

低于门限时,逐步买入,直至股票基金持仓总市值上限(参考:如何设定自己的合理持仓上限)。注意,如果还没有买到持仓市值上限,价格就超过买入门限,也要坚决停止买入(如果做不到,说明对估值没信心,请选择最简单的股债平衡方案)。

价格上涨,高于门限后,则开始再平衡,逐步卖出。我个人喜欢涨5%、卖5%。例如持有100元的股票,涨5%至105元后,卖出5元;这时依然持有100元股票,但多了5元现金。这样上涨时,手中现金不断增多,股票成本不断摊薄,又始终持有一定市值股票,不会完全踏空,心理压力小,容易执行下去。

不断卖出后,现金越来越多,我会努力去寻找新的低估品种。或者,等持有标价格低于买入门限后,重新买入。

最后再强调一次,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收益最大化,而是在自己睡得安稳基础上,尽可能简单易行,取得一个稳妥的收益。所以,“资产配置+再平衡”是最适合我们个人业余投资者的方案。

@今日话题 @蛋卷基金 @雪球达人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