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机长齐焕清。中国飞龙通航供图

编者按: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的第十个年头。通航资源网特邀东方通航、中国飞龙通航、南航通航等参与救援的企业,为我们讲述一段发生在汶川地震大救援中的真实故事,以作纪念。

本文作者齐焕清,系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飞行部部长,直升机副总飞行师,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曾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国家南北极科考等任务。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服役多年。2008年5月,在汶川地震救灾前线,再次听从了战斗的召唤。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猛然间天摇地动,倒海翻江,8.0级的强烈地震没有任何征兆猝然袭来,那时的我和机组还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执行大兴安岭林区的防护任务。

当接到立即返回公司准备参加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时,这消息既突然,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执行空中救援任务已不是第一次了。我和团队经过一天的紧张准备,16日上午飞往灾区现场,途经沈阳、天津、郑州、宜昌、重庆,一路转场于17日下午抵达四川。

我们的飞机降落在广汉民航飞行学院机场,当时机场上有二十多架飞机先期到达,听说有的已经开始执行救援任务了,我们就急着要找指挥部要任务,就在这个时候,指挥部通知召开机长会议。

会议主要是研究山区飞行作业的特点、地形、地貌,由已经在灾区上空作业的机长详细介绍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对于中国飞龙常年在大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穿梭飞行作业的飞行员来说,山区飞行是他们擅长的科目,并没觉得有多复杂,倒是这里陡峭的山坡上有许多高压线引起我们的注意,觉得这是个新情况。

5月20日,天气预报震区将有强降雨,但在清平乡一个堰塞湖的下方有300多受灾群众还有救灾人员被困,如果再发生强降雨,被困群众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危在旦夕,指挥部果断决定实施营救。但用超美洲豹和米-171等直升机执行撤离任务,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

因为到达现场要经过一个峡谷,这里地势险峻,一次只能通过一架直升机,撤出十几个人,所以不可能在强降雨之前把300多人全部撤出。唯一的希望落到我们身上,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部急通知我和另一位米-26驾驶员乘坐一架米-171直升机在空中查看地形和飞行路线。

回到指挥部,我和机组成员当即表示没有问题,可以完成任务。指挥长并没有大喜过望,而是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去试一试,行就降,不行的话就返航,千万别硬降。能够看得出,指挥长这个命令下得多么艰难。

“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通航米-26直升机参与2008汶川地震救援。摄影:张树才

米-26机组终于首次在震区起飞,这架飞机担负着指挥部的如山命令,担负着家乡父老的重托,承载着多少命悬一线的希望,吸引着灾区无数关注的目光。飞机在旋翼卷起的狂飙中升空了,离地面越来越远了,离森林越来越近了,离峭壁越来越近了,机组的全体成员都屏住呼吸,使出他们在大兴安岭常年练就的驾驶技术,顺利地穿过大峡谷,降落在刚开辟出的场地上,那块场地也只是临时踩出来的一块看似平整的土地。

我们一降落,便联络上一个负责人,问他这里有多少人,他的回答是125人。125人,我一挥手说全都上来吧。那位负责人不敢相信我说话,又问了一遍,当他确信这架飞机能一趟把被困的人群撤出时,激动地使劲摇着我的手说谢谢你,还得这个大家伙啊。我们机组成员有序的引导125位灾民乘机,告诉他们如何减少噪音,和飞机在飞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通航米-26直升机运送被困人员。摄影:张树才

当我们再次降落在广汉机场时,机场上一片欢腾,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米-26,这个大家伙真管用啊。我们一鼓作气,在天黑之前又飞了一个架次,又救出了一百多人。那一次的救援让中国飞龙、米-26、我们机组在抗震救灾前线,完成了一个精彩的亮相。

正是由于米-26和机组成员的出色表现,才使它成了一架万众瞩目的直升机。

第二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一开口就问了有关米-26性能的一系列数据,这时我知道又将接到一个大任务。对方说现在整个四川救灾的重中之重是唐家山堰塞湖,还有往堰塞湖大坝上吊运设备,解决堰塞湖的问题,非我们的米-26不可。

因为除了米-26,所有的直升机都无法将大型的机器设备吊运到坝顶。当时我只说了一个字行,不到五分钟,指挥部派来的车就急急忙忙接我去开会。到了指挥部才知道,当时所有的电话都是找我们的,成都的、济南的、各个部门的,都是问米-26的,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起吊重量。

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灌了整整3.6亿立方米的水,大坝要是垮了,整个绵阳市就会被洪水淹到三层楼,130多万人口就要受灾。我当时也曾问过指挥部的专家,除了让我们上,还有没有其它的备选方案。人家告诉我,堰塞湖的地势非常险要,车进不去,设备进不去,其它的飞机又没有吊运的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米-26把机器设备吊运进去,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考虑到四川灾区的气温比较高,按发动机曲线计算,起吊重量就达不到手册给理论重量。我慎重地向总指挥报告的最高起吊重量不能超过15吨。这时指挥部就下达了命令,立即集中15吨以下的挖掘机,准备向堰塞湖坝顶吊运。

5月22日,我们先乘坐军方的米-17直升机跟他们一起查看吊运起落的位置。看了一大圈,最理想的场地是两所部队的营院。部队首长当即表态,只要是抗震救灾需要,让砍树就砍树,让扒楼就扒楼。

当时我们把机降点选在擂鼓镇的一处路口,因为路口这个地方虽不太理想,吊运作业可能要费点劲,但把起吊场地设在部队营院损失太大了,可以做预备场地。指挥部立即下令,把所有的设备、器材都运到擂鼓镇,然后吊到坝上。

就在抢险的最危急时刻,温家宝总理视察了唐家山堰塞湖,决定将吊运的任务从360吨增加到900吨。同时总理又做出批示,米-26飞机不要再派其它任何任务,全力完成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任务。米-26成了国家总理抗震救灾全局的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

“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通航米-26直升机参与2008汶川地震救援。摄影:张树才

5月24日到25日连续阴雨,直到26日阴云渐渐散去,米-26顺利地飞进了深山峡谷,在堰塞湖坝顶上空做航线模拟飞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陡然出现,在坝顶的上空竟然横着两条高压线。这两条高压线是通往北川的,地震后已经断电了,但它正横在航线上,给吊运飞行增加了巨大的困难。回到指挥部后,他向地方负责人提出了掐断高压线的要求,但得到的回答是,山高林密路险,组织人力掐断高压线至少需要4个多小时。

在那时,4个多小时意味着,有多少的生命将受到威胁,我们根本没有任何选择,飞!我和机组成员愣是在大峡谷中强行改变飞行下滑曲线,越过高压线后,在目测投放点视线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将挖掘机稳稳地放在了坝顶。成功了,有惊无险。连续奋战,一共向坝顶吊运了14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到飞行第15架次时高压线才被掐断。

没有了高压线的阻碍,极大地提高了飞行作业的速度。5月27日,俄罗斯援助的飞机也赶到了,一天就能吊运14台设备,这使得堰塞湖抢险有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就在我们稍稍松了口气的时候,又一个严峻的挑战不期而遇。一开始,坝顶重型设备用油都是部队的米-17吊运进去,但是效率很低,不能满足需要。这主要是因为米-26在擂鼓镇和唐家山之间吊运飞行,把整个时间和航线都占了,影响了米-17运油,再加上米-17的运力有限,一次只能运进一吨油,远远满足不了供应。

指挥部根据坝顶油料告急的情况,从擂鼓镇调来一个大油罐,装了12吨油,准备用米-26吊运到坝顶。这样吊运大油罐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又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群策群力,解决了油罐重、有晃动、没有挂点、不易绑紧等一系列困难,一次吊运成功。

“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通航米-26直升机参与2008汶川地震救援。摄影:张树才

堰塞湖坝顶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抢险工程昼夜不停地推进。温家宝总理急切关注,亲自赶到堰塞湖,他说一定要把水泄下来。指挥部也急了,炸药上去了,炮弹上去了,82无后坐力炮也上去了,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简直就成了一个战场。

6月10日,终于开始泄洪了,水量达到了每秒7000立方米,坝顶出现了裂痕。按照指挥部的命令,米-26又紧急把坝上的油罐吊运回来。这时,我们听说有两架米-17正在从坝顶往下撤人,有400多武警官兵急需撤离。我们急忙找到成空的参谋长请战,告诉他用米-17运400人,最少也得10个小时,而用米-26,几个架次就能完成。

参谋长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决定派中国飞龙的米-26飞进去撤人。机组紧急起飞,执行非米-26莫属的艰巨任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4个架次,就将400多武警官兵成功撤出。在最后一个架次刚刚起飞不久,滚滚洪流就将大坝冲垮了。

我们米-26机组在抗震救灾的艰巨战斗中,穿行于蜀道上空,总共飞行作业59架次、飞行32小时52分、营救受灾群众和武警官兵635人、吊运设备物资547吨。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献出了力量,也获得了功勋。

“5·12”救援机长:守护人民安全 我们责无旁贷

图:中国飞龙通航米-26直升机参与2008汶川地震救援。摄影:张树才

有人经常好奇的问我要开动这个大家伙要多少人,我回答说至少要16人,因为一个小小的驾驶舱里就要有正副驾驶、领航员、空中机械师、观察员,机舱里至少有2-4名吊桶操作员,剩下的就是机务人员。

自汶川地震以后,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国家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特别是在抢险救灾的时候。中国飞龙通航也在2008年以后,加大对重型直升机运营和飞行员、机务人员培养力度,精遴精干人员作为重型直升机成员的后备力量,还定期组织米-26机组成员出国培训。

十年来,中国飞龙以打造金牌重型直升机团队为目标,加强重型直升机各类人员培养,经过多年来的人才技术储备,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批由80后的机长、机务组成的成熟机队。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运营重型直升机的过程中,技术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于是我们从小学生做起。十年间,中国飞龙的飞行人员、机务人员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重型直升机所有的飞行与维护的知识,如今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运营的方法。

十年间,我们参与武隆抢险、毕拉河森林大火救援等重大抢险的任务,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

了解更多通航资源,尽在通航资源网(www.GARNOC.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