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摘要 二、公司简介及主营业务

三、核心竞争力 四、经营数据及财务数据

五、企业发展

一、摘要

巨化股份是浙江国资委控股企业,属于化工中化学制品行业,主要从事氟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与销售等的公司,主要产品制冷剂、特色氯碱新材料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受市场需求改善,公司产品和原料价格上涨,业绩大幅增涨!

二、公司简介与主营业务

(一)、公司简介

巨化股份成立于1998年6月17日,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1998年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主要从事氟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与销售等。

巨化股份是国内最大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制造业基地。公司形成液氯、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烯、AHF 为配套原料支撑的氟致冷剂、有机氟单体、氟聚合物完整的产业链。公司核心产业氟化工及其它主导产品在规模、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巨化”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氟产品系列、有机氯产品系列、硫酸系列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烧碱、聚四氟乙烯、HFC-134a产品被授予201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截至 2017 年底,拥有有效专利75 件(其中境外授权 4 件)。公司在氟化工、氯碱化工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先进实用的自有技术,“科研-技术储备-生产”三大环节地有序衔接,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产业集群及规模技术优势。公司主导产品规模国内领先,主要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核心业务氟化工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其中氟致冷剂处全球龙头地位),特色氯碱新材料处国内龙头地位。目前公司产品受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价格和原料均出现较大涨幅,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二)、主营业务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主营业务为基本化工原料、食品包装材料、电子化学材料、氟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氯碱化工、硫酸化工、基础氟化工等氟化工、电子化学材料必需的产业自我配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基础配套原料、氟致冷剂、有机氟单体、含氟聚合物、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材料等在内的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并涉足石油化工产业。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主要产品及用途:

1、产品类别:制冷剂产品

产品名称主要用途:

(1)、R22——用于工业、商业和家庭等空调系统的制冷剂;也可用作杀虫剂、喷漆的气雾推进剂及灭火剂,还是生产含氟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2)、R134a——用于汽车空调、冰箱、商业制冷等行业的致冷剂;也可用作医药、农药、化妆品、清洗等行业的气雾推进剂、阻燃剂及发泡剂、气溶胶喷射剂。

(3)、R32——用作特种致冷剂或混合致冷剂R407、R410A、R504等的混配原料。

(4)、R125——用作特种致冷剂或混合致冷剂R404、R407、R410A、R507等的混配原料。

(5)、R410A——替代R22,用于中低温制冷系统。

(6)、R404——用于低中温制冷。

(7)、R407C——替代R22,用于中低温制冷系统。

(8)、R507——替代R502,适用于大型商用空调、冷藏车。

2、产品类别:氟聚合物产品

产品名称主要用途:

(1)、PTFE——机械加工、密封、涂料等

(2)、FEP——电线电缆、阀门内衬等

(3)、HFP——灭火剂、医药中间体等

3、产品类别:有机氯产品

产品名称主要用途:

(1)、VDC——化工原料。

(2)、二氯甲烷——制药、清洗(溶剂)、发泡、化工生产原料。

(3)、三氯甲烷——制药、化工生产原料。

4、产品类别:基础化工及氯碱产品

产品名称主要用途:

(1)、烧碱——工业、农业、建筑、医药、化工各个领域。特别是氧化铝、纺织、印染、造纸、日化、精细化工等行业。

(2)、液氯——造纸、纺织、农药、有机合成、金属冶炼、化工原料等工业以及生活用水消毒之用。

(3)、盐酸——制造无机盐、矿产加工、金属清洗、石油井的酸化、烃类的氧化反应等。

(4)、硫酸——化学肥料原料,用于磷肥、橡胶工业、油漆工业、染料中间体、医药、农药、塑料、化学纤维、干燥剂及国防工业。

(5)、氯磺酸——用于制造磺胺药物、活性染料、洗涤剂、塑料、农药、糖精及国防工业原料等。

5、产品类别:新材料

产品名称主要用途:

(1)、PVDC——保鲜膜、肠衣膜

三、核心竞争力

公司成立 20 年以来,经营发展稳健。公司已由基础化工产业企业逐步转型为中国氟化工领先企业,成为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循环化、园区化特征,积累了空间布局、产业链、规模技术、品牌、市场、资源、管理等多项发展氟化工及化学新材料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协同、产业链高端化延伸的格局与趋势。

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安全环保技术及其配套设施、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安全和环保治理力度加大的环境下,公司竞争优势不断强化。

(一)产业链和空间布局优势

公司专精主业,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氟化工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包括基础配套原料、新型氟致冷剂、有机氟单体、含氟聚合物、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材料等在内的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另外,公司涉足石油化工产业,是国内环己酮-己内酰胺行业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公司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公司衢州本部,及周边宁波、兰溪地区,核心产业空间布局基地化、集群化,集约协同发展优势明显。公司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坚持产业绿色、高端化发展,“基地生态园区化、产品系列化、经济循环化” 成效明显。以氟化工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建立,由单一产品竞争向产业竞争、产业集群竞争转变,为公司低本运营、低本发展、产业高端化的延伸积淀了坚实支撑。

公司从战略规划开始,高度重视产业链和空间布局,以“美丽巨化”、“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巨化”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循环经济 4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原则,控股股东巨化集团被评为 2017 年度浙江省“绿化模范单位”,成为全省受表彰单位中惟一一家化工企业。完整的产业链高端化延伸和美丽生态化工园区的打造,为公司在新形势下,提供持续的发展和经营支撑。

(二)规模技术优势

报告期,公司专利申请受理 35 件(其中发明专利 20 件),截至 2017 年底,拥有有效专利75 件(其中境外授权 4 件)。公司在氟化工、氯碱化工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先进实用的自有技术,“科研-技术储备-生产”三大环节地有序衔接,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产业集群及规模技术优势。公司主导产品规模国内领先,主要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核心业务氟化工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其中氟致冷剂处全球龙头地位),特色氯碱新材料处国内龙头地位。

公司是巨化集团实体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巨化集团是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试点单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化工新材料(衢州)产业园、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创业载体,被评为 2016 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衢化氟化学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该公司“实施先进控制系统(APC)打造“智能制造”新样本的经验”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质量标杆”称号。

(三)品牌优势

“JH 巨化牌®”为中国驰名商标,巨化集团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是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三名”培育企业、浙江省商标示范企业(2015 首批)。

本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石油和化工行业维护产业安全先进单位、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浙江省产品信得过单位、浙江省用户满意企业、浙江省和衢州市首批“质量奖”。

公司氟产品系列、有机氯产品系列、硫酸系列获“浙江名牌产品”,烧碱、PTFE、R134a 产品被授予 2010 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R22、R134a 产品通过 UL 认证,PTFE分散乳液产品通过美国 FDA 认证和欧盟 EU 认证,R134a(药用四氟乙烷)取得药品注册证书和美国 DMF 归档号。汽车空调用致冷剂 R-134a(气雾罐型)产品通过了浙江制造认证,为浙江省首个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化工产品。PVDC 树脂和乳液正在申报“浙江制造”认证中。

近年来,巨化始终坚持以品质赢得客户信赖,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依靠自主创新、内部挖潜、节能减排等方式做大做强第三代制冷剂,加快第四代新型制冷剂及 ODS 替代品的研发,“巨化”牌制冷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始终处于领先水平。连续多年获年度制冷剂影响力品牌。

依托良好的品牌优势、严格的品质保证以及行业的龙头地位,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主动权提供了有效支撑,为公司的开放发展积累了良好的信誉。

(四)专业人才及经营管理优势

巨化集团始建于 1958 年,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八大化工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公司引进国外氟化工生产先进技术,经过长期大化工生产经验积累和产业不断创新升级的艰苦历练,使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化工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队伍。近年来,公司对外积极引进专业领军人才,对内弘扬“工匠精神”,人才优势不断累积。

(五)市场优势

公司地处长三角南端,产品市场相对集中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兼顾华北、西南市场,主导产品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公司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以品牌建设为支点,持续改进品质,延伸服务,与顾客合作共赢,为顾客创造价值,拥有健全的市场网络和忠实的顾客群。

(六)资源优势

公司地处浙、赣、皖萤石资源富集中心区域,紧靠江西硫铁矿资源密集区,萤石、AHF 就近采购便利。公司产业链完整且持续完善并不断向高端化延伸发展,原料自给率高且可通过管道输送。控股股东经过 60 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化工生产配套设施;公司深化与所在地浙江省衢州市一体化发展,为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公用工程、运输物流、土地等资源支撑;坚持政策引领、战略引导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契合度高,与当地经济融合度高,衢州-巨化一体化不断深化,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

(一)、财务数据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二)、2017年经营数据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三)、研发投入、产品产销量及持股状况

1、2017年研发投入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2、2017年产销量状况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3、持股状况

2018年3月31日A股总股本21.12亿股,流通A股为20.45亿股,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13.16亿股,累计占流通股比:64.35% 。巨化集团持有36.65%(7.49亿股),巨化集团-浙商证券-17巨化EB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持有13.69%(2.8亿股),个人持股:袁志敏:5.28%(1.08亿股),浙江巨化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25%(4599.05万股),属于浙江省国资委管理单位,浙江浙盐控股有限持有3.57%(7295.25万股),浙江浙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0.57%(1174.81万股)。其它为银行和保险公司持股共计:2.34%(4785.99万股)。没有国家队和社保基金持股,(社保基金在2017年4季度退出1.82%(3722.28万股))。

五、公司发展

(一)、行业发展趋势1、行业政策 2、行业状况 3、同行业上市公司产销对比(营业额、利润率、毛利率、净利润)

1、行业政策

国际上对 HCFCs 实施生产和消费的淘汰时间为:2013 年冻结在 2009-2010 年产量的平均水平上;以该水平为基准,2015 年削减 10%;2020 年削减 35%;2025 年削减 67.5%;2030 年削减 97.5%,所余 2.5%用于 2040 年前的维修,但尚需 2025 年进行评估。

全球 HFCs 削减行动:(1)欧盟的含氟气体法案:2030 年 HFCs 配额削减 79%。2017 年生效的新的汽车空调指令,要求欧盟市场上的新车车用制冷剂 GWP 小于 150。N1 级(车重大于 1.3 吨)不受此法规影响。(2)美国环保署关于含氟气体的最终法案:2024 年禁止将 R134a/R410a 用于冷水机,2021 年 1 月/2023 年 1 月起禁止将 R404A/407 用作制冷剂。(3)日本含氟气体修正案:2018 年起,禁止高 GWP 值制冷剂应用。(4)澳大利亚宣布至 2036 年削减 85%HFC 配额。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印发。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反渗透膜、特种分离及过滤材料等化工材料是重点发展方向, 同时要加快电子化学品、光学功能薄膜等成套标准制定步伐。

2016 年 9 月《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印发,《规划》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两化融合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合作等八项主要任务。涉及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方面:氟硅材料行业推进苯基有机硅单体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高端氟硅树脂和橡胶、含氟功能性膜材料和高品质氟硅精细化学品(高纯电子化学品)、氟硅表面活性剂、氟硅中间体等);加快发展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功能性膜材料行业发展中高端软包装膜材料、聚氟乙烯(PVF)和聚偏氟乙烯(PVDF)背板膜;电子化学品行业发展平板显示用液晶材料(含氟液晶中间体)

2、行业情况及地位

(1)、核心业务氟化工

我国氟化工行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形成了氟化烷烃及 ODS 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和无机氟化物四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门类。氟化工产品和材料品种多,性能优异,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大,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各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领域,并且其应用范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成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化工新材料。至“十二五”末,目前,我国各类氟化工产品的总产能超过 500 万吨,产量超过 300 万吨,销售额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从结构调整趋势上看,我国氟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主要氟化工企业的壮大,尤其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氟化工产品正在向高端化、高质化、精细化、高附加值、新用途品种方向发展。

从需求上看,氟化工产品市场仍将良好增长。氟致冷剂因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广泛应用于冰箱、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等消费领域,占据了致冷剂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氟聚合物的新品种和新加工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含氟聚合物成长空间广阔。含氟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含氟染料、表面活性剂、织物整理剂、液晶材料等,产品附加值高、种类丰富、用途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市场机遇上看,消费的自然增长、产能释放减缓、长期停工产能的去化,以及市场需求回升将有利于行业的企稳回升,并为优势企业储备发展势能。随着中国启动了 HCFC 削减淘汰,在供给减少下不排除推动其价格回升,同时,亦将增加更加绿色环保的替代产品 HFCs 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将给性能优异的氟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电子化学品带来新的应用市场;氟化工行业近几年开工率较低,随着中国环保、能源、安全标准进一步严格,不排除低效产能加速退出;行业调整到低谷,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并购重组、优势企业拉开竞争差距、行业集中度提升提供了契机,也倒逼行业加速产业升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因此,行业经过较为充分的调整,积极因素正逐步形成,有利于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处于国内氟化工行业领先地位,氟致冷剂行业全 球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制造业基地,具有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园区化特征,积累了产业链、规模、技术、品牌、市场、资源等多项发展氟化工竞争优势,经营稳健、持续盈利,效益和规模继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公司氟致冷剂是国内龙头品牌。第二代氟致冷剂 R22 产能国内第二位;第三代氟致冷剂(包括 R125、R134a、R32、混配小包装致冷剂等)规模处全球龙头地位,其中,R134a 规模和开工率处全球龙头地位;混配小包装致冷剂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位;公司是国内唯一用自有技术实现第四代氟致冷剂产业化生产的企业。随着募投项目 R245(一期)、新型氟致冷剂技改等项目的投产、达产,公司氟致冷剂行业全球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含氟聚合物方面,公司HFP产品产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FEP、PTFE产品以产能计算在国内均位居前列。随着23.5kt/a含氟新材料(二期)、10kt/aPVDF(一期)等项目的实施,公司含氟聚合物将进一步向新品种、新用途、高端化拓展,竞争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2)、氯碱化工

行业基本情况

总体上,氯碱行业呈产能过剩竞争格局。基于氯碱行业发展趋势的正确研判和氟化工核心主业、氟氯联动战略的确立,公司已进行了氯碱产品结构调整,先后淘汰了年产10万吨隔膜法烧碱、23万吨PVC生产装置及电石法VCM等装置,优化提升46万吨离子膜法烧碱装置、甲烷氯化物装置,发展壮大、PCE、TCE、VDC、PVDC等特色氯碱产品,实现由基础氯碱化工向与氟化工配套转型,逐步向PVDC为主的氯碱新材料转型,形成自我特色的氯碱化工产业,使公司氟化工和氯碱化工两个业务紧密联动,发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与其他氯碱企业差异化竞争。

公司行业地位

本公司烧碱产品为区域经济产品,规模处浙江省第一位,在有效经济销售半径内处主导地位;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为国内龙头,甲烷氯化物(含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产能为世界龙头。VDC为国内龙头。PVDC为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3)、电子化学材料

行业基本情况

电子化学材料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太阳能电池)产业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化工材料,是信息通讯、消费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电子、节能照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电子化学材料横跨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两大国家鼓励发展行业,是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行业特点鲜明。一是用途广,品类多。按用途可分成基板、光致抗蚀剂、电镀化学品、封装材料、高纯试剂、特种气体、溶剂、清洗前掺杂剂、焊剂掩模、酸及腐蚀剂、电子专用胶黏剂及辅助材料等大类,细分品种达 2 万种,细分子行业极多。二是技术壁垒高。产品研发和生产跨越化学、电化学、微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性很强。同时电子化学品质量要求极高,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苛刻,工艺复杂,产品开发投入较大;三是客户门槛高。电子化学品在下游制造成本中占比小,但其质量直接影响下游产品最终性能,因此下游厂商选择供应商非常谨慎,供应商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必须经过客户严格的考核认证。但是一旦获得认证,客户黏性极强。四是毛率高。由于子行业众多,加上行业壁垒高,因此单个子行业处于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状态,行业集中度高。正是这些行业特点使得供应商产品供应量随着行业发展稳步提升,而产品价格稳定,毛利率维持高位。

从供给上看,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我国的电子化工新材料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与目前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相比,我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产业水平、规模明显滞后于 IC、FDP 产业的需要,自给率低,对国外的依存度过高,整个产业的国产化率不足 8%,严重影响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电子气体主要集中在美国 AP、日本大阳日酸、法国液空、德国林德等公司;湿化学品主要集中在德国巴斯夫、日本大金、住友化学,stella 等公司;光刻胶、高纯功能化学品基本集中在美国、日本;总体形成垄断地位。相比较于国外企业,国内是电子化学品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且在产品品质上远不及国外产品,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在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上仍与国外巨头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供应商。

电子化学材料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电子化学品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威胁国家信息及产业安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明确提出:“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加强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与工艺结合,„„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加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装备、材料企业的协作,加快产业化进程,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电子化学品是标准化产品,产品纯度、洁净度要求高,贮存有效期短,通常为强腐蚀性液体、气体等危险化学品,长途运输不利于维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而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差别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下游客户对技术服务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因此原料生产本土化是大势所趋。虽然外资企业短期内可能仍具有客户和质量优势,但随着国内优势企业技术实力的增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上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国产化是必然之路。因此,长期看,国内电子化学品行业来还存在很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从需求看,存在加速发展的消费市场。随着未来人类社会朝着智能化,物联网方向发展,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电子产品覆盖率会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学品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会保持较高增长速率。根据 SEMI 数据,2015 年半导体材料市场约为 467 亿美元,其中电子化学材料(电子气体、湿化学品、光刻胶及其辅配、先进材料、CMP 等)占比大于 40%,即不低于 187 亿美元(千亿人民币)市场;国内市场占比约 10%左右,即百亿元市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电子信息市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球份额超过 30%。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 5 年来一直保持 2 位数速度快速增长 ,2015 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 3500 亿,到 2020 年行业销售收入将超过 8700 亿;(数据来源:《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据此推算 2020 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 900 亿元。由于全球电子产业继续向中国转移,加上中国强有力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驱动,中国电子产业增速高于全球增长,但国内电子化学品远远不能够供给。因而国内电子化学材料处于快速成长期。

快速的消费增长、全球电子产业续向中国转移加快、过低的国产化率、积极的政策支持,为我国电子化学品发展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同时,行业的高壁垒特征,国内规模小、企业散、品质低的竞争格局,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公司将电子化学材料作为公司战略性业务培育,努力成为国内领军企业

公司已进行了多年的电子化学材料布局。公司控股股东是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公司是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是国家“02专项”支持单位。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简称“凯圣公司”)在湿电子化学品方面布局,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博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瑞电子”)进入电子特气领域。凯圣氟化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电子级氢氟酸工业化生产,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PPT级氢氟酸的企业,也是国内电子级氢氟酸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规格最高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凯圣氟化公司现已建成年产电子级氢氟酸6000吨、电子级氟化铵5000吨、电子级盐酸3000吨、电子级硫酸10000吨、电子级硝酸6000吨、缓冲氧化蚀刻液5000吨等生产装置,随着产品品级的进一步提升与市场拓展,以自有品牌应用于中芯国际、华虹宏力、武汉新芯等半导体行业领先企业,部分产品销往欧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产品高端市场的收入逐步提升。博瑞电子公司负责实施的高纯电子气体项目实施,目前高纯电子气体项目(一期),年产1,000吨高纯氯化氢、500吨高纯氯气和1,000吨医药级氯化氢已经建成投产,进入产品认证、市场拓展阶段。博瑞电子公司牵头申报的“微纳制造用高纯电子气体”获科技部重点专项资助,下步将实施满足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器制造等行业需要的系列产品规划。

为推进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发展,公司积极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借力发展。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深圳远致富海、衢州盈川基金、厦门盛芯、上海聚源聚芯等共同出资设立中巨芯科技有限公司。中巨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中巨化股份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拟出资3.9亿元,各持股39%。中巨芯科技将开展电子化学材料产业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整合国内外有价值的电子化学材料行业企业。

依托公司原材料自给、研发积累、海外优秀技术和专家团队引进、财务、商业信誉等综合优势,以及产业协同优势,公司将进一步整合内外资源,加快公司电子化学品业务培育,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使公司迅速在电子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形成国内领先优势。

(4)、石油化工产品

我国己内酰胺消费稳步增加,产能阶梯式的扩张,出现结构性过剩

公司涉及的石化行业产品主要为己内酰胺及其原料环己酮产品,现有产能为己内酰胺产能15万吨/年、配套14万/年吨环己酮,38万吨/年硫铵。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通过聚合生成尼龙6,极少量用于热熔胶、精细化学品和制药等。尼龙6和尼龙66是尼龙(又称“锦纶”)的主要产品,占比在95%以上。尼龙具有无毒、质轻、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及较好的耐腐蚀性,主要用于合成锦纶、薄膜和工程塑料等产品。

我国内己内酰胺产能阶梯式的扩张,虽然缓解了多年己内酰胺极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但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导致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目前,我国己内酰胺绝大部分用于传统纺织民用丝领域(用量超过总量的50%),与世界范围内己内酰胺用于民用丝占33%、工程塑料和薄膜制品的占比超过50%的下游分布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差异。此外,出于尼龙高速纺切片对己内酰胺质量的要求,高品质的己内酰胺仍需大量进口。

己内酰胺行业已结束了高速增长,步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中国己内酰胺由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技术进步降本提质,调品种结构,拓展应用领域,将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

公司己内酰胺行业地位

截至2017年底,我国己内酰胺产能超过260万吨,公司产能为15万吨/年,占比5.7%;同行企业产能在10-40万吨/年,公司属于中等偏小规模。

虽然公司拥有二十多年的己内酰胺生产经验,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综合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可以满足尼龙高速纺切片的要求,以及具有部分资源配套优势,但亦存在产品规模偏小,主要原材料工业苯供应完全依赖采购的竞争劣势。

目前,公司己内酰胺产品全面进入高速纺市场,产品质量得到巴斯夫、DSM等高端客户的认可,品牌认知度列国内同类产品前三。随着装置的再创新,品质、成本竞争力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5)、其他产品

主要为硫酸、氯磺酸及中间品SO2等基本化工原料,属公司基础化工产品。其中硫酸为本公司AHF 生产原料,多余部分就近销售,在区域市场具有品牌和一定的竞争能力;氯磺酸可消化公司副产HCL,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中间品SO2供己内酰胺生产。占公司全部业务比例较小,主要为公司产业配套。

3、行业竞争状况

公司主要产品为制冷剂,上市公司中生产制冷剂的企业有三爱富600636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巨化股份—全球制冷剂龙头,受市场供需改善公司业绩大幅增涨!

(二)、发展战略

1、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愿景: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公司使命:成为一流企业。

公司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一体化发展,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管理、技术、市场、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氟化工为核心,以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新用途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充分发挥公司积累的竞争优势,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基地特色园区化,产业链集成化,产品高端化、系列化、高质化、精细化、差异化、复合化,将公司打造成为国内氟化工的领先者,国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供应商、服务商。

2、业务单元战略

(1)氟化工发展战略

氟化工为公司的核心主业,坚持走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科技领先的发展道路,氟聚合物、ODS 替代品、含氟电子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协同发展,优先发展氟材料,进一步丰富氟化工产业链内涵,形成基础原料规模化、中间产品系列化、下游产品精细化和功能化的产业格局,初步实现氟化工向高端化、材料化、专用化转型;将公司打造成为中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氟化工企业,提升并确立国内氟化工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控制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公司跻身国际一流氟化工企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氯碱板块发展战略

坚持氟氯联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支持促进公司氟化工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氯碱产业在技术、市场、品牌、产品结构等优势,依靠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以氯碱新材料及特色含氯化学品为核心的新型氯碱产业链;借助外部平台,发挥宁波基地临港优势,加快公司本埠与宁波基地资源有效整合,加强新品种、新技术产品开发,力争在含氯化工新材料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成为有机氯和氯碱新材料的一流供应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食品包装材料供应商、服务商。

(3)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依托化工产业基础,巩固提升电子湿化学品,大力发展电子特种气体,打造国内电子化学品先进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专业整体的电子化学品解决方案,成为国内电子化学材料的领军企业。

(4)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

以打造国内特色石化材料综合竞争力一流的企业为目标,做优、做强、做大现有苯—环己酮—己内酰胺产业链,按照“单体→聚合→加工及制品”三个层次依次推进,突出差异化发展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形成有公司特色的完整的环己酮-己内酰胺-尼龙 6 生产、加工、服务产业链。

(5)基础化工发展战略

坚持“基础化工原料化”的战略定位,实施“总量控制、差异竞争、精细管理、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公司核心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按照适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原则,推进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为核心产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配套原料的同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三)、2018年公司经营计划

2018 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 142.68 亿元,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客户满意度≥83 分(满意及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180 万元/人·年;杜绝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主要工作措施:

第一,坚持市场和业绩导向,以产业链高效运营为目标,强化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安全工程建设和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生产经营安全稳定运行。二是加强产业链盈利结构分析,以产业链运行效益最优化为目标,科学组织资源平衡,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三是持续提升专业基础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资源整合利用水平,推进“三化”工程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强化营销战略管理,优化营销体系,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市场把握能力,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和副产品市场,为高产、高销、高效提供保证。四是强化风控机制,审慎经营,防范经营风险。五是加大原料保供降本力度,提高 AHF、工业盐、萤石、石油苯等原料供应保障能力、支撑核心产业链长周期高负荷运行。六是统筹税收筹划,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七是健全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卫生体系,完善卓越绩效经营模式,确保 PVDC 树脂和乳液两大系列产品通过“浙江制造”认证,气雾罐制冷剂“浙江制造”通过监督审核,提高巨化制造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第二,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提升存量装置竞争力。一是持续加大生产装置的二次创新、智能化改造,着力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和产业链生产平衡瓶颈,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污增效、减耗增效,把握市场机遇。二是坚持朴素经营理念,分解落实全价值链各链节的成本控制,努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成本竞争力、先进化工材料的质量与品种竞争力、产业链协调运行竞争力。三是着力有效投入,积极谋划开展一批氟化工领域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规范 EPC 管理,确保新改扩建项目高质量投运,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尽早发挥经济效益。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和未来经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技术、管理、机制创新。一是完善 2018-2020 三年战略规划滚动修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突出含氟聚合物材料的质量、品种、新用途开发,力争形成国内龙头地位和公司利润主要支撑板块;加大 PVDC 新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和新用途开发,力争未来形成全球龙头地位;在提升公司现有氟制冷剂竞争力的同时,加大第四代氟制冷剂、发泡剂和新型绿色低碳制冷剂的开发,巩固和提升公司氟制冷剂的全球龙头地位;坚持开放、共享理念,努力整合要素资源,联合国家大基金着力培育电子化学产业板块,力争未来形成公司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业务板块。二是适应新兴业务发展和未来竞争需要,继续探索研、产、销紧密结合新机制,加大“小老虎”公司培育;坚持公司战略,依托公司优势,完善研发合作、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市场开发合作等对外合作发展机制,力求在改性 PTFE、改性 FEP、氟橡胶等高端产品共聚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加强公司产业链高端化、产品进口替代化等需求方面的对外合作。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分工调整变化,周全应对全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潜在风险,深化产业合作。四是跟踪研究国际氟化工产业政策变化趋势,分析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进展,积极主动申报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重点技术改造专项,以及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优惠政策,服务于产业发展。

(四)、经营风险

1 、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属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高温高压的生产特点。不排除因生产过程管理控制不当、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发生导致安全事故,给公司财产、员工人身安全和周边环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措施: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以人为本”的经营方针,树立底线管理思维,建立和完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企业标准体系,加强危险源、环保因子的识别与控制,全面加强现场管理,提升装置本质安全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健全事故预案、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实行从项目建设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风险控制。

2 、因环保标准提高而带来的风险

公司所处化工行业属于污染行业,属国家环保政策调控的重点。长期以来,公司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高度重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管理,目前公司的各类污染物通过处理后均达标排放,符合政府目前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相关环保门槛和标准的提高,以及政府环保管理力度的加大,不排除公司因加大环保投入对经营业绩产生影响,也不排除未来公司的个别生产装置因难以达到新的环保标准或环保成本投入过高而面临淘汰的风险。措施:坚持环保底线思维,除了坚持环保“三同时”、排放标准,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外,密切关注环保政策和行业动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减污减排。

3 、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化工行业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公司的经营业绩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系数较高。不排除未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行业产能不断释放,导致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矛盾加剧,产品价格低迷,给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措施:发挥公司产业链完整、多产品经营、产业链协同效应的优势,增强抗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利用“四新”技术,持续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价值产品比重,推进基础产品原料化进程,避免同质化过度竞争。

4 、重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行的风险

公司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萤石、氢氟酸、硫铁矿、电石、工业盐、甲醇、工业苯等。水电汽是公司生产所需的重要能源。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不排除国家进一步出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政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风险。措施:强化生产装置二次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对标管理、资源再利用,降低物耗、能耗;深化目标成本管理;推进原料多样化;发挥公司资金优势,加强市场分析与预测,优化库存管理,狠抓原材料市场波动机遇;加强比价采购和采购价格核查;加强原材料质量监控;加强与供应商开发与合作,优化供应渠道与运输渠道,降低原材料成本与物流成本;视公司战略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必要的战略性原材料资源。

5 、产业政策风险

公司产业链前端产品为属基础化工产品。如果国家对基础化工产品出台更加严格的限制政策,将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措施: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链高端化延伸升级,强化产业链集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基础产品原料化进程,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与低碳、绿色发展,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对生产装置技术升级,严格生产过程控制,拓展环境与能源空间,提高竞争力水平;跟踪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趋势,及早谋划应对措施。

6 、新产品替代风险

我国氟致冷剂品种众多,按使用进程来分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氟致冷剂因严重破坏臭氧层已被淘汰;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二代HCFCs类氟致冷剂(以R22为代表)因破坏臭氧层且温室效应值较高而面临淘汰;第三代HFCs类氟致冷剂完全不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值也大大降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氟致冷剂替代品种;第四代HFOs类氟致冷剂可进一步降低温室效应值,公司已完成建设该类致冷剂的生产装置。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公司F22 作为非原料的产量和消费量已于2013 年被冻结,2040 年以后完全淘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不排除我国出台更加严格的加速淘汰政策。虽然HFCs类氟致冷剂因逐步替代HCFCs类氟致冷剂而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但未来也将面临削减生产和消费的风险。措施: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巩固公司在HFC-134a、HFC-125 和 HFC-32 等新型氟致冷剂行业地位,填补 HCFC-22 未来留下的市场空间,以及大力发展 TFE 及其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 HCFC-22原料需求。同时,密切跟踪技术、市场变化,继续积极研发消耗臭氧潜能值(ODP)为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

7 、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风险

公司所处化工行业系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大、流动资产规模较低。随着公司发展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亦相应增加,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大。公司所处行业如果出现明显技术进步,或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公司如无法针对性进行生产装置技术改造,将可能面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或减值的风险。措施:对存量装置进行持续创新,强化成本管理,挖掘装置潜力,增强装置活力和产品成本、质量竞争力;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创新驱动,重点发展高附加价值的电子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及精细化学品、PVDC 新品种等,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产业链高端化升级;根据产业链分工趋势,整合利用好他人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