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援故事】律师是精神垃圾的“清洁工”

大众普遍的印象

律师们能说会道、巧舌如簧

走路还带风~

如果我说我们

其实就是一个清洁工

你们会相信吗?

用一个法律援助案例

揭秘我们的工作常态

案例经过

2018年4月份的一天下午,受援人戴某某依约来到我所。

戴某某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受伤,被诊断为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肺挫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等。戴某某受伤之时情况非常危险,经抢救后转危为安,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所幸恢复情况良好。

受援人戴某某与对方驾驶员及对方车辆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多次协商,但达不成一致的协议。

作为一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本案事实是很清楚的,主要的争议在于:戴某某认为住院期间的护理必须两个人才能完成,并且护理费按154元/天计算,而保险公司只同意由一个人护理,并且每天只能按122元/天计算,保险公司还认为无需赔偿营养费。

而从戴某某的立场出发,他心里其实是极度不平衡的,充满了怒气、怨气,所以即使他明知争议不大也要千方百计提起诉讼。

所以,在办理此案的过程中,戴某某反反复复对律师述说自己心里的苦楚,诸如已满60周岁误工费无法获赔、受伤情况严重却达不到伤残等级标准、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大受打击、受伤部位的酸胀及痛会伴随一生等等。

办理过程

我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对于他的负面情绪也表示理解。但是我们律师要解决的真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要适时地去排解受援人的负面情绪。因为我们知道负面情绪如果长时间的不能排解,对于受援人本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是有害的。

往大了讲,社会就是由这些小个体组成的,如果类似情况的个体数量庞大,那无论对法律公信力、而或是社会的和谐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把为什么法律这么规定、为什么法院会这么判决耐心地讲解给受援人听,一是能够让他理解法律规定,二是及时化解受援人的负面情绪。

在本案的办理过程中,为争取受援人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庭前的准备还是庭审中的据理力争,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受援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下来后,无论对于法律的理解还是心理上的态度都产生了一定的转变。最后他对我说:这个事情无论我还是你们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都做了最大的努力,我现在心里也舒畅了很多。

我们总是在反复倾听着受援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苦,不厌其烦地解释着各种类似的法律问题。有时候,受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获得赔偿,也是希望通过诉讼途径来达到精神创伤的弥补和心灵层面的宽慰。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法学院学习时曾经读过的一本法学著作,作者曾在文中将律师工作比喻成“清洁工”。当时尚处于象牙塔的我非常不解,为什么会有如此比喻。直到今时今日,直到办理了诸多案件之后,我才开始真正领悟到这个比喻的含义。

最后,我只想说,我们既然是“清洁工”,那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扫掉不公平、扫掉冤屈、扫掉伤害。不多说,赶紧继续“扫垃圾”了。

信息来源 | 黄岩区法律援助中心、浙江士勇律师事务所 谷斐斐

图文设计 | 兴易捷科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