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一聊“中华第一锅”的事儿。

司(后)母戊鼎

这个“锅”大家应该很熟悉, 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司母戊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重要代表。很多人都觉得它是祭祀用的礼器,特别神圣不可侵犯。

但说白了,鼎的原始功能,其实就是个煮饭锅。

不过这个“煮饭锅”的故事可一点不普通,堪称传奇。

那是1937年的一天,天寒地冻中,河南安阳武官村里来了几位穿着讲究的客人。这些人一进村就直奔村民吴培文家里,进门就给人家鞠了一躬,然后说:“你好,我们想挖你家祖坟。”

中央考古队负责人,考古学家梁思永。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

这些人并不是强盗,他们是中央研究院的考古队员。因为吴培文家祖坟这有一块很重要的遗址。所以才来征求吴家人同意,好正式进行发掘。

显然挖祖坟这件事情吴家是没法同意的,破坏了风水我们还要不要活了。劝说无效后,考古队员只好暂时离开。

不过这个消息却被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听说了。真是好笑,那是我吴家的祖坟,祖坟怎么能让别人挖,当然要自己去挖。

于是,他拿着洛阳铲,在坟地附近探测了一下。

咔!

洛阳铲在地下几米深处碰到了硬物,拿上来一看,铲子都已经卷刃了,上边还粘着绿色的铜锈。

这地底下一定有宝物!

于是,吴家发动全家的力量,经过一家老小上下三天的挖掘,终于,一座大鼎重见天日。

日本人闻风而动,一些古董商人也纷纷前来打探。

当时北平一位大古董商萧寅卿听说了这个大鼎,要花20万银元买下来。但是他有个要求,为了不惊动日本人,希望村民把鼎卸成小块装箱。但村民们连锯带砸,用了一两天,也只把大鼎的剩下的一只鼎耳砸掉。

砸也砸不动,大鼎弄坏又很可惜,万一萧寅卿再不要,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村民们一合计,还是把大鼎藏起来好。就这样,又是藏在马厩,又是找其他文物做伪装,才骗过日本宪兵的搜查。

抗日战争结束后,当地官员把大鼎征收上来,在蒋介石六十大寿之日,送给了他。蒋介石收到这份礼物之后非常喜欢,并在鼎前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非常珍贵,鼎上的两个耳朵还未修复,是个秃鼎,有点尴尬,还好站在前面的蒋介石也是秃顶,画面就很和谐了。

解放战争结束前夕,蒋介石组织紧急打包了三次重要文物运往台湾,但这样一件巨大的鼎,却被遗漏在大陆。

这成为了近代史上的一个谜团,会不会是没有这么大的起重机?还是包装箱不够大?还是为了运输效率被迫放弃……这么大个鼎,总不可能是忘记带了。

直到2012年,一位大陆学者前往台湾,专程拜访当年参与文物运输的高仁俊先生,这个谜团才解开,原来……

就是忘带了。

第一次打包文物的时间充足,国民党重点挑选了故宫的文物带去台湾,第二次和第三次运输的时间非常紧急,已经没有时间挑选、筛查,在囫囵运输之中,就把这个大鼎遗漏了。

大鼎被遗忘之后,大陆这边的考古学家继续对它进行研究。当时在这个大鼎的内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铭文,“司母戊”。

先说这个“母戊”。要知道,商代人是没有姨妈这个概念的,母亲的姐姐叫“母”,母亲的妹妹也叫“母”,母亲全家姐妹都是“母”,只用庙号来给她们做区分。大姨妈就叫“母甲”,排行老五的就叫“母戊”,商代著名的将军妇好,又叫“母辛”,就是排行老八的母。

左,司(后)母戊鼎。右,司(后)母辛鼎

再看前面这个“司”字。甲骨文中的字,还保留着很多画画的痕迹,既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反着写,这个“司”要是左右对称一下,就是一个“后”字。

甲骨文“司”与“后”

发现这三个字的时候,大家就讨论这个字到底是“司”还是“后”。最后,郭沫若先生拍板,就叫“司母戊”。这样一来,这三个字的意思就解释为,“祭祀母戊的大鼎”。

听着挺靠谱,但是渐渐人们发现,怎么挖了这么多大鼎,有那么多司母戊、司母辛,没有司爸的?也没见过司武丁、司祖庚。难不成这商朝人,只祭祀妈妈,不祭祀爸爸?只祭祀王后,不祭祀国王?

我们刚才说过,甲骨文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反着写,那如果这个字是反着写的话,它应该是“后”,解释成“王后”或“皇天后土”,表示尊敬母戊,一切就说得通了。

虽然到今天为止,到底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最近几年,主流学术界已经认可了“后母戊”的说法,今天大家去国家博物馆看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大鼎下方的名牌上,写的就是“后母戊”。

国博中的后母戊鼎。今天国家博物馆已经修复了鼎耳,被砸掉的是重新粘上去的,另一个挖掘时就已遗失的是仿了补上去的。

我们再来细细的看一下这个后母戊鼎。

鼎耳的侧面,是很多头尾相接的小鱼,这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鱼纹。

鼎耳上的小鱼

外侧,画着两只老虎,张着大嘴,两个虎嘴中间是一个人头。

鼎耳外侧的虎食人

猛虎食人的题材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中也非常常见。目前收藏于日本的重要文物猛虎食人卣,更是把猛虎食人这个题材直接做成了一个立体的酒壶。

商代虎食人卣,日本泉屋博物馆藏

但是这个虎食人的题材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至今也没有定论。

有人说,这是用老虎吃人表现君王的权威,有人说这是表示用活人祭祀,也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虎口中的人是个巫师,以此来表现天人合一,通灵万物的能力。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让这尊大鼎充满了神秘和威严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和威严感,让这个大鼎在它煮饭烹食的原始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高高在上的祭祀礼器,敬天法祖,保佑王朝。

其实如果单拿鼎的两项功能来看,煮饭和祭祀,一个低到日常的尘埃里,一个高到遥不可及,怎么看怎么不搭。

为什么几千年的商人不把这两项事情分开,重新再造一样东西专门行祭祀之礼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鼎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承诺。

现世的人以鼎煮食,承诺供奉天地。而天地享受供奉,护佑子民安康。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句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俗语,民以食为天。

你会发现,它说的不只是吃饭比天大这件事。它还包含着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相处中总结出的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舍得。

今日给予,明日收获。

人生总是有舍才有得。

— 今日互动 —

关于“食”与“天”,“煮饭”与“祭祀”的关系,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

以下观点来自于在意外艺术小程序中答题的真爱们。你最同意哪一种呢?

今天给大家看个漂亮宝贝,莲鹤方壶。

它是春秋时期的巨大盛酒器。顶端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上站立一只欲飞的仙鹤:

这只仙鹤体态轻盈,工艺非常精巧。

我们都知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需要有极大的视觉震慑力,所以外表的装饰都是狰狞恐怖的怪兽。

像何尊就是周身狰狞的兽面纹:

而莲鹤方壶却一反这些青铜器常态,在盖子上立了一只轻盈的仙鹤。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壶为什么非要用仙鹤做盖子?

请大家踊跃回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