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打仗有一句话是什么来着?哦,对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任何一支军队,粮草都是他们的重中之重,缺少不得。马儿自然就不用说了,吃草料,那么人呢?哪些士兵他们吃的是什么呢?

或许你以为,同一时期的人吃的东西都一样吧。其实你错了,比如三国时期三个国家吃的粮食就是不一样。行军打仗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说吃什么面条之类的,也没工夫做啊。更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有什么压缩饼干之类的,没那个技术啊。那他们吃什么呢?



先来看蜀军,蜀军的军粮发明者诸葛亮大神。他在打败孟获之后班师回朝的途中,突然遇到大风大浪,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令士兵制作“蛮头”来祭江。这个蛮头就是后来的馒头,起初就是面粉和水混合之后用来祭祀的,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东西方便保存,人手携带,还比较好吃,就开始大规模的制作成军粮携带。又因为当时战乱时期人口呢流动性大,老百姓纷纷制作馒头来作为逃难时的口粮,所以馒头后来就在中国流传开来了,被西方人成为“东方的面包”。



再看曹军,曹军的军粮就比较野蛮了,一般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就是喝粥。喝小米粥。这个时候有人该有疑问了,你把小麦的位置摆到哪里去了?其实在当时的北方,种植最多的不是小麦,而是小米,因为小米很容易成熟,而且产量很高。相比较而言,小麦种植的就比较少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喝粥。曹操曾经有多次粮草供应不足,比如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就曾经断粮,那么这个时候怎么解决军粮问题呢?据说当时的属下给他献了一个计策,制作人肉干。曹操欣然采纳。要知道在困难时期,百姓尚且易子而食,更何况军队呢。这个现在的人绝对接受不了。



另外还有很多的军粮来源,比如就地取材,什么野草,野果子,野味之类的,缺少粮食的时候,只要能吃的,就可以搞到手里来吃,先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这一个科目在现在野战兵的训练科目中也是有的,一名优秀的士兵必须学会如何生存,包括吃老鼠肉之类的。



看来当兵还是挺辛苦的,不过在古代那个动乱的年代,不当兵更惨,青壮年几乎都得服兵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