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人虽然享受的是垂钓的过程,钓的是一份快乐,但有时候鱼口不好还是不太爽的事情。我们在实际施钓的时候,还是比较关心鱼口的状态,当漂相出现了轻口或生口,猾口甚至停口时,我们还是要分析分析原因,想一想对策。

一、鱼儿轻口的原因及其对策

当漂相反应很不明显时,一般就是鱼儿吃钩饵的动作很轻,浮漂的动作仅限于一目以下,钓者观漂时很难观察到。鱼儿轻口的原因就有很多了,一是跟鱼是否饥饿有关系,鱼儿不饿,难道能强迫它吃钩饵不成,这是容易理解的。二是跟鱼群的数量有关系,鱼群的数量较少,密度就很低,有的是食物吃,根本不必抢食,所以吃起来就慢悠悠的,还要好吃才愿意吃,基本上是试探性质的吃,有时候甚至含而不食动作十分轻微。三是跟鱼的体型有关系,一般体型较大的鱼比小鱼的胆子小一些,吸食钩饵很谨慎从而动作很轻。四是跟鱼种有关系,往往鲫鱼鲤鱼咬钩显得很轻。五是跟温度有关系,深秋到冬季或者初春,鱼儿懒得开口吸食钩饵,行动迟缓,吸钩很轻。

我们可以将诱饵做一下调整,尽量使用少且精的诱饵,抛出的钩饵也要小而精。还可以适当增加抛竿的次数,动态诱鱼上钩。当诱鱼有了一定的效果后,窝点中的鱼达到一定的数量,它们就会逐渐出现抢食钩饵的现象,一旦开始抢食就不会再是轻口了。轻口就要用比较灵敏的钓组,就是使用细线小钩与小的浮漂,调漂趋于灵敏状态。除此之外就是观漂要仔细,盯漂重在一个盯字,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发现轻微讯号,可以及时提竿。

二、鱼儿生口,轻松施钓

有些鱼儿从来没有在窝点被吓跑的经历,或者一次都没有碰到过钩饵,这些鱼儿的吃口就是生口,它们吃食就显得大胆而直接。由于对钩饵的经验太少,这些生口的鱼儿只要肚子没有吃饱,就会见到钩饵就要吸食。所以对钓者来说是很好施钓的,我们完全可以轻松施钓,享受一下鱼获多的滋味。

三、鱼儿警惕,吃饵谨慎

有的鱼已经有了被钓的经验,甚至是多次被钓后又放回水体,他们以后就有了很高的警惕之心。它们不会一发现钩饵就去吸食,而是需要先在一旁磨磨蹭蹭、观察试探,不断吞吐反复涮饵,有时还将钩饵含在嘴中但就是不吞进去,这时就会出现很乱的漂相,提竿则为空竿。还有一种原因是饵料虽好,但是鱼儿不饿,像一些养殖鱼塘或者供游览的水域,这样不饿的鱼儿很多,就只会在钩饵旁挨挨擦擦而不就饵。

我们对付这样的猾口鱼最好新开辟钓点,在同一水域施钓最好不钓老的窝点。在有水草的老窝点,要尽量离老窝点稍微远一点,效果都会相对好一点。诱饵不要太抛撒得多了,聚窝慢一点都无妨,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鱼儿愿意吃饵。为了降低鱼儿的戒备之心,减少它们吞食钩饵的难度,我们最好配偏细小的钓组,将鱼儿挨擦钩饵的漂讯忽略掉。

四、鱼儿停口不着急,调整时段与钓点

鱼儿不开口吃饵比较麻烦,有的鱼儿是间或停口,有的是接连几天都不吃饵。造成它们停口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水体内(一般在养殖鱼塘最常见)有大量的饵料投入,它们吃的太多根本不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等到下午或傍晚出钓,也就是等鱼儿饿的时候再去垂钓,鱼儿消化完了食物才有可能再次觅食,晚一点出钓效果就要好一些。

二是鱼儿在水体内曾受到过不小的惊吓,比如大鱼上钩之后又拼命挣脱跑鱼,将窝点的其它鱼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再就是水体中曾经炸过鱼;

三是有猎食者或人类的伤害使它们惊恐逃窜,哪还敢进食,小命儿不要了吗?四是当水体受到污染,鱼儿的生命体征不正常了,不能开口进食了;五是水温突降,或者有新水注入,新水与水体中的水温差别太大,影响了鱼儿的生存环境,进食习惯受到临时的改变;六是鱼儿已经得病,有的是传染性的疾病有的是消化类的疾病致使它们不再进食;

七是水体溶氧量太差,致使鱼儿浮头,鱼儿缺氧不会进食。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更换钓点,去寻找那些流动的水域施钓,因为流动水域溶氧相对稍高,不至于停口。可在流动比较缓慢的溪流河道边施钓,挂蚯蚓作饵或者挂附钩性强一点的钓饵施钓。也可将商品饵的黏度加大一点来钓跑铅。

以上几种情况不会集中在一起出现,鱼儿吃口不佳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方法采用得当就会出现鱼口好的转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