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首都中医”进行关注。

四名“90后”中医的“五味”规培

2016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侯云杰快要结束自己的规培生活了,回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规培的两年,他感到时间飞驰。和他一样,同为“90后”的王佩、黄雯静、王赢健也正在体验规培生活。

面对规培,他们经历过不同的沮丧、失意,经历过不同的磨砺、困境,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相同的是,他们都属于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90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驳斥这个标签。

初尝酸与苦

推开一扇不起眼的门,七平方米的房间内,床铺得整洁干净,这是侯云杰租住在东直门医院附近的房间。两年来,快节奏的医院生活让他在这间房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早晨6点40分,侯云杰的闹钟响了,30分钟后到达医院,5分钟早餐后,7点40分到达科室。

一天工作的开始是查房。他跟着带教老师一起,询问病人的出血、伤口、饮食等情况并记录。在研究生实习阶段,虽已经掌握查房的全部流程,但规培中,他还是严格要求自己。

四名“90后”中医的“五味”规培

一个小时后,侯云杰检查完了所有患者,对患者和家属们关于下地、喂药、吃饭等问题一一解答后,回到医护工作站,他开始处理医嘱。稍作休整后,他还有一台手术需要参加。

侯云杰自认是典型的“学霸”,忙碌的生活给了他想要的充实感,因此就算是很多同学对规培的消息怨声载道的时候,他也“力挺”规培。但在规培的两年里,他也时常体会到酸涩与苦闷。

在血液肿瘤科的一次夜班,处理患者的病情后效果不明显,看着“发热待查入院”的字样,听到家属蔑视与不信任的语气,他感觉到沮丧。

与侯云杰不同,对于规培,王赢健一开始就持着不理解的态度。觉得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东西,黄雯静也有相同的质疑:“中医生为什么要学西医生进行规培?”一想到要再规培三年,黄雯静的鼻子酸酸的。

患者的不理解,也常常让她感到难过。有些曾在死亡线上挣扎回返的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格外关注,哪怕是化验单上血小板的数量从120变成117——一个在医生眼中毫无意义的波动都会让他们紧张许久,拉着她反复追问为什么会掉了3个单位。

规培初期的不适应,让黄雯静偷偷掉过几次眼泪。

挑战咸与辣

规陪期间,学员每个月会到一个新的科室学习临床知识。每个月,科室还会开展8~12节的专科讲课和临床教学查房。

出科时的理论考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让黄雯静时刻不敢松懈,下班后还督促自己学习。“要快速掌握本科室知识和技能,压力不小。”

令王赢健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轮转时,主任要求,每天早上把新收病人的病历背下来,才能交班。

四名“90后”中医的“五味”规培

在严格的要求和考核下,他们逐渐适应了规培的节奏。黄雯静认为,在规培前自己空有各种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面对患者,心里没底。规培半年后,她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也能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进行初步的诊断和治疗。

作为科研型研究生,自认“90后佛系青年”的王佩,始终觉得三年的规培学习机会难能可贵,作为为患者负责的大夫,应该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不过,严格的病例书写和出科考试,让她付出了比上学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流了汗水,但大家都开始感觉到,规培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自己“中医生偏偏学西医进行规培”的质疑,黄雯静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她说,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已是普遍现象,作为中医生,将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运用到临床,可以更好地服务病患。

在医院,挑战也是无时不在的。病魔并不会因为你是规培生,而网开一面。黄雯静说,在学校错了能改,但在医院要对生命负责,治疗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小心。

品味收获甜

转眼之间,四位90后中医生,有的规培过半,有的快要结束规培。无论如何,他们从校园跨入社会的这艰难一步中,终于尝到了一点甜意。

下班后,侯云杰回到自己出租的小屋,又捧起书本开始学习。因为规培的补助不高,虽然寄居陋室,但谈到医学理想,他不改初衷。

正如规培前他要求自己:但务修习医术、精炼医技、博识医理、涵养医德,旁则少骛。

令他开心的是,自己学会了骨穿,实现了能独立完成胸腹腰骨四大穿刺的愿望。又及时判断出患者室颤,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他还参与了各种手术,经历了病人待查入院,最终确诊的全过程,这些都令他感到骄傲。

黄雯静通过不同科室的学习,感受到各科室做事风格各有特色,她开始喜欢临床工作,也慢慢理解临床用药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谈到自己最大的收获,王赢健认为是在规培中结识了很多负责任的老师。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工作精神更值得学习。来自不同医院的规培生也与他成为朋友,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王佩所在的山东省文登正骨医院是一个专科医院,妇科和儿科等要去综合性的外院规培学习。在外院的规培中,她虽走过弯路,但也交了朋友,结识了德艺双馨的师长。她说:“3年规培,确实很长,但若做到不辜负,我无悔此刻的付出。”

学会敬畏生命,是他们在规培中最重要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规培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生与死,却是永远的课题。能否配得上“救死扶伤”的赞誉,是这群“90后”中医生最在乎的事。

作者:徐婧 葛伟韬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郭昱彤

“首都中医”ID:

bjtcm010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