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副统帅亲自督战都没有完胜,这一战敌人为什么如此强大?

文 / 小巴车司机

抗日战争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叫百团大战,百团大战中有一场最大规模的进攻战斗,叫关家垴战斗。在这场中日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斗中,八路军129师、山西抗日决死队2万多兵力在副总司令彭德华的督战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日军冈崎大队500人发起攻击,最后血战两昼夜,以伤亡600多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冈崎大队400多人,但没有达成全歼的战斗目的,让其残余60多人在援军接应下仓皇逃走。

逃走的日本鬼子随即对关家垴地区发动了丧心病狂的报复,屠杀我抗日军民和无辜百姓达6000多人。

关于关家垴战斗的经验教训总结,国内有多很多,其中大部分是从己方角度。换个角度看,冈崎大队能够死守两昼夜,最后还能以残存兵力与援军汇合,除了正确选择了易守难攻的阵地外,其中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总结的。

一是强大的阵地构筑能力。日军把工兵锹(镐)一直作为单兵装备,配备到了个人。1940年10月28日,误打误撞进入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的冈崎大队,恰好遭遇了在此休整的八路军主力部队129师。当判别不可能突围后,冈崎大队迅速开始构造阵地,坚守待援。

据参战的八路军老兵回忆,日军仅用了几个小时时间,依托关家垴南坡的几排窑洞,构建了正面防御工事,在窑洞前开挖了反步兵壕。八路军投掷的手榴弹多数掉入壕中,未构成重大威胁。

事后八路军在关家垴阵地上,发现了大量的猫耳洞、暗堡、掩体、火力支撑点,让很多参战人员感到很震撼,刘伯承元帅还专门让参谋将这些阵地设置情况绘制成地图,供指挥员学习。

日军把窑洞的门窗拆下来后,辅助棉被,建成了射击点位,还将窑洞后部打通,形成了前面是射击点位,后面是转运通道的屯兵洞,洞洞相连通、里外相连,可以相互支援。

更重要的是,日军没有全部龟缩在关家垴一块阵地上,而是在关家垴南坡对面的柳树垴同样构筑了一个机枪阵地和大量堑壕,派出了70多人和多挺机枪坚守,火力上与关家垴形成了犄角之势,八路军如果要进攻关家垴,要么先拿下柳树垴,但必然要受两面夹击。这种防御体系以当时八路军的火力配置情况,很难奏效。

二是正确的战斗决心。从10月28日被围,到29日夜间八路军发起第一次攻击,有一天多的时候,但冈崎大队在陌生地区作战,没有选择仓皇突围,而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固守待援的战斗决心,全力以赴修筑防御工事。

事实上,这个战斗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冈崎大队一旦脱离了坚固工事,不管从那个方向突围,必将陷入八路军的围攻之中。对地形地貌极其熟悉的129师完全可以发挥游击战特长,步步引诱其进入预设阵地,打得它满地找牙。而对于阵地战,这一直是八路军的短板,更何况双方火力悬殊,日军除了单兵装备精良,还多次得到空中火力支援,八路军伤亡很大。

特别是在最后八路军以极大代价夺取关家垴表面阵地后,日军开始向窑洞里收缩,继续负隅顽抗,指挥员仍然下定死守决心不动摇,至始至终没有下达突围的指令。日军阵地上尸体成堆,八路军逐洞扫残,日军一个洞一个洞的退守,还是不跑,大队长冈崎谦受被打死,仍然不跑,最后终于盼来了援军,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战后双方均认为,这是冈崎大队最好的结局,稍一动摇必被全歼。

三是强大的火力配备。日军和八路军火力上的悬殊是巨大的,这也是冈崎大队逃脱被全歼命运的重要原因。1940年,日军为了应对敌后的游记作战,以大队为作战单元,进行了标准化的火力配置,一般来说,一个大队在执行“扫荡”任务时,每名士兵将随身携带120发子弹,三枚手榴弹,其子弹数几乎是我八路军的60倍,此外跟随大队行动的辎重队还会为每支步枪额外携带120发子弹,达到每支枪240发子弹——这就是为什么血战两昼夜,日军还能顽强作战的重要支撑。

再说机枪,区区500人的冈崎大队,机枪数量达到了20挺,其中重机枪两挺,机枪子弹总数达到5万发,还有18具掷弹筒,千余发绑弹。此外,冈崎大队还有3门山炮,约56枚炮弹。这样的火力,在一个团只有10挺机枪的八路军来说,形成了绝对的火力优势,既可以构筑防御火力网,也可以支撑其固守待援。

这样的火力再辅以坚固工事和有利地形,足见当时战斗之艰难,多个八路军连队打得只剩下来几个人,参战部队的红军时期连排骨干损失过半。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冈崎大队,并不是一个完整建制的日军大队,只是执行“扫荡”任务的一个抽组作战单元,加强了一些支援和辎重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力衰弱的当年,先辈们的抗战是何等的艰苦卓绝,生在今日强大之中国,是何等的幸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