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战马》被誉为英国文化的新象征,英国国宝级作品,是一部集艺术性、技术性、观赏性三者完美融合的史诗级舞台巨制,被誉为戏剧的魔法、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一经公演就成为全球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自2007年10月17日首演以来,已在全球演出超过4500场,吸引800多万观众,创造了戏剧史上最为辉煌的观演记录。在多方努力之下,这部久负盛名的史诗舞台剧终于将驰骋金陵,将于6月6日-16日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展开为期10场的演出。

战火中的动人传奇,史诗舞台剧《战马》将驰骋金陵

儿童文学做背书,奥斯卡同名电影掀热潮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儿童桂冠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最早的2007年英国国家剧院版本由著名编剧Nick Stafford操刀,汤姆·莫里斯与玛丽安妮•艾略特联合执导。因为舞台剧的成功,2011年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版《战马》入围奥斯卡。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由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于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之际正式启动;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正式登上中国舞台。演出通过对人与马之间深厚情感的细腻描摹,让和平、友谊、勇敢、坚韧的主题愈加深入人心,也与“呼吁和平”这一世界主题紧密呼应。

剧情的跌宕起伏时刻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男孩艾尔伯特与一匹名叫乔伊的马从小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乔伊被卖给骑兵上了战场。战争中,它的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再换到德国骑兵。它历尽艰辛,最终与艾尔伯特再度团聚。战火纷飞中的感叹、汤姆森死时的静默、医院中的那声“猫头鹰哨”、艾尔伯特与乔伊的相遇……剧中很多情节与细节都引得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马偶的成功运用是点睛之笔

《战马》首要的成功元素就是马偶的运用。受舞台的特点所限,舞台剧很难像电影一样以真实的动物作为主演,这也一向是困住舞台剧的难题,《战马》却巧妙利用了偶这一传统舞台道具。对大部分戏剧工作者而言,虽然剧中战马马偶的制作工艺和操控水准极高,不一定有可复制性,但其所带来的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认为,偶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舞台表现力,偶虽然本身没有生命和语言,反而可以呈现出更为客观、超出生命的舞台表达,也可以令观众更加专注肢体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马偶的大获成功也反映出英国戏剧工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记者从英方工作人员处获悉,该剧创排之初,战马乔伊应以何种形式登台也曾令主创们伤透脑筋,但英方拥有一个受英国文化产业公共基金扶持的“英国国家剧院工作室”,这使得主创们有条件充分尝试各种舞台实验,最终选定了最合适的方案。

战火中的动人传奇,史诗舞台剧《战马》将驰骋金陵

屠景清 摄

著名的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创始人、原版舞台剧《战马》木偶设计和制造者亚德里恩•科勒与贝塞尔•琼斯两位艺术家,不远万里共同来到中国,和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导演、演员沟通交流;并与中方木偶组组长张金广带队的木偶制作组进行了细致的技术探讨。马偶的每一克轻重,每一个弯曲角度,各种细节在偶师们心中都举足轻重,偶师们竭尽全力把马偶调整到最佳状态。《战马》是马偶演员和角色演员的完美结合,舞台上,马偶演员就是“马”,他们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训练,已经可以像马一样思考和行动。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介绍:“操控马的三个演员在表演中是不能通过语言或眼神相互交流的,他们的配合完全依靠马自身的动作和反应发出信号。比如马头抬起时,马的身体要立刻做出呼吸上的变化,这个时候马腿也要立刻做出反应。操控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出信号,三个人整体的反应时间为0.1秒。”

战火中的动人传奇,史诗舞台剧《战马》将驰骋金陵

《战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制作,是这两家国家级院团推出的第一个深度合作的战略项目。该剧的“汉化”不仅仅限于舞台台词,从立项到选拔演员、培训、道具制作、技术合成等各个环节均由英方指导完成,可以说是一部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剧目。《战马》的制作经理达米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英方派出了24位顶尖专家为中方指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苏大剧院将实施惠民票价,鼓励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更是拿出诚意满满的80元学生票,让囊中羞涩的学生们不因经费紧张错过世界高水平作品。除此以外,《战马》特开高考生公益场,以艺术的力量,为莘莘学子们送去“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的祝福。

来源:紫金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