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宝岛台湾被割让,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这样表达他的无限痛心……

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我们今天要着重讲的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

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号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他是晚清著名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他出生在一个有着坚贞不屈的秉性的爱国世家。其先祖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到粤东,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这也是他能够在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保持着一份炽热的爱国心与民族情的原因。

在长期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一份优良的传统一直流传到了他们这里,因此当日本人用坚船利炮来侵犯他们的安宁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做到不惧威胁与无畏挑战。

丘逢甲不仅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气质以及坚强不屈的坚韧意志,而且知识渊博并且才华横溢,在文学上也有一番造诣。他在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慧,能够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他超出常人的才能最终吸引了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在他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并且获全台第一的时候,丁日昌连连称赞他为"奇童"。

当他在仕途上取得成功,成为进士,但是这没有让他将自己的内心航向转向官场。他选择了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向古人一样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努力研究学问。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抓住被聘为《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师的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

他感叹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从"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到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同时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一句"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到了1896年,当日暮途穷的清王朝在甲午战争惨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且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这给具有极大爱国热情的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们可以从下面这首《春愁》来分析一下他当时的悲愤心情: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代 丘逢甲 《春愁》

家国仇恨凝聚在心头,所以当面对春景的时候,他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春愁。黯然神伤的作者痛定思痛,面对着草绿林青并且百花争艳的春景,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无限活力与生机。令作者触目惊心的是那令人难以释怀的往事——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作为饱学之士的作者想到: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句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义愤填膺的作者对无耻的清政府充满了鄙视与愤怒,但是作为一介书生的他无法将广大台湾人民的呼声与愿望传达给他们。读来让人不觉泪水打湿了眼眶,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平复心情。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