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今天是母亲节,祝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21岁空姐搭乘网约顺风车遇害案曝光至今,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受害者家属一直是死者李明珠之父。根据相关新闻,突然失去爱女的李母“情绪崩溃”,“一直在胡言乱语”。

法国艺术家戈蒂耶(Julie Gautie),曾在不佩戴任何辅助呼吸设备的情况下潜入世界上最深的游泳池,她在水下屏息跳舞,身体与水融合,上升、伸展、旋转、下沉,而后又上升下沉伸展旋转,如此反复近6分钟,像一个隐喻,表达着女性的痛苦、力量、美与释然。

而现实中,身为女性所要面临的痛苦不可能只有6分钟。以下10种女性之痛,也绝不可能只是某个人孤立的特殊的舞蹈。

十、剁手之痛

——————

《北京女子图鉴》剧照。

女演员戚薇在某电视剧里引用了一个网络段子:在对不起中间加哪两个字最心酸,答案是“对,我买不起!”。

在一个网络围观小鲜肉照片需要付费的年代,女性的消费力与压力都前所未有地增加。但同样是女性,压力也有大有小,相比自己买不起,一个需要为孩子考虑如何消费,在买与不买之间纠结的女性才是真的难——这是“杭州年轻妈妈月薪过万却买不起iPhone X”引起共鸣的原因。

老舍曾写文追忆母亲:“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老舍笔下的母亲经历巨大磨难,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所以他说有母亲的人,到八九十岁也还可以孩子气,母亲在,心里就是安定的。

九、失恋之痛

——————

电影《失恋33天》中因为失恋而失魂落魄的黄小仙。

日常生活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情感问题,一个典型的对比是,同样是失恋,女性可能久久难以忘怀,男性则可能很快投入一段新感情

一项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失恋问题上,女人要比男人感觉更痛苦。美国《精神学》杂志曾发表了一项关于处于失恋中的男女痛苦感受差异的科学研究报告。 在这项研究调查中,研究者询问了近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失恋之痛”进行打分。结果表明,女性报告的失恋所带来的痛苦远高于男性,而且这种痛不仅是情感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失恋这种状态,就是心里变得空落落的,且找不到任何东西来填补,也就是内心处于真空状态。而失恋无法根治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失恋的人,对于能够填补内心真空状态的事物怀有抵抗力……”日本知名女作家宇野千代说。

宇野千代一生恋爱无数,但大都以被抛弃告终,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失恋女王”。你有听过哪位男性因为失恋之痛成为专家吗?

八、整容之痛

——————

女星郑爽曾大方承认整容。

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被挑选等被动处境,与女性过往的社会性别角色及地位有关。在整体社会发展历史中,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并被限制于家庭中,社会资源调动能力不如男性,更容易服从男性的“统治”,或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女艺人张檬近日在微博转发了一组自己穿性感礼服的照片,因外形外貌与以前相差较大,整容痕迹明显,不少网友留言嘲讽,随后张檬再度转发该条微博,配文:“这年头吧,你不整说你丑!你整了说你残!整与不整就在那里,整不整呢看心情。

整容有风险,整容手术有痛苦,明星或普通人都有人因整容毁容或死亡,常识之下,仍有人花钱冒险,尤其是那些傻乎乎以为变美就能改变命运的年轻女性,居然能被人利用掉入“整容贷”之坑,不能不算一痛

七、婆媳之痛

——————

婆媳问题是我国家庭关系中的千古难题。

《孔雀东南飞》《钗头凤》《红楼梦》,到《呼兰河传》《金锁记》,中国文学为婆媳关系这一千古难解的题留下了众多印记。以色列历史上美好的婆媳故事也被引进中国,记录这一故事的《圣经》篇章《路得记》,于2015在中国改编成音乐剧上演,名字非常本土——《如此婆媳》

同年,时任复旦大学副教授的徐冲因陷入“小三门”,以写论文的态度发布了13页的说明书,按照他的说法,“婆媳不和”才是他这段婚姻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当一位妻子遭遇与丈夫母亲的矛盾时,她不仅要承受这种压力,还可能被丈夫作为论据,成为支撑后者背叛婚姻的正当理由。

六、家暴之痛

——————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年初上映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让人联想到很多年前的一部中国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婚姻中男性对女性的绝对优势地位与欺凌。在《神秘巨星》中,被施暴的母亲为了孩子忍辱负重、认命,当女儿把离婚文件摆在她面前,她大为恼火:结婚的时候没人问过我意见,离婚也没人问过我意见。你凭什么替我做决定?

无奈、隐忍,是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的共同特点,遭遇家暴与她们在其他方面的成败与否并无关系。2017年底,杭州一位年薪200万的女高管被发现已被老公家暴十年。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五、逼婚之痛

——————

广州天河公园相亲角。

表面上,不论男女,大龄未婚都难免遭遇催婚,但“女大”比“男大”面临的压力大,《2018年春运春节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大量年轻人为了逃避春节回家被逼婚,选择出国旅游过年。甚至连部分年轻的95后们也加入了“恐婚族”行列,纷纷通过旅游避免开启相亲模式。受访调查的单身旅行者中,“女多男少”的情况竟十分突出,女性占到单身旅行者的56%,明显超过男性。

其实不用旅游平台的数据也能直观感受到其中差异。那位歧视女生读研大多是混学历的钱教授,可以去问问正在读研的学生们,现在二十出头的他们中,遭遇过催婚的男生女生比例分别如何?

当30岁的男博士生被认为“前途光明”“人生刚刚开始”时,同龄的女博士可能需要去城市相亲角,被人当做“明日黄花”挑来拣去,或者做好“嫁不出去”的心理准备。

四、性歧视之痛

——————

冯钢教授微博。

说到性歧视,你很容易想到女性在求学求职、工作晋升或家庭成长环境中遭遇不公正待遇。最常见的是招生、招聘信息中写的“仅限男性”或“男性优先”,又如“女生逻辑不行,还是读文科吧”“女孩读那么多书干吗,迟早要嫁人的”等等。

浙大教授冯钢的性歧视言论在2017年被曝光及抨击,他曾在微博公开说,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中女性太多不好,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大多是混个文凭,毕业之后很少有走科研道路的,“女生”占据保研名额,让他为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感到担心。他还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说出了“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如果女生都懂男生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女生落单了”等话。

更为诡异的是,在女性受教育、就业等过程充满歧视等风险的前提下,如果有女性冲破重重关卡,做出一番事业,很可能又被认为运用了某种非常规手段,成功路径不正当。在背景与经历一致的情况下,一个男人的成功与上升通常不会被外界认为是“靠女人”,而成功的女性一定会被认为有某个或某些男性的助力,不论她澄清或不澄清,尤其是当她像董事长周群飞那样,兼具一定美貌时。

针对女性的歧视无处不在。5月初,一位女生在微博上指责某地万达影院,她说该影院广播警告女性,看《复联3》时,安静地吃爆米花和可乐就好,不要打扰男人的幸福时光,“各位男性多买点爆米花可乐堵住你的女人的嘴。

三、性侵与性骚扰之痛

——————

作家林奕含接受采访。

不是每一个女性都会遭遇性侵,但是每一个女性都可能遭遇性侵,或者在日常中遭遇高概率的性骚扰。

2018年才过去不到半年,“女性被性侵”事件及话题已经陆续出现好几次引起舆论沸腾,其中包括被学生实名举报的北大大学前教授性侵案。因为情节与时间上的某种接近性,台湾作家林奕含的经历及作品在话题发酵期间被反复提及,林奕含在中学时被老师诱奸,她创作了相应主题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并于2017年自杀。林奕含生前曾说,“这样的事情仍然会继续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本不等于“女性受害”,一切加害者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都在此列,性侵完全可以是女性对男性,或者男性对男性等,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目前受到性方面侵害及骚扰的对象仍主要是女性,这其中有男女生理结构与力量上的差异使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女性的歧视与尊重缺乏,人们有时候会对被侵犯骚扰的女性进行二度伤害,“还不是因为你穿着暴露?”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于1月刊登题为《#MeToo运动到达中国》的报道称,中国的类似运动面临着比其他地方更大的挑战;专门从事与性别有关的案件的律师田东说,中国没有关于性骚扰的法律定义,中国企业在就业和培训方面经常忽视相关方面的指导,在过去的30年里,社会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传统的性别角色仍然根深蒂固。

二、生育之痛

——————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人类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女性因为丧子而情绪行为失常甚至疯癫的情节并不罕见,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陌生。而当人们谈论一个母亲的失孩之痛时,也并不等于否定其丈夫的悲伤情绪。之所以强调女性的失孩之痛,与她们曾因生育所遭受的身体痛苦直接相关。

“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女性分娩之痛被认为是接近人类极限的痛苦。最近几年,每到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都会出现让男性体验女性分娩痛苦的情景实验,坐在测试仪器上的男性疼得冒汗大叫。

萧红在《生死场》中把女性躯体看作“生”与“死”的主要场所。“生”是生育,是肢体迸裂、血肉模糊的母体;“死”是让人目睹肉体的惊悚变质与毁形。她笔下,女性分娩是“刑罚”,生产的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浸着血”。《生死场》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七八十年后的今天,现代医疗技术和设备可以在物质上帮助女性降低分娩的痛苦与风险,看似如此,又并不如此。不然,为什么现在会有产妇生产前跳楼,为什么会有纪录片《生门》走红,原因不言而喻。

前不久,英国王妃凯特在三胎后继续以轻松漂亮的姿态亮相,许多欧美女性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生产后的实际样子,用反差来吐槽“完美”凯特的不正常,英国电视节目主持人katy Hill把大家的这种心情总结出来:生孩子是很痛苦的,凯特不切实际的形象会误导很多人,给新妈妈带来很大压力

一、丧子之痛

——————

胡慧珊喜欢粉红色,18平方米的小房子被刷成粉红色,里面摆放着她的遗物。

至少,因为失去孩子而情绪崩溃,绝不止顺风车遇害空姐李明珠的母亲。一位名为刘莉的“汶川妈妈”忘不了地震中去世的大女儿胡慧珊,有时候她会把头埋在大女儿生前穿过的衣服里,一边闻一边哭,她总觉得那里面还有女儿的味道。

刘莉是纪录片导演范俭拍摄的“5•12”地震十周年特辑《吾儿勿忘》主角之一,她在地震中失去孩子并再生育。即便重新有了儿女和新的生活,她仍未能从早年丧子的悲伤中全身而退。汶川大地震中有5335名学生不幸遇难,也就是说,和刘莉遭遇类似的地震丧孩母亲超过五千个。地震发生时,刘莉们绝大部分在40岁左右,或更年轻。

这意味着,从生理条件上,她们基本有机会再做母亲,但也意味着老年丧子的女性们要承受比刘莉们更重的痛苦——老年失独母亲无法重来,无法将注意力与母爱转移到新生命上以缓解痛苦。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女性的绝经时间是在45-55岁,女性有效受孕年龄的最晚界限通常被认定为绝经到来的十年之前,相较而言,男性在七八十岁仍有繁育下一代的可能。“关爱中心创建的失独妈妈微信群里,有过自杀倾向的占到七成。”2016年初,北京爱心传递老人关爱中心创始人、首都经贸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坤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从平日里的性别歧视到身为人母的种种辛酸,女性在这个世界要面临的痛苦绝不可能只有以上10种。几千年以来,女性作为占这个星球人口一半的存在,在人间受难,像造物主与披荆棘的救世主一样,给这个星球带来了生命与爱。她们总是在痛苦之下变得更坚强,但我们现在必须知道,女性遭受的很多痛苦,既是不能承受之痛,也是不必承受之痛。

作者/苏马 排版/苏炜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