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的日子

这是一份无条件投降书

73年前的9月2日

日本正式在这份投降书上签字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

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时任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

为了胜利

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800余万劳工被强掳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

终于换得

侵略者低下头颅的这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1951年8月13日

政务院发布通告

将抗日战争胜利日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73年前,听闻抗战胜利消息的天津市民欣喜若狂,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胜利,街头巷尾充满了喜庆的鞭炮声,家家户户以天津人特有的方式庆祝胜利。

73年过去,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但历史不容忘却。昔日,日军对中国的大肆侵略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都成为了深深的历史烙印,镌刻史册。你可知道,海光寺、王兰庄、南开大学、民园…… 这些你熟悉的地方在抗战时期发生过什么?这里,广播君梳理了一些发生在天津的抗战故事,以此纪念这段峥嵘岁月。

海光寺

△图为天津海光寺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外景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占领了海光寺并把这里当做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七七事变”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移到北京,海光寺被改为天津驻屯军指挥部所在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光寺兵营成为集中华北地区日本降军的地方。

早些年前,天津血研所大院内还保存着当年日本兵营遗留下来的营房、马厩及作战指挥中心等遗迹。

王兰庄

△ 如今王兰庄这座植满树木的土台子,正是当年学生们为村民授课的地方。

在西青区的王兰庄村,一座建成于2003年的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10多年来默默诉说着这样一段青年进步学生在农村撒下抗日火种的往事……

1936年,中共天津市委要求学联和民先队利用暑假到农村去,在广大农民中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并选择天津近郊的王兰庄、小园和姜井等村作为开展乡村义务教育的阵地。除了上课,学生们还给大家讲海河浮尸案等事件,铁证如山的事实,点燃了村民的满腔怒火。这些进步青年在王兰庄土地上播撒下了抗日的种子,王兰庄也成为当时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的摇篮。

南开大学

△遭日军轰炸的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最早发现、揭露并最积极参与粉碎日本侵华野心的高校之一,因此遭日军报复毁校。1937年7月29日,日军公然对南开学校实施轰炸。老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得知南开被日军炸毁后,愤然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随后,张伯苓赶到南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商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事宜。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为民族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南开大学与日军的战斗中,天津市民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送茶饭,公私汽车都为前线送弹药,有的商店还把店门卸下运到前沿充作工事。特别是一些学生组织,以南开大学为基地,宣传鼓动、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有力地支持了战斗,南开大学也被日军称为“保安队及中国军队攻击日军的中心地”。

日本大院

1933年5月31日在日本大院签订的《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12日,日军由海上增兵3.5万人在塘沽登陆,日本大院为主要登陆地点。当时“日本大院”门口有日本兵站岗,过往的中国人须向日本兵鞠躬行礼,与日本人相遇要躬身让路,稍有疏忽就会被拉到院里,性命堪忧。

随着岁月变迁,原签订《塘沽协定》的二层楼房在1976年地震中损坏,后来被拆除。仅剩东侧一座青砖二层楼和一座圆柱状碉堡。不过,院内还残留原日本医院和炼尸炉遗迹,地下还有日军修筑的地下通道。

寿德大楼

1938年9月,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在天津成立,当时负责领导北平、天津、唐山城市工作委员会和铁路沿线党的工作,机关设在法租界寿德大楼(即今狗不理大酒店)4楼68号房间,对外以“耕石刻字社”为掩护开展工作。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及所属党组织,自1938年9月至1942年2月,在天津等敌占城市共坚持了三年零五个月,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重任,为党在华北沦陷区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和平路322号(狗不理大酒店)是目前天津抗日战争遗址中保存完好的建筑之一。

东局子

1937年7月29日,抗战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日主动出击在天津打响。当天凌晨两点,中国军队在海光寺日本兵营、火车站、东局子机场以及市区日租界等处,同时向日寇发动攻击。拂晓,中国军队攻进东局子机场,并烧毁了十几架日机。同时向全国发布抗日通电,电文称“日人日日运兵,处处挑衅”,“我方为国家民族图生存,当即分别应战,誓与津市共存亡,喋血抗日,义无反顾”。

中共北方局旧址

1935年2月至1936年4月,当时的中共河北省委在今和平区营口道三德里21号建立了领导机关,负责领导河北、河南、陕西、东北、北平和天津等地区的革命工作。1936年春,刘少奇受党中央委派,来津组建新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并任书记,以推动北方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此,在法租界石教士路隆泰里19号(今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建立了北方局机关。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刘少奇坚决贯彻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创造性地制定并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西开教堂

西开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即今西宁道营口道交口旁。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修建。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

劝业场

△1928年劝业场开业时的夜景

劝业场是天津商业的标志,于1928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当时进驻店铺多达300多家,开业之日场面火爆。1931年至1939年是劝业场的鼎盛时期,但这种繁荣只维持了不到十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天津沦陷后,由于战乱不堪,物价飞涨,经济萧条,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使得商场内人员稀少,场内的不少店铺由于赚少赔多,纷纷撤出,劝业场开始衰落,此时的“劝业场”已经处于半停业的状态。

民园

△为避飞机轰炸天津英租界当局在地面绘制旗帜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虽然没有侵入英租界,但为了防止日军飞机轰炸,英国方面在民园体育场前的空地上(今重庆道),用油漆画了一个巨大的英国国旗。1945年9月3日,天津各界的抗战胜利庆祝大会在民园举行。民园体育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鸣放的礼炮声响彻整个天津。

盘山

△ 梨木台地区抗日战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盘山烈士陵园

抗战时期,以盘山为中心的冀东是日军大后方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冲。1940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部挺进盘山建立了抗日政权。之后八路军以盘山为依托,频频向日寇出击,在蓟县、平谷、密云、三河等县,打出一片天下。随后在盘山成立蓟平密联合县政府。盘山抗日根据地自此成形。1957年,盘山烈士陵园建成,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天津唯一一家抗日战争遗址烈士陵园。

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

“在日殉难烈士·劳工纪念馆”原址在天津水上公园烈士陵园内,由于年久失修,天津市政府拨出专款,在新建的天津烈士陵园内重建这一纪念馆。馆内存放2300多具在日殉难烈士及劳工骨灰,并设有《东瀛血泪——中国劳工在日本》展览。烈士陵园内还建立了抗日殉难烈士纪念雕塑和在日殉难同胞名录墙。

历史,不容遗忘!

铭记,才能更好地前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