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悔 永翔蓝天的734机组

遇难的734机组,将被永远铭记。(第77集团军供图)

英雄无悔 永翔蓝天的734机组

汶川地震时,空中救援场景。

2008年5月31日中午13时,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如果说灾难是人类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对抗灾难失去的生命,必将在记忆的最深处,永远铭刻。

“5·12”汶川地震十年后,那里的天空,还有雄鹰飞过的痕迹。

5月,成都市烈士陵园内,“邱光华机组”成员的墓前添了许多鲜花。就像蛰伏一冬的树木在春天醒来那样,这些名字总会如期从人们心底苏醒——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2008年5月31日,他们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驾驶的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机组人员全部牺牲。

家人、战友、朋友和陌生人,陆续来到烈士墓前,把重建的生活讲给他们听。生活里,他们可能会有的模样,如今正在别的人身上发生。十年后,有战友替他们继续翱翔天空,有战友替他们当儿子孝敬父母,也有战友跟他们一样成了师父,带徒弟时一样先教做人再传技能……

英雄无悔 永翔蓝天的734机组

邱光华烈士。

A

最后一次飞行

那是邱光华在汶川地震后的第63次飞行,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行。参与抗震救灾十多天里,他从山区抢运出200多个伤员,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山坳。

通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营区的马路笔直延伸,道路旁挺拔的杨树苍翠葱郁,背后是片空旷的停机坪,景色依旧是10年前的模样。只是,曾在这里驾驶直升机数百次起航、着陆的邱光华,如今只将照片挂在了营区军史馆里。

刘亮多年未向人说起邱光华机组遇难的事,却仍旧记得所有细节。2006年军校毕业后,他和另外一个飞行员曾志勇,成为邱光华的“关门弟子”。

2008年5月12日,地震袭来。“当时离他(邱光华)退休,只差11个月。”透过树林,刘亮的目光停留在宿舍底楼的尽头,那里曾是邱光华的房间。或许朝夕相处的回忆涌上心头,言语间多了感慨,“他完全可以不飞的。”如期回来。“下午6点过,发现一架直升机失去联系了,没有回来,就是邱光华机组。”失联意味着什么,每个飞行员心里都有谱,但刘亮拒绝猜想。

当天中午13时,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时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段,局部气候突变,直升机遇上了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机上5名机组人员和转运的10名受伤群众、3名当地民警,全部遇难。那是邱光华在汶川地震后的第63次飞行,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行。参与抗震救灾十多天里,他从山区抢运出200多个伤

“但是他主动申请要飞。”一场大战在即,人人准备着奋不顾身。“太忙了,连续十多天,我们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邱光华甩掉可以不飞的“特权”,把震区父母失联的消息压在心底,拿出特级飞行员的实力,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刘亮作为飞行“新人”,在执行运输任务的同时,也在忙着各种抢险救灾事情,营区里官兵的吃住,大多时候只有在机场解决。

5月31日,刘亮执行地勤任务,负责安全指挥一架接一架直升机腾空,也数着每一架员,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山坳。

6月10日,直升机残骸和遇难人员的遗体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邱光华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也追记一等功。

旁人无从知道,最后时刻飞机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找到的黑匣子里,有邱光华最后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命令——“稳住方向,我来操作”。同年战友芮银超说,“我就知道,他是个沉着果断的飞行员,临危不乱。”

英雄无悔 永翔蓝天的734机组

追悼734机组。

B

生命的可能

本是无限可能的人生,还有各种可期的生活状态,尽数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被定格——义无反顾救援生命的战士,留下英雄的墓碑。

“1974年周恩来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如果没有主动请缨“5·12”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时年51岁的邱光华,就将带着赫赫荣誉,回到蓝天白云下的故乡,在茂县的羌族旧居里,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他爱花花草草,也注重锻炼身体,总是要我一起锻炼。”忆起邱光华,妻子李弟燕永远抹不去忧伤,在丈夫当初亲口描绘的未来里,该是夫妻俩牵手漫步花园,或者周游四海的样子。

阳光很暖很亮,一如从前的时光。刘亮记得起邱光华的宿舍,爬山虎从二楼栏杆间垂下,铆着劲钻进窗户;门前的枇杷树上,熟透的果实挂满树梢;还有屋角的三角梅吐得正艳,“这些都是从西昌、龙泉山、云南带回来的。”这个羌族汉子装点生活的心思,远不止当初那点。爱家人,爱生活,他本有更多想做的。

王怀远的人生规划里,也有最重要的人。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姊妹几人,年老后患上高血压,她的身体状况是王怀远时常牵挂的。2008年春节前夕,王怀远终于装修好了新买的集资房,正要把乡下的母亲接来过节,却遇上执行抗冰雪救灾任务,接着地震发生……团聚,成了母亲永远等不到的约定。

结婚近20年,妻子李剑冰先是随军,后来又辞去工作全力照顾家庭,王怀远总觉得亏欠太多。“5·12”汶川地震前,他已经勾勒好退休生活,“等退了休,我给女儿当保姆,带孙孙,你多休息休息。”李剑冰说,他还想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树。不过,王怀远却先休息了。

2003年毕业分配到某陆航旅时,“80后”成都小伙儿李月的心里已经装着诗和远方。浩瀚蓝天中有他的向往,“要成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型的王牌直升机飞行员”,作为营区唯一的硕士飞行员,他藏不住意气风发。2008年春节,他和女友汪玉的8年爱情长跑有了美好结果,两人结婚了。蜜月旅行是新婚夫妻的约定,却同样因为接连的两次救灾任务,计划变成终身食言。

想起陈林,战友念叨最多的,是十年前他那刚满周岁的女儿,“那个小宝贝,实在太可爱了。卷卷的头发,白嫩的皮肤,还有胖乎乎的小手。”战友的眼睛里,好似装着陈林带不走的父爱。2008年5月30日中午,出事的前一天,妻子曾婧带女儿来过营区,看望半个多月未见的陈林。这次见面,是曾婧后来宽慰自我的精神寄托,“但愿他没有带着遗憾走。”

十年前张鹏23岁,现在他还是23岁。“平时不太爱说话”,“家在农村,花钱节约”,“山东人”,营区里已经很难找到人,拼凑出足够完整的他。生死驰援那刻,他湮没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挤在无数搬运物资和转运伤员的年轻战士中,没有人特别记着他。

有没有女朋友?远在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你一次次飞往灾区?没人来得及问这些,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员时,大家才知道,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734直升机上,有个小战士张鹏。

原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很快想起了这个年轻人,还有他一夜之间长大的夜晚。“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天晚上,从震区回来的张鹏突然说道。

高跃没当回事:“你个小屁孩儿,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跟我的年龄没有关系……”字斟句酌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灾难中,这个一脸娃娃相的小伙儿,变样了。

大地满目疮痍,生命戛然而止。本是无限可能的人生,还有各种可期的生活状态,尽数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被定格——义无反顾救援生命的战士,留下英雄的墓碑。

原标题:英雄无悔 永翔蓝天的734机组

C

十年后我们成了你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空军首批运-20飞行员、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冯玮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恰如李月等人的人生。

1999年,19岁的冯玮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那年,同龄的李月和他同批高考招飞,进入相距千里的另一所飞行学院。两年后冯玮留在空军,李月分到陆航,自此同一片蓝天翱翔,但两人从未有交集。

2010年9月13日,冯玮叩开成都城北一户人家的门,他和李月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年的5月,冯玮看到李月的父母李兆实和肖天春接受采访的视频,画面里,失去孩子的母亲怆然泪下、悲痛绝望。思量一番,他给肖天春写了封认亲信,提出想替“战友”照料两个老人。“除了照顾他们,尽‘儿子’应尽的孝道外,宽慰两个老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更多人记住他们英勇牺牲的孩子。”多年相处,冯玮有深刻体会。汶川地震十年之际,他和同期更多战友做出决定,在李月的母校,立一尊他的雕像。

英雄精神的传承,也是刘亮最在意的。师父邱光华牺牲后,刘亮曾在执行飞行任务时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当时是不是经历过一样的心情?”他突然觉得更懂邱光华平日的教诲,“一个合格的飞行员,最重要的是品质,是精神。”刘亮仿佛不再畏惧死亡,坚定意志要终身投入飞行事业。曾志勇大抵也有番领悟,现在依然活跃在飞行事业中,4月,他又一次离开营区,赴外地参加训练任务。

“很多地方都像。”冷不丁的,总有战友在刘亮身上看到邱光华的影子。多年前他晋升教员,有了自己的“徒弟”。“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求技能,连生活上的一些习惯也要管。”最主要的,他像当初邱光华要求自己那样,先对“徒弟”的思想教育下功夫。“只有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过硬,才能在急难险困面前,以不变应万变,发挥最佳驾驶水平。”

传承事业,陪伴家人,已故者留下的生活,有人继续接棒。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