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俄罗斯士兵正准备用氯气瓶对德国阵地进行化学袭击

这些士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罗斯第五军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准备对Ilukste地区(现代拉脱维亚)的德国阵地进行化学攻击。1915年,德国陆军首次将氯气引入战场。德国科学家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德国柏林Kaiser Wilhelm研究所的弗里茨·哈伯与德国化学联合企业IG Farben合作,开发了针对顽固的敌人排放氯气的武器。

正如士兵所描述的,氯气是一种介于胡椒和菠萝之间有着独特的混合气味的毒气,它也尝到金属味,刺痛喉咙和胸部。氯可以与肺部粘膜中的水反应形成盐酸,这是一种可致命的刺激物。

氯气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防毒面具中常见的活性炭或其他过滤方法防止,氯气造成的死亡总体机会远远低于其他化学武器。

天然气如何运送到敌方阵地?用于大规模输送气体的第一个系统涉及将气瓶释放在有利的风中,使得它被携带在敌人的战壕上。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比较简单,并且在适当的大气条件下产生了能够压倒防毒面具的集中云。气瓶释放的缺点很多。首先,交付是在风的摆布。如果风是变幻莫测的,就像Loos的情况那样,气体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友善的伤亡。

气云给了很多警告,让敌人有时间保护自己,尽管许多士兵发现了一片令人不安的气体云。此外,气体云的穿透能力有限,只能在消散之前影响前线战壕。最后,气瓶必须安放在沟渠系统的正前方,以便将气体直接排放到无人地带。这意味着必须通过通信沟槽对气瓶进行处理,通常会堵塞和浸润,并将其存放在前方,因此在轰击期间气瓶总是有可能过早破裂。

有趣的事实:

  • 据称哈贝尔(发明人)在使用氯气作为致命武器方面的角色迫使他的妻子Clara Immerwahr自杀。

  • 燃气武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贡献相对较小。英国的数据从1916年开始就得到了精确的维护,其中只有3%的气体伤亡是致命的,2%是永久性无效的,70%的人在六周内再次适合执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