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玉米是天然异花授粉作物, 遗传基础非常丰富。在自然环境和人工栽培条件影响下,经过长期驯化, 玉米形成了丰富多样且各具特点的种质资源。其中,20 世纪 30 年代引种至我国的金皇后玉米在 20 世纪中国玉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短短几十年,金皇后玉米不仅作为优良品种促进了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更为玉米杂交种的培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佟屏亚曾对金皇后玉米进行过概述,但其在中国传播、改良的细节及发展动因等仍不清楚。 本文将在充分的史料基础上,对金皇后玉米在我国的种植、传播及杂交改良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发展动因。一、金皇后玉米引种至中国金皇后玉米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属于马齿型玉米,株高 250cm、果穗长 20~25cm、籽粒 14~22 行、千粒重 250g,生育期长、晚熟、耐肥水,是一个适应性很强、产量很高的优良品种。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其传入中国至少有三条独立路径:第一,1938 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川西区部农事组通过教会途径引种金皇后,在汶川县威州镇试种成功,但后来仅在理番县(今四川理县)佳山寨种植;第二,抗战期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玉米专家华莱士访华,带来玉米良种金皇后,次年初交清华大学驻晋宁农业研究所转县建设科试种,技正李绍彭开展栽培试验并试种成功,仅在昆明晋宁农村小范围种植;第三便是 1929 年,时任山西太谷铭贤学校农科主任的美籍教授穆懿尔(Raymond T. Moyer) 将金皇后引进铭贤学校的农事试验场,开展了金皇后及其他 12 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试验,并由霍席卿、周松林等人继续试验,扩大示范,使其在山西中部地区得以推广。在这三条路径中,仅有最后一条成为金皇后玉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基础。

战争年代金皇后玉米在各大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传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实施物资封锁后,在中共领导的各大根据地和解放区,粮食生产成为首要问题,于是,各大边区均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促进粮食生产,关键在于引进高产作物新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这样的契机下,高产的金皇后玉米被引进了边区。

晋冀鲁豫边区的试验与推广

1941 年,位于太行区的共产党 129 师希望提高本区玉米产量,其生产部负责人张克威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科, 深知金皇后玉米是一种高产优良作物。他在得知太谷铭贤学校试种过金皇后玉米后,派人前往购买2斤种子。在张克威的领导下,赵毓金等技术人员在生产部直属农产进行生长比较实验, 试验科学栽培方法,研究其在太行山一带的适应性,并严格保持纯系,设计推广步骤。1944年,他们在南委泉村建立金皇后玉米种子繁殖特约农户,开始种植试验。 张克威等人还进行了栽培行距试验,确定当地最佳种植密度,并详细分析了营养成分和出粉率,确认金皇后适宜大面积推广。在 1944 年底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上,邓小平特别点名表扬张克威, 指出次年金皇后玉米便可普及, 赵毓金还介绍了具体种植技术。1945 年 4 月,金皇后玉米在其中的太岳区被大规模推广。晋冀鲁豫边区在推广金皇后过程中,农业科学家及时的科普宣传为农民解决了种植中的技术难题。河南林北县试种金皇后时,苗长出不到 1 尺高时就已结穗,农学家席凤洲及时进行科学的解释,给农民提出合理对策。由于玉米异花授粉,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混种,使玉米品质发生退化。农业专家李俊就指导农民怎样防止混种,如何建立留种地,并以图示之,直观易懂。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金黄后自交系

1946 年, 金皇后玉米成为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上的亮点。 展览会采用实物标本对比展示金皇后玉米的优良品质,农民极易看懂;墙上的标语和图表,显示着金皇后的高产;展览室中间还修建了一个模型, 指导农民怎样建留种地以保持纯种。展览会以直观的形式向农民展示了金皇后玉米的基本资料和种植、栽培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其推广传播。

陕甘宁边区的推广

1942 年, 刘少奇经过晋冀鲁豫边区时带了一些金皇后的种子回到延安。 利用这些种子,延安光华农场的科技人员开展了试种实验。他们在农场选择了 1 亩地, 于 1943 年谷雨过后下种。由于金皇后玉米植株高大,科技人员在种植时,特别注意让行距和株距都相对较远,最后产量非常高。《解放日报》 还专门报道了光华农场育成的马齿玉米(即金皇后玉米):“穗子有 1 尺多长,粒大,排列整齐,有的穗子生 1080 粒,比本地玉米又粗又大(本地种每穗约 460 粒),每垧地收 4 石 5 斗,比本地玉米……几乎高一倍。”

1943 年 11 月, 在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展览会上,光华农场展出的金皇后玉米备受瞩目,据报道:“许多农民都围聚在马齿玉米左右,纷纷谈论它的好处……有的说, 它一根穗子长五六百粒玉米, 我家一个穗只长一百多粒……许多农民都纷纷向招待员索取马齿玉米种子。”展览会后, 温济泽还专门撰文介绍了金皇后的种植要点和产量, 特别指出金皇后很容易混种而退化,因此,一定要和别的玉米隔开,在一块地里不能同时种金皇后与其他玉米。同年的边直生产展览会上, 也有金皇后玉米的亮相。1944 年 ,晋绥边区的战斗展览会 ,也展出了光华农场的高产金皇后,并介绍“它比一般的玉茭长大,收获量多。种法也和别的不同,不过要在平地里种,施肥比一般多些。因为秆子高大,留苗时要稀疏些才好”。1945 年, 陕甘宁边区开始大力推广金皇后玉米, 仅延安县就推广种植光华农场的马齿玉米 40 亩,每亩比普通玉米增产一倍。

山东解放区的推广与传播

1944 年,在山东解放区莒县,劳动英雄吕鸿斌从外地引进了金皇后玉米,产量极高。1947 年, 位于莒南县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开始金皇后玉米试验。陈启文、傅乃时和劳模陈文章等人,在当时实验所管辖的滨海专署农场(后改为莒县农科所),开展了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通过两年的试验,确定金皇后在当地的高产品质,并推广到周边地区。1945 年到1948 年间,渤海、莒县农场也都分别开展了金皇后与当地玉米品种的对比试验, 证明其不但适合于山东各地, 且产量皆高于当地现有品种,有的甚至高出近两倍。渤海农场还举办了农业生产展览会,金皇后也同样成为焦点。展览厅的中间摆放着一堆又粗又长的金皇后, 墙上有几幅画写着标语, 生动地告诉大家金皇后的好处和种植方法, 桌上对比展出金皇后和其他玉米。有农业宣传员向参观农民进行解说,大家还纷纷讨论,表示要种植金皇后。作为山东解放区金皇后玉米的推广中心,莒县还涌现出两位种植英雄:一位是李日新,他是莒县金皇后玉米种植首获成功者, 最早冲破传统耕作方法,率先试种,并获得高产;另一位是荆恕,率先种植金皇后,并自制玉米定株器,做到合理密植、 适时浇水施肥, 最终亩产超过 500 公斤,获得大面积丰收。

抗战胜利后, 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随着中共的足迹,金皇后玉米也被带到了东北。至 1949 年,金皇后已经遍植于山西、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和辽宁等多个省、区,并主要分布在解放区之内, 成为当时解放区的重要主粮作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金皇后玉米在全国的传播

1949 年以前, 金皇后玉米一直伴随着中共的足迹得以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金皇后玉米更是走向了全国。1950 年 3 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组织农民开展群众性的选种留种活动, 发掘优良品种。同年 8 月,农业部召开了全国种子会议,决定发动群众选种换种,评选优良品种。在北京、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多地农业科研单位主持开展的优良品种选育及良种区域适应性鉴定实验中,金皇后均表现出优良性能。在各地的良种评选中脱颖而出后, 金皇后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各个省区。 此时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相邻地域, 很多地区的种源都直接来源于其在我国的发源地山西。

在华北地区,1949~1950 年,《农业生产》上刊有北京农业生产社发布的金皇后种子推介广告。1950 年,北京怀柔县农场建场伊始,技术员就携带金皇后在部分互助组示范种植,建成 12 亩金皇后玉米丰产田,获得平均亩产 287 公斤的好收成。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乡“五星”农业社在介绍春玉米丰产经验时, 第一条便是更换了金皇后玉米良种。河北衡水地区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金皇后已得到全面普及 。唐山乐亭农展会也重点介绍过金皇后的优势及栽培方法。金皇后玉米 1946 年随着共产党的足迹进入东北, 而辽宁省开始大规模种植这一品种是在 1954 年以后 。 到 1960 年 , 辽宁省昌图 、 建昌 、 辽阳、辽中、海城、凤城等地都有种植,以辽中等地最多,全省种植面积约 30 万亩。在地力差、肥料欠缺的情况下, 一些地方将金皇后玉米与大豆间作、混作,也实现了增产增收。在西北地区, 宁夏吴旗县于20世纪 50 年代引进、种植金皇后玉米。甘肃省的金皇后玉米系 1953 年从山西省引进,主要在天水、平凉、武都三专区气候温暖、 雨量较多的各县种植。1956 年,榆中县建立了青年高产作物试种小组,小组成员积极选择良种并制定试种计划,其试种的首选作物便是金皇后。在西南地区, 抗战期间铭贤学校迁往四川金堂后,就在当地推广过金皇后玉米。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解放前没有优良品种, 仅靠本地老品 种 生 产 粮 食 ,1958 年 调 来 金 皇 后 玉 米良种 7000 公斤试种 ,1960 年确定金皇后玉米为优良品种,大力推广。

1958 年,云南曲靖引进了金皇后,在几个村社进行推广,本地品种小黄包谷逐渐被替代。在东南沿海,1951 年广东省从山西引入金皇后,品种适应性强、质量兼优,1959 年广东韶关地区种植 3 万亩,比当地品种增产 10% 以上,其他地区也有种植,成为广东大面积栽培品种。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龙岩也引进了金皇后玉米。在中东部地区, 江苏省淮阴专区邳县第十六专区 1953 年实现了丰产, 在解释其丰产原因时,特别提及选用了金皇后玉米品种,穗子大、产量高。1952 年浙江省引进金皇后玉米试种、推广,在水利条件好、土壤肥沃的田地上增产显著。1959 年丽水市遂昌县大柘社栖村生产队种植金皇后平均亩产超过千斤。 金皇后在浙江省各地均有种植,以金华、建德、宁波、嵊县等地种植较多, 但由于生长期较长、 水肥条件要求严格,栽培面积不广。金皇后玉米在各地的推广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大部分地区都增产明显,但也有少数地区因推广不当出现减产的情况。1956 年,陕西省从山西调进金皇后玉米良种 300 万斤,在汉中、安康、商洛3个专区进行大面积种植,由于缺乏经验且未经小面积试种,还过分强调密植,造成大规模的损失。第二年,洛南县经过小面积试种,摸清了金皇后玉米的生长特性,积累了栽培管理经验,第二次大面积推广,获得丰产。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 金皇后玉米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尤以山西、河北和山东3省分布面积最广。1954 年, 金皇后的推广面积已达 700 万亩。在推广中,各地也对金皇后在当地的适应性和种植方法进行了很多试验性的探索和研究。1953 年,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省试验场、 河北唐山专区农场等都开展过金皇后的合理密植试验,并给出了不同产地的标准。一些地方还视情况进行轮作, 河南王屋山地区就将早熟糙大麦与金皇后轮作, 解决了生长期的问题。1957年,四川西昌站还开展了金皇后旱地栽培复壮及效果测定试验, 南充站进行了金皇后玉米种植密度和施肥试验。

金皇后玉米的杂交改良工作

20 世纪 50 年代, 我国的玉米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最早开始玉米育种的是山东解放区,1947 年就已开始征集、鉴定农家优良品种,1949 年确定了金皇后等良种。1949 年 3 月, 陈启文调任山东省坊子农业试验场场长, 主持玉米杂交育种工作。1950 年开始,陈启文等人在省立坊子农业试验场选择了包括金皇后在内的 8 个优良品种为亲本,做了 12 个杂交组合,并以当地品种为母本,在莱阳农场做了 11 个、泰安农场做了 6 个杂交组合 。1951 年这 3 个农场所生产的杂交组合在全省玉米产区进行统一试验,最终坊杂2号 (小粒 红×金 皇 后 ) 在11个 地 区 平 均 增 产37.14%,莱杂7号 (大粒红×金皇后)在莱阳表现优良。随后,他们又进行了22个新的杂交组合。1952年,他们一方面继续测定杂交组合优势,找出了适合泰安专区的泰杂 2号 (红脐玉米×金皇后)、 适合德州专区的坊杂4 号 (华农2号×金皇后);另一方面,又将坊杂 2号有计划地在农场和群众中进行示范,并在昌潍、济南、泰安等地较大面积地生产坊杂 2号一代种子,以备扩大示范和推广。在这些杂交品种中,金皇后玉米均表现出良好的杂交基础。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坊杂二号

在华北地区,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作物系以金皇后为亲本开展了一些杂交试验, 由刘泰輥輯訛等人主持。1950 年,他们以金皇后为母本,华农一号为父本, 得到了种间杂交种春杂一号。1951~1955 年在六省二市 16 个农场开展区域性试验, 平均增产 31.7%;1954~1955 年在河北、山西两省九县和北京市23个农业社示范对比,比各地优良品种平均增产 31.7%。从而确定其在华北及其他春播区均可推广,1956 年开始在河北省通县专区推广。

赵光廷、 刘泰等人还与山西长治农业试验站合作, 培育出了长杂4号 (曾定名 “潞杂一号”)。1954 年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农业科学工作队在山西长治中苏友好集体农庄, 就地选择以金皇后为母本、当地土玉米为父本杂交,得到杂交种长杂 4 号。1955 年在农庄种植, 比金皇后增产 15%,1956年在潞安播种 1 万亩以上,并在晋东南推广。此外,还有河南省百泉农业试验站、辽宁省凤城农业试验站、 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各地农业科研单位均利用金皇后为亲本, 培育出很多杂交品种。当时还涌现出一些农民育种家。泌阳县羊册人民公社许庄大队张松桥就用金皇后和本地的七叶糙玉米杂交, 培育成金华58-1号玉米,在全县得到推广。

20 世纪 50 年代以金皇后为亲本培育出的主要杂交品种详见下表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当我国玉米育种工作从选育品种间杂交种转向自交系间杂交种时, 金皇后依然表现出优秀性能。 北京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科研单位先后选育出金字号玉米自交系 40 多个, 用其做亲本培育了许多优良玉米双杂交种, 如春杂5号、春杂14号、农大4号、农大7号等。其中山西忻县农科所选育的自交系金03, 在培育玉米杂交种中贡献极大,1978 年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改进一等奖。单杂交种也是玉米育种中的一大贡献,我国第一个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单杂交种新单1号,其双亲之一也有金皇后的血缘。

「农业考古」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

新单1号

金皇后玉米传播与改良的动因分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金皇后玉米的推广传播得益于中共在各大边区和解放区的推动,尽管出于现实需要,但能够成功推广,还存在以下原因。首先,中共各大边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包括农业生产上的联络。金皇后玉米正是随着共产党活动和领导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传播开的。其次,金皇后玉米在各大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推广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的,政府直接参与了推广:金皇后玉米的试验和推广均是由边区政府所辖的生产部、 农场等负责的;边区政府多次举办的生产展览会,成为推介金皇后玉米的一个绝好平台,很多农民正是通过这种立体的宣传开始了解并种植金皇后玉米; 边区政府还采取评选劳动英雄予以奖励等鼓励措施,激发了农民种植高产作物的积极性;边区技术人员能切实地为农民解决在种植金皇后玉米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推广。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种子依然采用农家自留品种, 基本是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粮不分,以粮代种。在这种状况下,金皇后玉米被推广到全国各省区。我国对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在抗战前已经开始,抗战中期,四川和广西等地也开展了不少研究。1949 年 12 月,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玉米育种家吴绍骙作了“利用杂交优势增加玉米产量”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1950 年 3 月华北农业技术会议专门讨论到利用玉米品种间杂交的问题,以后又由中央农业部颁布了办法。1954 年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也提出“推行玉米品种间杂交种提高玉米产量”。其间,国内不少农业机关均开展了玉米杂交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高产等优良性状的金皇后玉米经过诸多筛选,成为培育新的杂交玉米的优良亲本。

20 世纪 50 年代,金皇后玉米作为亲本,成功配制了很多品种间杂交种, 为何少有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培育?这是因为,在言必称苏联的 20 世纪 50 年代,米丘林遗传学在我国大行其道。1952 年, 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米丘林植物选种和繁育讲习班,其间,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特别指出,“搞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是徒劳无益的工作”,“近亲繁殖自交系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品种来”。这种思潮迅速席卷全国,甚至演变成了政治批判。因此, 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培育在我国曾一度陷入停顿。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杂交改良,始终伴随着共产党的奋斗足迹、 农业政策及社会环境变迁而发展:在战争年代,因其高产性能,成为边区军民的基本口粮, 并促进了边区玉米产业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因其优良性状,成为我国玉米改良育种的重要杂交基础。在 20 世纪中国玉米发展史上, 金皇后玉米占据着重要地位。

(来源张钫《金皇后玉米在中国的传播与改良》,农业考古,2018.04)

相关文章